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 时

        文/三日晴天

 

        一条通往春天的路

        几片恋枝的叶

        还在得瑟不止

        十月的雪

        还没来得及眷顾江南的城池

        那被冬天

        遗落树顶的柿

        红得那么恣意

        好像提醒我

        冬到了

        而雪不见得一蹴而就

        也许还要积淀一段时日

        吸纳傲菊的芬芳

        将经年的风霜

        要么切片

        要么斩断

        摁入岁月的锅底

        慢慢品尝

 


        三日晴天的《适时》一段十八行,以“雪”作“诗眼”;以“十月”和“冬天”之间作一切割;以“积淀”和“摁入”作自省与张扬个性的特征。从而逐行展现诗题《适时》的审视、蛰伏、再度出山等认识过程。其中有一般人理解不了的东西是指诗歌主人公的层次、标准、境界。一句话,这首诗歌就是围绕如何保持德在进行结构。它的相对物是名利。也就是诗歌第三行提到的“得瑟不止。”

        这四个字在这个时候,自然就从平凡上升到境界层面。诗歌没有刻意去寻找那些陌生的词来突出所谓的新意。

        关键是看题目要求和内涵所指。这首诗的题目要求“雪,”去“慢慢品尝”“摁入岁月。”其起因在于“柿”“红”的“提醒。”这里的“红,”属于质变。而是向极在转化。像这样的关系,属于潜在的、却被诗歌主人公当作“提醒”在吸纳。这是诗歌主基调的沉着。

        如果没有沉着的气度,是不会发现前方还有“春天的路。”也不会看到那些“得瑟。”更不会采取自醒意识。这是一个连锁反应。这个也可以被看作是诗歌表达技巧所采取的通感特征。此时已被贯穿到全篇当中。

        再看诗歌主人公的层次是建立在“积淀一段时日”上。而不是“几片怜枝的叶”(详见第二行。)于是诗歌的第二个界限特征又显示出来。界限是指自然景物的“雪”和“柿子”的颜色分辨。并作为隐喻来作平和与张狂之区别。

        在诗题特定的条件下,颜色也有其特定的含义。诗歌主人公对自己的标准是“吸纳傲菊的芬芳”(详见第十三行。)同时由其中的“傲”字来作自己的境界质量确认。围绕这个目的,诗歌在结构上不大可能会表现出非常奇特的一面,而是按照循循善诱的方法来进行解构。

        层次、标准、境界,在这首诗歌当中的理解是按照诗歌题目要求,已作了一些局限性规定。如果放到其它诗歌当中也会衍生其它含义。这个作为区别同字不同义来讲,应该尊重用字的特殊性,就在于尊重一首诗歌的本身。比如《适时》的诗歌题目本身要求和内涵指向,首先应该从不同的评者笔下体现出来,各自保持个性上的创作特

        最后谈一下诗歌的第三个特征是甘愿从吃苦受挫折当中来积累德。这个特征,不大会被人体察出来,原因就在于诗歌本身所存在的深度。这个深度已经涉及到了蛰伏与复出。由此来反映“积淀一段时日”的用意就是再度出山。

        又于是,诗歌出现了第四个特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欣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