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已过古稀之年,小时候很多事情都忘记了,但过年——特别是拜年与祭祖仪式的镜头还很清晰地留存在脑海里。

儿时的我生活在一个不足二十户的小山村,荣姓人家有五户,故称荣家街。五户本家中,一户为远支,其余四户都是我太爷留下来的。我爷爷老哥们四个,大爷死了无后;二爷死了,留有二大爷、七大爷亲哥俩(已经分家);三爷和儿子三大爷住在一起。我爷爷住在中间位置,后面住着三爷,前面住着二大爷、七大爷两家。

当时规矩,荣家后代,凡是分家另过者,在过年时,都可以分别举行供奉家谱仪式。(这和南方有宗祠,可以统一举办祭祖仪式不同)。除夕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便是请出家谱。爷爷从棚上取下一个长条形状的木匣,取出层层包裹的家谱。打开家谱,我看到上面画着一道道长条形竖格;最上面一对人像下写着:高祖公、高祖母。往下按亡者夫妻对称关系(未亡者留有空位),从上到下男左女右写满了去世的先人姓名。两侧是庄重的蓝花图案,底部画着楼台殿阁和五六个带乌纱帽的官人。

供桌放在外屋北墙根,家谱悬挂在北墙上。家谱两侧悬挂着爷爷写的新对联:“水源木本承先泽,春露秋霜浴后昆”。横批:慎终追远、本支百世、俎豆千秋、永言孝思;四个任选三个,压着挂钱,贴在上方一根事先吊放好的横木上。在我记忆中,家谱对联有很多,诸如“香烟缥缈酬祖德,烛彩辉煌报宗恩”、“敬祖先长命富贵,孝父母金玉满堂”等等。

家谱挂好后,爷爷、奶奶忙碌起来。爷爷在家谱下边的供桌上,等距幢好几双红筷子,摆放了几只小酒盅,倒上了白酒;在供桌两侧分别放一个琉璃蜡台,把烫金的对蜡插上;在桌前中央放一个琉璃香碗(里面装满了小米),亲自点燃三根香,作揖后插到碗里;吩咐大家看好香,发现燃尽要及时更换。

奶奶往供桌上摆供,四个小碗分别盛放:熟的猪肉方、豆腐块、白菜心、咸鱼段;在猪肉方、豆腐块和白菜心上还撒上几根红粉条。供碗两边各放一摞插红枣条的大号馒头,一摞五个,下边三个,上边一颠一倒两个。有时奶奶有了创意,会格外蒸面鱼、佛手等特形食品摆在供桌上。

在祭祖同一时间段里,也把新请的“灶王爷”贴在锅台里侧墙上,也上了香,摆上了两摞小号馒头(各三个)。灶王爷和灶王奶奶满脸笑容,在新的一年里将以监察长身份,密切地注视荣家成员的一切活动。

发子时,放了几只小鞭,偶尔放一两只二踢脚,就开始吃年夜饺子。吃饺子前,先捞出一大碗、一小碗分别放到供桌上,灶君前,让祖宗和灶君先享用;然后阖家聚餐。

吃完饺子,爷爷带领全家人来到供桌前。蜡台上烛光明亮,地上铺着麻袋。拜年与祭祖活动同时举行。爷爷与奶奶恭恭敬敬地朝家谱作揖,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站起来退到供桌旁。伯父夫妇向祖宗作揖、磕头,起来后重新跪下去,一边磕头一边说:“爹,我们给您老人家磕头了。”“妈,我们给您老人家磕头了。”爷爷奶奶乐呵呵答应:“哦,我接着了。”我父亲不在家,母亲一人履行使命,按上述程序一一磕头。三叔、四叔都未成家,分别按程序磕了头。姑姑是女孩,将来是外姓人,不在磕头之列。再往下就临到大哥和我,要一一磕完二十多个头才算完事。

第二天凌晨,伯父、三叔、四叔先去后屋拜祖宗、给三爷三奶拜年;回来后又去前屋二大爷家(七大爷家未供)拜祖宗。与此同时,后屋三大爷与老叔,前面二大爷与七大爷分别到另外供祖宗人家拜祖宗、拜年。三拨人走马灯似地循环拜祖宗,有时对面相撞也顾不上,还是自己拜自己的。我们这些小孩子辈的就不用到别人家拜祖宗了。

我家初二送年,吃送年饺子。傍晚撤下供具、祭品、家谱。

元宵节前一日晚上或元宵节清晨,把家谱重新悬挂起来,供具和祭品再次摆放整齐,点上香。让先人们再次回家享用人间烟火,和后代团聚。

十六早上,撤下供具和家谱,存放、收藏起来,来年再用。祖先享用过的祭品留下来人吃。祭祖仪式到此结束。

正月里,人们见了面,都要互相问:“过年好!”除了小孩子,这仿佛成了成年人春节后第一次见面固定的开场白。出了正月,就没有这种限制了。一句普通的拜年话,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暖心与善意。

一千个家庭,有一千种家风,但孝道却是千万个不同家风的主流。六十多年前的东北农村,几乎家家户户,过年都要供奉家谱。祭祖活动蕴含的核心内容,是要儿孙后代永远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

解放后,在“红太阳”的强大威力下,全国开展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活动,不仅死人烧纸、扎纸活、巫医神汉等迷信活动被取缔,就连过年供家谱也被禁止;使得“祭祖”这项弘扬传统家风的活动未能保留下来,反倒是鞭炮声越来越震耳欲聋。

每年到了除夕,儿女、孙女、外孙女们陆续回到家里,本想与他们(她们)多唠一些过年话题;但发现人家兴趣不在这里,大多时间都醉心于发微信、抢红包,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根系在哪里。过年,本来是最具民族传统的,宗教、文化色彩浓厚的礼仪活动,在他们眼中却成了一种类圣诞节的娱乐活动;道不同徒唤奈何,不得不顺其自然的我,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回想童年过年参与的祭祖、拜年活动,到现在仍历历在目。欣兴“拜年”这项礼仪活动一直延续下来,还没被智能时代淘汰,还可以直白地表示人与人(特别是老人和子女)之间的关心与友爱。愿这项活动能作为遗产永远保留。

“祭祖”仪式在中国已不见踪影,“感恩节”却在美国受宠。今天又到除夕,我想说:“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大众化的民族节庆仪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和瞬载;它的精髓是——感恩。我们要感恩父母、祖先、帮助过我们的一切人;感恩祖国、感恩共产党、感恩当下的和平环境。感恩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个人,知道感恩,一定是个高品质的人;一个家庭,人人知道感恩,一定是个美满家庭;一个社会,人人知道感恩,一定是一个高情商的幸福社会。

新的一年来到了,让我们一起为她祝愿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