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蓝月山谷触摸莲花
文/周贤望
飘进蓝月山谷,原以为
只是梦里莲花,却触摸了生中必经的
这一道蓝色
我头颅里的青稞正在抽穗
石卡山峰的额头上,有蓝色的留海儿
只轻轻一掠,就十分疼痛
稀薄的风穿透周身,太多的旗幡
插进了我的心脏
远处的雪山,那些神
梅里、哈巴、碧罗和玉龙,以及
仙乃日、斯朗多吉、央迈勇
一齐开放成蓝接天际的莲花
可我还是抓不住卡拉卡尔。只有蓝色的
月亮,旋转在我的头顶
让灵魂飘荡在亚拉青波
闭上眼睛,就看见无边的花朵
在蓝月山谷,所有的存在都是蓝色的
蓝漫天空,蓝透谷底,蓝满山坡
蓝在那朵莲花的恢宏里
闭上眼睛,消失了自我
与草木众生相视而坐
回首尘世间爱恨情仇的纠缠
原来你我都有过同样的颜色
飘进蓝月山谷,我已经触摸了
生中必经的这道蓝。触摸了
那个令人窒息的高度,那扇
通往香格里拉的门,触摸了
那朵莲花,形而上的
苦难与极乐
【今音点评】
评周贤望的诗歌人物力度和经历之比的一致意义
江苏作协会员周贤望创作的《在蓝月山谷触摸莲花》这首诗的特色,是在于诗歌人物膜拜内心的向往,和摄取尘世间的那一点美好,由此把诗歌主人公的信仰的基础夯实。诗歌是以时空感的飘逸,来作为体验生命运动的某一种方式的存在,是和他人有着根本上的区别。也有人称之为境界,是诗歌第一段的第三行“这一道蓝色”。
于是诗歌呈中性意义的说法也应该存在,这个应该是指,有着共同经历的读者能够从“蓝色”中去体验一些,属于生命质感的东西就在于它所处的中庸位置。但是在“触摸莲花”当中,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诗歌在第一段体现出的人生标杆的高度。
应该讲,有的人达不到这样的层面,问题就出在了缺乏对“必经的”好好认识。好好两个字难免带点责难、遗憾、训意在内,其实不然。这个不然是指有些人还没有到达“必经的”位置,那么也就无法出发前行至清晰的下一步。这时候,诗歌主人公以身说理,而不是以身说法。能够把诗歌呈理性的一面凸显出来。意思是寻求志同道合者,包括倾诉与沟通,还包括推荐与扬长,另外还有倾听。
比如在诗歌的第二段就包括了这些元素。也就是说,这首诗歌具有了这样的元素之后的行为冲动,也便成了生命本色中的一个特征,那就是诗歌在第二段的最后一行的“月亮”。这时候,诗歌在结构中又出现了一个以“蓝月”为烘托心境的中性尺度的优势。它是在中庸的基础上还突出了一个和为贵的意识。
诗歌里面的和,由诗歌题目中的“蓝月”体现。而诗歌人物所处的位置却在“山谷”。这一对关系既是对应,又是呼应。比如对应人物与目标的方位;心境与理想的一致。而呼应是指诗歌人物的所想,能够趋于和形成良好的结果。比如结果是处于诗歌的第九行的领起语“一齐开放”。其中的“一齐”两字,其含义深刻是指共性而不是个性。
又如共性所具有的泛指,便是大众。以及和大众也形成对比关系的“远处的雪山”和“那些神”。诗歌由结构再现人物在思维方式上的可取与可爱。比如可取是指精神所显,显思维可以开发的面与范围的,就可以参考“月”和“山谷”。而在喜悦于自身的色彩上,也可以参考“蓝”“、梦”、“莲花”之间的一条通道的构筑法。
于是,这三个意象,通过诗歌的结构之后,流露出来的既有轨迹,又有方法。而诗歌着重于方法上的相互沟通。这是诗歌所发出的主动,而不是被动。这一点有必要分清楚。分清楚之后容易理解诗歌所勾勒的环境要义,它是在于自设门槛之后的一跃而过。其中的跃,就是诗歌第二段第三行的“轻轻一掠,就十分疼痛”,这就是诗歌所体现出来的真。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