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红楼梦》中塑造了很多杰出女性,虽大多以悲剧命运收场,但都有很出彩的回目,在书中各占不同权重。相比之下,书中重要男性较少,且大都心性不良,鲜见好的人物。正面人物中,贾政古板教条,不善处理人事关系,虽勤谨奉公,但做官很失败;甄士隐忠厚仁慈,却横遭天灾人祸,终至出家,当了一名游方和尚;柳湘莲剑胆琴心,因婚变伤情,出家为僧;北静王养尊处优,未见任何政绩;只有蒋玉菡凭个人演艺才能,奋斗出了小康生活。

  贾宝玉,这个作者精心塑造的《红楼梦》的灵魂人物,是怎样一个人生历程呢?本文对此进行剖析,以为今人之镜。


  曹雪芹杜撰一个神话故事:女娲补天遗弃之石,得了灵性在太虚幻境游走,被警幻仙姑封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因一段仙缘,衔玉降生到贾府,构造出一个来历不凡人物,取名为贾宝玉。玉,名贵之器物;宝玉,显然是件宝物。贾府是贵族大家族,男人起名字,按照族谱,有严格规定。贾宝玉祖辈是三个字,祖辈以下全是两个字,唯独贾宝玉是三个字,可见其特殊。刚生下来就喜欢抓弄脂粉钗环,十几岁时淘气异常,但聪明乖觉,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话来也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10页)可见其性情怪异。

  《红楼梦》中人物肖像描写大多很简略,但对贾宝玉却是例外。作者像绘制工笔画一样对其精描细刻,从身材、相貌、神韵、气质、衣冠、发式、鞋履等,随季节、场合变化,不厌其烦地全方位跟踪摄像,呕心沥血地打造出一个“活龙”、“凤凰”似的贵公子人物。

  贾宝玉从降生之日起,就被定为荣府未来接班人。贾政夫妇对他寄予厚望;贾府后人中唯独宝玉长得像爷爷,所以贾母对他格外宠幸;水仙庵姑子称他是“活龙”(265页)、贾府众人看他是“凤凰”(266页)这个众星捧月般的人物,势必成为年轻女人心仪的男神、各方利益斗争的核心。贾府怕宝玉不好养活,选马道婆做寄名干娘(如同在庙上捐替身)以求平安,不料正是这个寄名干娘,反过来与赵姨娘合谋,差点害死宝玉。

  第三回,贾宝玉身带各种名贵珠宝、玉佩、寄名锁、护身符,闪光出场与林黛玉见面,接下来的诗词描写,通常说来,一定是夸张赞美之词。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180°大反转,以两首《西江月》,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批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种令人错愕的描写,点明了主人公的特质——叛逆。预示贾宝玉不会走常规的仕途之路,而是走上一条“犯险违禁”的打“×”路途。当他的“不肖”言论、追求自主爱情和思想解放的“乖张”行为出现时,这些对他期望值过高的统治者立刻慌了手脚,把他当成动乱分子,毫不犹豫地联合起来予以封杀。曾经光彩熠熠的珍宝,最终变成了毫无价值的陨石。然而这块外星飞来的陨石,在砸向封建传统的同时,所带来的冲击波使日趋没落的贵族家庭更加摇摇欲坠,迅速败亡。这,大概就是作者写此书的真正用意。也即“谁解其中味”的真味!


  一、贾宝玉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与家庭环境。

  明清时代,实行科举取仕与捐官并行的选拔人才政策。捐官制度盛行,成为滋生官场腐败的土壤。第十回,“冯紫英因说他有一个幼时从学的先生,姓张名友士……今年上京给他儿子捐官……”(58页);第十三回写得更具体:贾珍因想道:“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监生(监生是明清时代最高学历,可以捐得或凭祖宗爵位以荫生资格入学获得。贾蓉的学历显然也不是凭个人能力考得的)”灵幡上写时不好看……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监戴权(戴权——代替皇帝行权)……亲来上祭,贾珍心中早打定主意,因而趁便就说要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戴权道:“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龙禁尉缺了两员,昨儿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我,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到我家里。你知道,咱们都是老相好,不拘怎么样,胡乱应了。还剩了一个缺。谁知永兴节度使冯胖子要求与他孩子捐,我就没工夫应他。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贾珍当天递上了银子,第二天,贾蓉就获得了五品龙禁尉的虚职(72——73页)。

  长期实行的“起复”制度,是封建社会又一个顽症。封建皇朝为维持统治,增加财政收入,经常对贪官污吏采取擒纵结合的策略。皇帝养肥了一些官员,以惩贪为名予以拿下,用查出的银子充实国库;过些时日,用“起复”手段,再让被革职的官员拿钱买官,重新上台搜刮民财。清朝民谚:“和珅一倒,嘉靖吃饱”,指的就是这种养贪政策。当然,贪官的万贯家财,说到底都是剥削老百姓血汗所得。书中贾雨村被革职后,遇到“起复”机会,打通贾府门路,重新做官;在“护官符”有效期内,他在宦海沉浮,几下几上,官却越做越大。贾雨村的官场生涯,是这种制度的真实写照。

  贾宝玉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种丑恶混乱、贪腐成风、缺乏公平正义的社会大环境。


  美国心理学者马斯洛在《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一书中说:“人的最高潜能只有在“良好条件”下才有可能(在较大规模上)实现。人要成为良好样品就需要良好的社会容许他们实现他们自己的潜能。”

  “造就好人。我们必须有许多较好的人,否则很可能我们都会被扫除出这个世界,即使不被扫除,肯定也只能生活在紧张和焦虑中。”

  贾宝玉生活的贾府,是有着几百人口的贵族大家庭,在安乐富贵的表象下,主子与主子、奴婢与奴婢、主子和奴才之间矛盾重重,充斥着尖锐的利益之争。邢夫人与王夫人、凤姐针锋相对,不断制造是非;赵姨娘对王、凤二人更是势不两立,到了你死我活程度。被赵姨娘和马道婆暗算差点害死的贾宝玉,对这些情况怎能无动于衷?除了这些烦人事情,他每天耳闻目睹的还有贾赦、贾珍、贾蓉、贾琏这些贾府爷们吃喝嫖赌、乱伦胡搞、荒淫无度的行为。这一切污秽风气都严重影响他的心灵。

  贾宝玉是书里的主角,虽然顽皮任性,潦倒乖张,但本质是好的,是贾府爷们中最出色的男人。他经历了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在贾府鼎盛时期,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前前后后共有十八个丫鬟、十名小厮、还有乳母及一些做粗活的老婆子,整天里里外外为他忙碌,简直比皇太子还要尊贵。

  然而与贾府其他主子不同的是,这个富家子弟有颗与生俱来的平常心,对小厮非常随便,和下人像玩伴一样随意说笑疯闹。宝玉和府内上层男人关系一般。他儿时玩伴秦钟,是寒门少年。后来结识的蒋玉菡是著名戏子,柳湘莲是江湖豪侠,北静王是人中龙凤。宝玉私下和府外人士蒋、柳、北结为至交,能看出他的心理需求——追求高压志趣,渴望思想解放。


  二、贾宝玉的成长之路。

  贾宝玉天资聪明,智商很高,题匾及写诗都很出彩。一篇超长的《芙蓉诔》,至少有三十处用典;通篇情真意切,词语精奇,时咏时叹,催人泪下!既有《洛神赋》神韵,又有《楚辞》之风,可称得上红楼诗词之首。其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远超林黛玉的《葬花吟》。诗才出众的林黛玉听了夸赞:“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了!”

  另外,宝玉爱读自己喜欢看的书籍,不喜欢刻板教条的八股取仕文章,说那是“混帐话”。

  贾政夫妇为把这个贾府未来接班人,培养成光宗耀祖人才,对他实施了通用的教育模式——诫勉读书与严格管理。贾宝玉读书受严格限制,贾政要求他必须按照科考内容和将来做官需要选择教材,并经常检查他学习情况。第九回,贾政要求宝玉“把《四书》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52页);第七十三回,能看到贾政给宝玉规定的读书内容主要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及有关国策、历史人物传略内容的古文和时文八股类文章。第八十二回,贾代儒以孔子之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考问宝玉,宝玉不得已,讲道:“是圣人看见人不肯好德,见了色便好的了不得。殊不想德是性中本有的东西,人偏都不肯好他。至于那个色呢,虽也是从先天中带来,无人不好的。但是德乃天理,色是人欲,人那里肯把天理好的像人欲似的。孔子虽是叹息的话,又是望人回转来的意思。并且见得人就有好德的好得终是浮浅,直要像色一样的好起来,那才是真好呢。”代儒道:“这也讲的罢了。我有句话问你:你既懂得圣人的话,为什么正犯着这两件病?”(525页)第八十四回,贾政与宝玉探讨《论语》与《孟子》,认真对儿子进行指导。

  第七十回,因贾政被皇帝点了学差,大半年未归,宝玉无人督促,学业荒废了很长时间。突然接到贾政来信,说六月回来,宝玉慌了手脚,急忙赶写大楷(贾政走时预留的作业)。短时间内完成不上,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黛玉、探春、宝钗、湘云、宝琴都帮助写,共同作弊以应付检查。

  宝玉也偶尔受到父亲赞许(因题匾和诗文),但更多的情况是,因他不爱学习仕途经济、八股文章,专在浓词艳诗上做功夫(134页贾政语)经常受到叱骂与责打。贾府最高权威者贾母,对宝玉宠爱过度,每当宝贝孙子受到责打时,总要叱骂儿子。贾宝玉在这种既有严管又有维护,而且严管者扭不过维护者的环境中成长,最终成了个一事无成的疲软青年。

  贾政夫妇智商一、情商都很低,他们根本不理解宝玉的内心世界,只是一味地逼迫他研读孔孟之道、科举文章。贾政为宝玉设计的学习榜样是贾雨村。贾雨村每次到贾府,贾政都安排宝玉与之会面,让他学习经济之道,领会世俗人情;希望他将来能像贾雨村那样不屈不挠,在宦海中摸爬滚打,练就一身做官本事。然而这些却是宝玉最讨厌的,贾雨村也是他最不愿见的人。

  以贾政夫妇为首的统治阶级,最终发现宝玉与封建正统思想背道而驰,于是联合起来,使出一切手段,强迫这个“孽障”回归“正途”。

  客观地说,人生在世上,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谁都不可能事事如意。造成宝玉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是恶劣的社会大环境和污浊封闭的家族环境,而贾宝玉是一个追求独立人格的人,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好人,他不愿违背自我,去适应令人生厌的外部环境。面对贪官遍地、以丑为美的扭曲社会;等级森严、你争我斗的家庭氛围;他,违背良心的事情不肯做,不违背良心的事不知做什么好。

  宝玉和甄士隐、柳湘莲等人一样,最后选择了出家,从精神上与罪恶的世界划清界限。这是胸怀高雅、对前途失望的人的必然结局。退一万步说,宝玉即使不出家,也只能像宝钗说的,是个“富贵闲人”,靠没落后的剩余家产,过勉强温饱的生活;他拼死也不会去做像贾雨村那样净干伤天害理事情的官。

  如果贾宝玉生在现代,优良的社会环境一定会给他培育出良好的情商,再加上他过人的智商,他会成为一个适应能力很强的高素质人才;他的就业面会很宽阔,至少是一个杰出的文学青年。


  三、贾宝玉的情感之路。

  贾宝玉这个富二代有特殊的癖好:喜欢在女孩儿堆里泡。然而他不是浮浪子弟,很尊重女孩子,他喜欢的是有活力的年轻女子,对一些虐待女孩儿的老婆子发自内心的憎厌。他说过这样的话:“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儿来,再老了,更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371页)因此,大观园的女孩子都愿意和他亲近。

  曹雪芹禀赋他有喜欢女孩儿的情结,暗示他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寄托着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和辛弃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苏东坡“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样,都是借美女来表达一种高情商的心境。

  金钏儿之死是王夫人制造的第一起冤案,宝玉为此受到父亲残暴的杖责(还有私交蒋玉菡的事情一起发作),这是贾政对宝玉最重的一次杖责,宝玉为此躺了好几个月。伤好后,为了弥补对金钏儿的歉疚,在凤姐过生日时(很可能那天是金钏儿的生日或周年,或其他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对此书中没明说),他偷偷离开宴席,遍体素服,悄悄出了府门,带茗烟到郊外水仙庵,虔诚祭拜金钏儿亡灵。

  金钏儿死后,王夫人身边丫鬟再也不敢和宝玉说笑,与宝玉一向很和气的鸳鸯,也因拒绝贾赦,说过与贾府爷们绝交的话,不再理睬宝玉。视女孩儿为生命一部分的宝玉,心中充满了被冷落的痛苦。

  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宝玉亲眼目睹司琪被婆子带走,生重病卧床不起的晴雯被母亲叱骂,残忍地被拖走,同时被逐的还有芳官和四儿,都是自己平素最喜爱的女孩儿。那种哀痛与无助可想而知。晴雯到家两天后死去,宝玉心中的悲怆无以复加,辗转反侧,做了一篇著名的《芙蓉女儿诔》寄托哀痛之情。

  在诔文中,痴情少年愤怒声讨谗言惑主的鸠鸩、薋葹(袭人、王善宝家的等丫鬟婆子):“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除!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

  宝玉更直接向自己的母亲开炮:“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

  又为屈死的亡灵招魂:“余中心为之慨然兮,徒嗷嗷而何为耶?余犹桎梏而悬附兮,灵格余以嗟来耶?”一声声血泪呼唤,表达了渴望与心灵相契的人儿同去,但又受到重重束缚的心情。

  晴雯是《又副册》头牌人物,判词中不乏溢美之词。画面上呈现的: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满纸乌云浊雾而已。预示她被奸邪小人嫉妒、毁谤、暗算的命运。

  晴雯之死像把钢刀插在宝玉心上,他感到母亲像母老虎一般可怕,迫于伦理压制,他不敢当面反抗,只能在诔文中宣泄愤怒——恨不能剖她的心以偿血债!

  宝玉和黛玉,是有仙根前缘来到人间的两个精灵,是一对心性高洁的理想主义者。贾宝玉是情种,林黛玉是情圣,两人是一对宿命冤家,爱上了就至死无悔,一往无前。任何人的出现都不能使之移情。这种违背“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自由恋爱,出现在封建意识浓厚的世袭贵族家庭,立即引起了以王夫人为首的封建卫道士们的恐慌,迅速织起一张严密大网,薛宝钗、王夫人、薛姨妈、袭人、贾政、王熙凤、后期的贾母倾巢出动,耍尽心机手段,合力把她们视为邪祟的宝黛爱情之火扑灭。

  这里附带说一下,袭人和王熙凤在扼杀宝黛爱情的战斗中,各自扮演的角色。

  被王夫人称为“笨笨的倒好”的袭人,是她在宝玉身边安插的高级密探。“温良贤淑”的袭人,是红楼梦大丫鬟中的标兵式人物,在书中很占篇幅。她是最先查知宝黛恋情的人。第三十二回,宝玉向黛玉表白,对黛玉说:“你放心”,两人怔怔对面发呆时,恰巧被袭人看见;黛玉走后,宝玉仍呆着脸说:“好妹妹,我的这个心,从来不敢说,今日胆大说出来,就是死了也是甘心的!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捱着。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袭人听了,惊疑不止。(191页)

  袭人早已确知自己未来是宝玉身边人,她心中属意的偶像是宝钗,希望她能做宝二奶奶。于是第三十四回,向王夫人进言:“论理,宝二爷也得老爷教训教训才好呢!要老爷再不管,不知将来还要做出什么事来呢。”随即说了一番感动王夫人的话,建议“怎么变个法儿,叫二爷搬出园外住就好了。”王夫人吃一大惊,拉了袭人手问:“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曾?”袭人说了自己的“小见识”,立刻博得了王夫人信赖,也引起王夫人对黛玉的警惕。王夫人很快便为袭人增加“月例”,把她提升到准姨娘级别。

  王夫人把晴雯、芳官、四儿三个长得妖精似的丫鬟从宝玉身边赶走时,冷笑道:“……打量我隔得远,都不知道呢。可知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已明确宣布了袭人的卧底身份。宝玉事后也知是袭人告的密,让怡红院内的“私自玩话”被母亲知道。说:“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了?单挑不出你和麝月、秋纹来?”“你是头一个出了名的至善至贤的人,他两个又是你陶冶教育的。”(495页)

  再看王熙凤,前八十回中,王熙凤与宝钗关系并不融洽(笔者曾著文对此做过分析),后来她身体多病,探春、李纨、宝钗共同理家;她的权力不如以前专擅。形势发生变化,她与宝钗的关系也有所缓和。她原本看好宝黛结合,曾为此开过黛玉玩笑。后来宝琴到来,她看到贾母对宝玉婚事的天平发生偏转。为了讨好王夫人、薛姨妈和贾母,主动为宝玉、宝钗做媒,献出“掉包计”,促成了金玉姻缘,加速了黛玉之死。王熙凤的善变性格又一次体现出来。

  洞察宝黛感情的袭人再次露出卧底的缜密特质,进言说出宝玉与宝钗成婚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果然引起大家重视,对婚礼筹备过程做出了更为周密的安排

  袭人的名字并非浪得虚名,她功于心计、擅长伪装、精通暗中袭击战术。由于的卧底角色,与宝玉未婚同居的卑污关系,爱打小报告的行止,想成为半个主子、一心向上爬的阴暗心理,作者在《又副册》中为她画了一幅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鲜花——外表美丽;破席——是满足男人淫欲的贱人。为她设计的结局是:嫁于优伶。把她这个副姨娘(本应是《副册》人物),排在二等丫鬟晴雯之后,可见对这个表面贤惠,实际“蔫儿坏”的人物的鄙视。

  黛玉之死,让宝玉蒙受巨大打击,他再也承受不住了,于是产生了严重的精神疾患,最终出家做和尚,离开了这个不值得留恋的贵族家庭。

  马斯洛说:“基本需要(安全和保障、从属关系、爱、尊敬、自尊、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的不能满足会引起人们的某些疾患和缺失病。这可以称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神经症是个人成长的一种失败”。贾宝玉就是由于极度的挫败感引发了原有的呆病。

  我们再重新梳理一下贾宝玉在情感世界里经历过的伤痛。

  第一次是听见秦可卿死讯。宝玉“觉得心中似戳了一刀,不觉‘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71页)以吐血偿还梦中初次云雨之情。

  第二次是金钏儿投井而死。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儿,因与自己的一句玩话,失去了生命。让他在悲伤之余,也产生一种深深的自责,这种负罪感在他心中时时发酵,令他隐隐作痛。

  第三次是晴雯等人被残忍地赶走,生重病的晴雯得不到医治,凄惨地死去、尸体被烧化。几个自己最喜欢的女孩儿瞬间消失,特别是与自己心灵相契,朝夕相伴的晴雯竟然死掉;天人永诀,对他的打击之大,简直有如摧肝沥胆!

  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园中女孩儿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精神大扫荡。洗劫过后,丫鬟们为了保全,再也不敢接近宝玉。宝玉失去了和丫鬟们嬉笑玩耍的乐趣,只能和姐妹们吟诗联句。

  第四次是黛玉之死、自己被骗与宝钗成婚。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一颗经过两次严重打击已经伤痕累累的心,再次遭受剜心之痛!他如同五雷轰顶,彻底崩溃,从此真魂走失,成了一具浑浑噩噩的“木雕泥塑”。

  抛开第一次另当别论,后三次的始作俑者是谁?是王夫人!她亲手制造了一桩又一桩死亡悲剧!贾宝玉正是十几岁年纪,是人生一个特殊时期,生理、心理都很脆弱,任何一点挫折都会严重影响他的情感世界。在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浪高过一浪,而且每次都针对他的最爱实施精准打击!让清纯幼稚的心房被蹂躏得千疮百孔,再也无法修复。

  王夫人所以使出这些手段,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出于“爱”。

  贾宝玉真不缺少爱。王夫人的母爱、贾政的父爱、贾母的溺爱、还有宝钗、袭人、凤姐、薛姨妈等形形色色的爱。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爱,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爱的罗网,把贾宝玉重重叠叠围裹起来,让他感到窒息。他在落网中奋力挣扎,希望吸到新鲜空气。经过一次次致命打击,在金钏儿、晴雯、林黛玉凄惨的呼叫声中,他终于透过温情脉脉的面纱,看清了王夫人的狰狞面目;也看清了面纱后面所有人的真面孔!

  此时的王夫人,在宝玉眼中已失去慈爱形象,宝玉与她只是定义上的母子关系;对她不再有母子之情,跪乳之恩、反哺之义。宝玉本来就愿参禅悟道,经常讲化烟化灰的话,有呆病病根。不到二十岁的他,在重重打击下万念俱灰,在走向考场、完成人生最后一张答卷后,追随一僧一道而去,告别了这个原本不属于他的红尘世界。

  综上所述,曹雪芹的灵魂宠儿——贾宝玉,在污浊的社会、家庭环境下,在违背封建意志、追求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道路上,被“鸠鸩、薋葹、悍妇”之辈阻击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由玲珑剔透的“通灵玉”变成了冰冷的顽石。以王夫人为首的统治集团,扼杀了叛逆的灵魂,也尝到了自酿的苦果——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注:本文讨论对象——2007年10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红楼梦》。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