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进堰城

 

      我说的“堰城”,就是我国中南地区的现代化车城——十堰。也是我们国家第一个独立自主研发、建设的汽车工业基地。

      堰:山区里河塘拦水之土堤,可以想象,此处乃乡村僻陋之地。十堰,地名虽为十堰,可这“堰”远不止十个;河沟多,山沟也多。

      或许,正因为如此,为了战备,为了建设大三线,60年代末期,咱们国家即把属于重要军工企业的二汽,定址于此处。

      我第一次去十堰,是七十年代初,二汽筹建刚刚开始之时。记得当时,几乎全国的汽车行业、机械行业都参入了。

      我当时刚参加工作不久,便跟着师傅,随着安装完毕的设备,奔赴二汽基地——十堰。

      我去过不少军工企业,几乎都建在离城市很远的荒郊野岭,并且,一个企业又分解成若干个分厂,每个分厂各加工或组装一两个部件,最后再到一处总装厂组装。主要缘故是:对内是保密、怕阶级敌人破坏;对外是隐蔽,外国的卫星、飞机发现不了。现在看,当然挺荒唐,可那时却觉得很正常。二汽当时就是这样,当时的二汽,共计数十个分厂,遍布在数十个山沟沟里。

      当年最讲究突出政治,当时的政治中心是:一切为了战备。

      据当年的宣传文件讲:其厂址是林副主席所选;其车型是林副主席所定。当然,这一切,现今已无从考证。

      当年还流传着一句特激励人心的口号:宁愿我们不睡觉,也要让我们的毛主席睡好觉。这是根据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演绎而来:主席在一次谈话时曾说:大三线的建设搞不好,我睡不着觉。而二汽的建设当时就属于大三线的项目之一。

      当时我们的确睡得很少,大家的工作热情都很高,二汽的筹建可谓轰轰烈烈。但因山区条件太差,各项配套工程又参差不齐。厂房过于简陋,设备运行也不稳定……

      现在回想起来,确切的意识到:搞任何事情,切不可光凭热情,一定要遵循科学。

      当时,我们与二汽厂的职工一样,住得是干打垒的房子,因为地处山区,日用品与食品等全靠外运,生活条件可想而知。

      我每回去,至少两三个月,除了工作,没啥业余生活,只是周末,偶尔与其他安装、调试设备的协作单位一起搞个联欢会:由各个单位选派年轻人临时排练几个小节目,或放一场电影。会前,自然是领导讲话,讲话的开场白几乎千篇一律: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在一起工作的日子里,我们与二汽厂的职工、与其他协作单位师傅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还有的,更是结交了真挚的恋情。

      从七零年初,我于我们单位与十堰之间往返数回。最后一回是七三年末。那时二汽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主要原因或许是上马太急,基础工作不扎实;或许是当时政治运动太多所致。

      八六年,搞调研,我又一次去了十堰,十多年来,二汽的变化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翻天覆地。厂房,已全部更新,生产线上,几乎满负荷运转。二汽生产的东风牌中型载重汽车,已经完全替代了老解放牌汽车。而且,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已更名为“二汽集团”。

      十堰的城区面貌也大大改观。筹建初期的一些“干打垒”土坯房,早已不见,成片的高楼拔地而起。七十年代由全国各地支援来的年轻人,都已安家落户,并已经有了下一代。

      改革开放给十堰、给二汽带来的变化太明显了。

      九六年,我又一次来到十堰。十堰市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了。“二汽集团”已经开始向周边的武汉、襄樊发展,并与国外的康明斯、雪铁龙汽车集团搞合作。并发展为:“东风汽车工业公司”,而且,总部也迁到了武汉。

      十堰,这个山沟沟的“道场”,对于“东风汽车工业公司”已经显得有点小了。

      二零零零年后,发展的更为迅猛:向北——朝阳一带,向南——广州一带。生产的汽车也由较单一的载重汽车扩展为各类客车,还有特种汽车。

      第四回,是在前年,退休后。陪伴老伴去湖北旅游,路过武当山,特意在十堰下车,顺便拜访一位老朋友;也特意再看看十堰这几年又有怎样的变化。

      走在十堰的街面上,我感觉这座城市的格局变了,工业的区域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休闲、娱乐、海洋绿化的区域扩大了许多。

      想当初,六七十年代,为了建设大三线,我们国家在大西南建起了不少军工企业,她们为了我国的军工发展,隐名埋姓。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都相继靓丽的显现,并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或继续做产业发展、或成为高铁枢纽、或改作旅游胜地……十堰就是这其中的一个。

      离开十堰时,与前几回不同,我是乘飞机离开的。

      我也一定会再到十堰的,而且,我想:十堰也一定会有更新的变化。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