在大学中文系读《离骚》和《九歌》的时候,对忧国忧民的屈原充满了景仰。屈原老先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被同学们当作了座右铭,以此激励自己的青春梦想。然而,对同时代的宋玉却没有什么好感。因为看了郭沫若先生写的剧本《屈原》,剧中的宋玉背弃了老师屈原,投靠了迫害屈原、卖国求荣的投降派子兰和皇后郑袖。饰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那一句激浪拍石的台词深深印刻进脑海:“宋玉,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三十年后,重读屈宋作品,细细品读如金似玉的诗句,拨开历史的迷雾,一位与潘安齐名的美男子翩然而至,他就是宋玉。


  我以为,我们的民族需要屈原,也不能因此忘怀了宋玉,他是庶民的歌者,他是讽谏的贤臣,他是执简咏赋的才子,他是被美女追逐而心不乱、阳春白雪般的君子。


  宋玉隽才善文,文采超群,万古流芳。他的作品有《九辩》、《招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14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称赞:“屈原既死之后,独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司马相如写《子虚》、《上林》等赋时,尚需摹仿宋玉的《高唐赋》。刘绍说:“屈宋逸步,莫之能追。” 李白说:“屈宋长逝,无堪与言。” “窍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晚唐李群玉自称:“宗师屈宋”。 宋代欧阳修甚至认为:“宋玉比屈原有出蓝之色。” 明代陈第在《屈原古音义》中写道:“宋玉之作,纤丽而新,悲痛而婉,体制颇沿于其师,讽刺有补于其国,亦屈原之亚流也”。王夫之评价说:“故嗣三闾之音者,唯玉一人而已”等等。中国文坛上历来以屈宋并称,历代文苑泰斗无不被宋玉的人品才干折服,尊为师表,引为楷模。


  文人悲秋始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的这一声“悲哉”,让萧瑟的秋风在中国文坛刮了两千多年。宋玉之悲秋,不仅表达个人的愁苦,他在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叹中,满怀着深深的忧虑与生之艰难的慨叹。关于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难见分晓。大体上说,宋玉当生在屈原之后,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颇不得志。


  宋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十岁左右跟随屈原,曾侍楚顷襄王和楚考烈王,后人多以屈宋并称,可见宋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低。“下里巴人”、“阳春白雪”等典故皆是由宋玉而来。宋玉大约于公元前260年被放逐临澧,在这里生活了近四十年,他和这里的父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约在他67岁的时候,秦兵攻破楚都,宋玉在楚国灭亡的兵荒马乱中无声无息地死去。


  占领了楚国的秦王朝胜利者不屑过问一个穷酸文人的死亡和安葬。澧水河畔看花山麓的老百姓和他的学生、友人们为宋玉办了一个简单的葬礼。传说,棺木抬到浴溪河畔南岸山上准备掩埋时,风云突变,大雨倾盆,出殡的人们都纷纷躲雨去了。雨过天晴之后,人们发现放置宋玉棺材的地方自然埋起了一个大坟堆。宋玉墓真假难辨,曾经有一首儿歌《黄花鱼儿歌》就是唱咏此事。儿歌中唱道:“花开鱼儿来,花谢鱼儿去;只道朝宋王,谁道朝宋玉。”宋玉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至今,临澧仍有宋玉墓、宋玉城,以及宋玉诗中描绘的山地和湖水,山水依旧,恍若昨日。


  宋玉是中国最早的风流才子。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刘勰称赞:“宋玉交采于风云。”从以上的证据看来,宋玉长得漂亮,擅于言辞,喜欢美女。读宋玉的文章,则可以品味到他个性张扬,才华横溢,风流儒雅的内在品格。宋玉在他的《九辩》中一声悲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种伤感的情绪一进入诗歌,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宋玉也因此被称为“悲秋之祖”。杜甫在他的《咏怀古迹二》中吟咏:“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是吾师。”后来,人们就把五行中的金,方位中的西,四季中的秋统一起来,因此,西风、金风、秋风叠加起来,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股缠绵悱恻、剪不断理还乱的愁风。


  秦观写爱情,用的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马致远写旅人,宛若天成:“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生富贵闲散的晏殊这样写他的怅惘:“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秋,是“愁”的文化原型,秋,不仅仅表达一个季节,更寄托了诗人词客们的某种愁绪,从而带上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秋风摇落叶,摇曳许多愁,秋日登高望,引发离愁绪。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登高远望最容易让人产生陈子昂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情绪,可以称为“悲情”。“楼”也是一个惹人愁绪的意象,楼有多高,愁有多深。白居易的《长相思》中有“恨到别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的描述,温庭蕴在《梦江南》中有“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佳句,“楼”,是“愁”的第二个文化原型。


  宋玉的悲秋之叹,是中国文人内心深处人生苦短情怀的代表。机会有限,人才众多,怀才不遇是常态。宋玉只是楚国归州乡下的一介贫士,他儒雅风流,长于词赋,远走京邑,在友人的推荐下,好不容易才谋得一个小小的文学侍从的位置,以图抒展自己的抱负,想不到遭到嫉妒,不久失职,被放逐到他的赐地云梦之田,从此落魂终生。宋玉被放逐到云梦之田时正是风华正茂的三十岁左右,他飘泊在异乡,生活异常艰难。他意志坚定,性洁志廉,写诗述怀,在看花山上写下了长篇抒情诗,抒发自己“失职而志不平”、“无衣裘以御冬”的叹息。


  我喜欢秋天,喜欢秋天那澄彻而又高远的天空,更喜欢那阵阵秋雨送来的沁骨的清凉。多愁善感的我,对秋风摇落叶,万物凋零的秋景特别敏感。深秋的黄昏,萧条而又落寞,落了叶的树枝在西风中瑟瑟发抖,满眼是寒蝉凄切,寂静的旷野上,红衰翠减草木凋零。面对这样的秋天,面对这样的景色,一种悲凉的情绪渐渐涌上心头,如秋水般渐渐没过了我的头顶。“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今夜,我深深理解宋玉在二千多年前发出的那一声,沉重叹息的悲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社会学和成功学的角度来说,机会总是留给少数人的。由于没有家庭背景,没有贵人提携等种种原因,大多数的人会遇到才华难以施展,有志不得伸的境况,再加上被排挤、打压、贫病等原因,当走到生命的秋天,会因为老而无成,国家衰亡、妻离子散、贫病交加等原因而发出对人生对生命的一声长叹。


  宋玉悲秋是苦难中开出的花朵。命运让宋玉远离了名利地位和宫廷宴请,命运让宋玉在茅舍竹篱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在苦难面前,宋玉是一个大智者。他居高临下地面对苦难,他和苦难隔出一段距离,用手中的笔来抒情感怀。他依然故我地生活,他写心中之所感,抒心中之所思,那声声叹息是人生最本质的呼喊,最真诚的表达。面对苦难,率性的李白高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一生穷困潦倒的杜甫则咏物抒怀,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不平则鸣,有人在苦难中消沉毁灭,有人在苦难中感悟升华。翻阅一部洋洋大观的中国文学史、诗歌史,大部分佳作大都是作者在亲历苦难后发出的感慨悲歌,而宋玉悲秋之叹始终都有它独特的人性之美。


  夜深人静的秋夜,我和友人漫步在宋玉生活过的土地,仰望星空,满天繁星清亮闪烁,在灿烂的历史星空中,满天耀眼的星光里,我似乎能辨清,有一颗寒光闪闪的星星是属于宋玉的,我似乎能听得到两千多年前宋玉发出的那一声穿透时空的悲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随着这一声悲叹,一种巨大的力量和能量同时升起,获得了这种能量的星空流金泻银,获得了这种力量的土地厚实而多情。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