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2日(羊年春节初四)早上8.30分,我们从都江堰市区的旅馆自驾车向都江堰景区赶去。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秦代蜀郡郡守李冰,在公元前250年左右修建的水利工程。这经历了2265年的时间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创造了世界水利的奇迹。

  今天来参观的人特多,全家一起来的更多。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有空位的停车场,下车后看到到景区大门前站满了游客,我们来不及观看周围的景色,每人买一张90元门票,排队进入景区。 一进入主景区,可以看到刻着“世界文遗产都江堰”的奇石,照相的人特多。向前行走,可以看到一个有喷泉的圆池,池子周边用竹编捆绑的小石头围成一圈,水管就藏在石缝里,喷出来的水一起对准中央,形一个水罩,显得古朴而又简洁。一路向前,道路旁各有一条水沟,水沟上方布满了小石龙,它们各自不知疲倦的“吐水”。水沟的最上边,各有一条托着石碑的大石龙吐水,从这里向水沟另一头望去,非常匀称,非常雅致,两旁摆满了四川古代名人的雕像。我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沉醉于山水古风之中,回忆着历史人物的功绩,感受清流浸润着千里沃土。古木参天,树木苍翠,奇花异草,千姿百态,花香四溢,千姿百态,布局精巧。有株古银杏桩头,传说为三国时张松手植,至今仍亭亭玉立,枝繁叶茂,像一支仙鹤,托这里山水的灵气,听说还结出了果实。园中有紫薇花瓶,紫薇屏风,经二三百年培育而成,独具匠心。紫薇花瓶、紫薇屏风和银杏桩,人称“园中三宝”。

  在这里可以看到耸立着一个有42级台阶的小山包,称为离堆,现存殿宇三重,称为“伏龙观”。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铁鼎重约千斤,八条飞龙各具神态,是一件铸造精湛的文物。 秦代时,灌县城外有一座玉垒山,挡住了岷江的水流,使江水不能畅流。岷江东岸因为水流不过去往往会发生旱灾,而岷江西岸则由于水量过大,常常发生水灾。为了弄清岷江水情,蜀郡郡守李冰邀请当地几位治水能手,带领他的儿子李二郎,跋山涉水,实地勘察。岷江两岸人民的治水经验丰富了李冰父子的智慧,在李冰领导下,治理岷江的伟大水利工程开始了。 玉垒山岩石坚固异常,当时又没有炸药,铁器又不多,李冰采用“积薪烧岩”的原始方法,燃烧树木将岩石烧红发烫,再用江水浇泼,岩石因“热涨冷缩”破裂后,用人工将碎石运走,经过多年艰辛不懈的烧凿岩石,形成了四十多米长,二十多米宽的内江总进水口,因其形似瓶颈而得“宝瓶口”,滔滔江水从海拔七百二十多米的宝瓶口,经过密如蛛网的水系,流向海拔只有五百余米的川西平原。“离堆”就这样形成与玉垒山分离的孤堆。

  游览了“伏龙观”后,我们由伏龙观西边的门通过一个吊桥进入进入飞沙堰溢洪道堤岸,向南观看,内江的水通过宝瓶口流过,如果内江的水量太大,会自然分流通过渠道流向外江。望着岷江水沿内江流向宝瓶口,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进入成都平原的江水流量。感叹祖先科学智慧,治水为民顺其自然,利用地形因势利导,勤劳智慧创造杰作,无坝工程神奇疏导。向北有200多米处,就是飞沙堰溢洪道,是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有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并修建了通向外江的大坝。

  通过飞沙堰溢洪道后,我们沿金刚堤走到最北面的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观看完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后,我们看见的安澜桥约一米宽,中间有一塔,一股股的大缆绳从一岸经过此塔连向另一岸;桥两侧有围杆,桥面铺着木板,从远处望去像一线悬于空中。行人走在上面摇晃的厉害,上下左右都在摆动,给人一种不安全感,不过有的游客毫不畏惧,更是左右跳动加剧桥的晃动,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我们排队随人流漫步在安澜桥上,摇摇晃晃的感觉,心惊胆战。脚下咆哮的江水,浪花翻滚,吼声阵阵,感觉奇景。安澜桥始建于宋代,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名安澜桥。

  走出来安澜桥,对面就是秦堰楼,因都江堰建于秦代而得名。5层的秦堰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峻拨壮观。我们立即直登楼顶,登上秦堰楼极目眺望,都江堰工程位置选择合理,规划完美,布局讲究,通过鱼嘴分水、宝瓶口引水和飞沙堰溢洪,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水利工程,创造了世界水利技术史上罕见的奇迹。站在这里,追溯古人兴修水利,恩泽后世的丰功业绩,使人感慨万千。抬眼望去,岷江之水,经古堰疏导,朝东、朝南奔流而去,从此川西万顷沃土,成为天府之国。岷江纵贯二千二百六十多年来的世事沧桑,都享受着郡守的恩惠,怎能不使人对李冰父子的功绩望而产生敬意呢!现代人只会建造水坝,以毁掉湿地为代价,又将河流固定在河道中,几十年后河床的增高,这不是又回到大禹以前的治水方法了吗?望着都江堰的的水利工程,教了一辈子工程力学的我很难判断,科学技术在水利工程上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下了秦堰楼后,直接进入为祭祀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庙。历史真实的李冰父子,走向神坛,神灵有了地气,贴近了苍生。修造个二王庙,也迎合了民众心意。将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易可亲。人们在虔诚膜拜,祈求风调雨顺,水土滋润。在“饮水思源”的石碑前,看着脚下这样雄伟的水利工程,感受它在世界上的绝无仅有!它经历了2265年的历史,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造福于后人,于是心中对古人有了?空前的敬意!突然,我感觉到,我是李冰手下的一个民工,正在用竹筐装石头,修建河堤······。

  一声叫喊,将我吵醒,收起照相机,背上背包,原路返回。观赏真正的世界水利技术史上罕见的奇迹,尊崇自然的杰作,心情怎能不汹涌蓬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