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7776722693543.png因为天热,我趁晚凉时回家看望痴呆的老爸。没想到回家后老爸连续的举动让我泪流满面。

先是因天热我爬楼梯急,一进门身体出现了短暂的不适,87岁的老爸竟然看出了问题,对保姆说:“你快去帮帮她。”听到从老爸嘴头蹦出的这句话,顿时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涌动。

等我刚刚坐稳后,他又跟老妈要钱,我心理明白,他这是又想给我钱了。老妈故意问他“要多少啊?”已经没有数字概念的老爸竟然清楚地说出“三千”。听妈说家里没那么多现钱后,可爱的老爸竟然拼尽全力从沙发上“站”了起来,非要坐轮椅为我取钱去。老妈赶紧给了他几百元。老爸接过钱转身又塞进我的手里,我握着老爸拿着钱的手再也忍不住了,顿时泪如泉涌,哽咽地对对爸爸说:“谢谢老爸!”

我庆幸在老爸还没有痴呆时,就多次坐在他身边,亲耳聆听他讲述自己的戎马一生以及他比较得意的件件往事。父亲一生从事报纸印刷工作,而让他最为自豪的人生记录,莫过于我军在北京和西藏印出的第一份《解放军报》都出自于他的手。因此,老爸虽是一位普通老人,却在某种意义上,是我军印刷界中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和《解放军报》有着不解之缘。

 

一、父亲与地下战线的报刊

我的父亲叫王端龙,1930年生于苏北一个贫寒的农家茅屋里,父亲姐弟六人,他排行老四,故人称四爷。苏北在历史上就是个贫困地区,加上军阀混战,连年的自然灾害,生活非常贫困,父亲整个童年都是在那饥寒交迫的岁月里度过的。1939年,日本鬼子的一把火,让这个原本就贫寒的家和房子化为灰烬,无奈,祖父母带着六个饥寒交迫的孩子蜗居在一个临时搭建的茅草棚子里,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为了生计,年仅9岁的父亲就跟着兄长一起下地锄草、拾柴度日。

1947年冬,父亲在一个油坊里当伙计。他憨厚诚实,吃苦耐劳,被当时在《华中日报》工作的徐伯伯、梁叔叔看中了,介绍他进了《华中日报》报社。当时的月收入仅相当于20斤小米,但这里是革命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地方,也是已经成为青年的父亲精神生活的依托之所。

1497777692104567.jpg17岁的父亲在这里接受了党的教育和培养,学习报刊印刷技术,为我党和军队印刷宣传刊物,父亲也是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一生为党和军队从事报纸印刷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日报》是当时新四军政治宣传的工具。抗战胜利以后,新四军与八路军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华中日报》便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苏北的宣传工具。报社在苏北革命根据地与敌人辗转周旋。当时常遭国民党在苏北的军统黄伯韬兵团的突袭,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父亲和报社同志们与敌人打游击战,东躲西藏、南下北上。有一次情况非常危急,来不及撤走设备,但绝不能留给敌人,于是他们迅速把机器分拆开来,解体后分别扔进河里,把打印的铅字集中埋到地下,报社的人隐蔽起来,等到敌人撤去以后,再赶紧从河里打捞回零件再行组装机器,继续印刷报纸。这样的情景,他们多次遇到。那时候的印刷设备非常简陋,技术也非常原始,报纸的印刷全靠父亲他们用人力手摇大轮。

由于家里贫穷,兄弟多,父亲根本没条件上学读书,仅在故乡农村上过半年多私塾。参加革命后,父亲在工作中向身边有文化的同事们学习,凭着不足一年的私塾文化基础和工作实践,勤奋自学,竟然成为后来印刷界的技能高手。

有了文化的父亲,初步认识到是共产党给了自己新的生活出路,共产党是解救中国的伟大力量,于是,父亲追随共产党,并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华中日报》后来改为《苏北日报》,父亲随报社在泰州、扬州一带工作。1953年5月,由于工作的需要,党组织派父亲到《广州日报》社工作,父亲携妻并带着襁褓中的我从上海去了广州,在《广州日报》继续从事报纸印刷工作。

 

二、父亲与第一张《解放军报》】

1955年5月,解放军总政治部要在北京创刊《解放军报》,并且要在当年年底前印刷发行。为此,需要选调政治觉悟高,印刷技术强的人,参加创刊号的印刷工作,父亲有幸被选中,并带领5名同事一起,从《广州日报》调到解放军报社。

当年,国家处于“一穷二白”时期,报纸印刷也非常艰难,使用的是铅字排版,都是人工作业,费时费力。第一张《解放军报》是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印刷出来的,克服了哪些困难,那些报纸后面的故事则是鲜为人知。

《解放军报》是我军最权威的报刊,它的创刊工作备受党中央和军委的高度重视,因此,第一张报纸的印刷出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父亲一生最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就是,他有幸亲自参加了第一份《解放军报》创刊号的印刷工作。1497776866139470.jpg

为了保证军报按期创刊发行,所有的人都全力以赴。而父亲为了服从需要,集中精力工作,依然将我们母子三人从广州直接送回了苏北老家。而他则和他的同志一起来到了北京,全身心地投入《解放军报》创刊发行任务中。经过精心安装、校正印刷机器等一系列的试印,终于在1955年底,在北京西城区东廊下14号院、在父亲他们的手里,如期印发出第一份《解放军报》,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了自己的报纸。

其实,这段难忘的光荣历史,父亲很少对我们提及,是我的一再详细询问下,父亲才亲口讲述了《解放军报》报纸来历的。当父亲提及往事时,母亲也在一旁补充着,并不失时机地埋怨父亲“当时把我们娘儿几个放在苏北就走,心真够狠的。”直到1956年冬天,军报顺利批产后,我们才被接到北京。

 

三、父亲与西藏的第一张《解放军报》

西藏地处世界屋脊,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艰苦。1970年以前,那里的部队所阅读的《解放军报》都是从成都发过去的。遥远而不发达的交通,使战士们看到的《解放军报》都是过期新闻。为了让那里的部队能够及时看到军队的新闻,上级决定在西藏地区建立一个《解放军报》代印点。

1970年10月17号,父亲受命前往西藏拉萨,再一次执行《解放军报》的始发任务。他只带了一个助手,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首先是身体对高原反应的不适,但他全然不顾,一心只想着尽快完成首发任务。1497776934860893.jpg

印刷机器运到拉萨后,经检查,发现在运输途中有一箱机器零件被颠入山下,只好又紧急调入。一台印刷机器有近两层楼高,而那里的室内条件不具备高度,怎么办?临时盖房子时间来不及,父亲便组织人力向地下挖。

远离内地,组装机器有很多不便,哪怕需要配一个螺丝钉、找水平的垫片都难,然而,父亲非常聪明,想尽各种办法解决,印刷机器终于安装成功了!投入试印后,西藏地区的第一份《解放军报》也终于按时发行。父亲捧着这墨迹未干、墨香四溢的第一份报纸激动不已,两个月来紧张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了,他舒展了眉梢,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首印成功后,父亲还不能回京,需要他就地带出一支印刷队伍,才能完成移交任务。这样,父亲继续留在西藏,前后有一年半的时间。

西藏属于高原地区,内地人去感到严重缺氧,除了工作条件艰苦、不便外,生活条件也很艰苦。一次吃食堂打来的炒扁豆,因为不熟,导致食物中毒,父亲被紧急送往拉萨医院住院治疗,病情少有缓解,就赶紧出院投入工作。

他认真给学员进行理论讲解、实地操练示范,终于在拉萨带出了一支过硬的印刷队伍,在全国二十七个《解放军报》代印点里,西藏的《解放军报》印刷质量最好,深得赞誉。因此,西藏地区的解放军官兵能及时地看到《解放军报》,这里面当有父亲的辛劳汗水。

 

四、父亲与印刷界的情结1497777071136767.jpg

父亲在报刊印刷界小有名望,除了保证《解放军报》的印刷任务外,他还经常帮助其他报社排解技术难题。有一次,《人民日报》开机印刷后,报纸总是掉角,他们就到军报请求技术支援。父亲去了,手到病除,顺利地解决了他们的故障,《人民日报》的同志深深感激,并请父亲给他们讲解技术秘籍。父亲详细讲解了原理并告诉他们:托纸的铁板与滚筒间隙要合适,才能保证不掉角。

还有一次,《体育报》新安装的机器,开机后老出白纸,墨汁上不去,不仅耽误时间还浪费纸张。从《工人日报》请去负责安装机器的专家不知其因,打电话请父亲去。父亲当即就在电话里指导说:是因为装墨的墨斗不转,墨汁跟不上去造成的,并教他们把1、4版与2.3版的离合器调换一下。他们“照方抓药”果然,问题迎刃而解。

类似的得意之作还有很多,因为父亲肯于钻研,对印刷机器了如指掌,有时靠耳朵一听就能判断问题所在。在父亲这里,经常是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了。父亲多年来带出了很多高徒,父亲始终受到尊敬,有的当上了某报社的厂长,特地返聘父亲当技术指导。

作为一名富有技术和经验的印刷行家,单位里有对外印刷技术交流或机器考察方面的任务,也都首先派我父亲参加。1988年曾前往德国等地考察,还先后接待过日本同行的交流访问。

1990年,父亲到了离休的年纪,但仍有一些相关单位聘请他。为了发挥余热,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年青一代,父亲又先后到《法制日报》、《经济日报》继续工作。后来就索性让他坐在家里给全国相关的报纸的印刷质量进行审核点评,一直干到70多岁,才放弃工作安度晚年。1497777180384704.jpg

父亲的性格一向沉稳、不善言辞。奉献,似乎是他人生的全部定义。工作中他默默劳作如“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热于奉献在工作的第一线。即使后来当了印刷车间主任,也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离休回家后,仍吃苦耐劳、甘于勤朴,不辍劳作。如今父亲已经进入耄耋之年。因腿脚不便,已经很少下楼外出活动了,但父亲最大的爱好仍旧是看报纸,一份《解放军报》他能翻看半天,几乎一字不落。

父亲是一位战士,他从旧社会一步一步走来,经历了战争年代的风雨洗礼和考验;父亲像一头牛,在和平的年代里,他勤奋努力,默默奉献,辗转于祖国各地的报纸印刷领域;父亲是印刷业的使者,他用精湛的技术,为祖国争光。

父亲一生从事报纸印刷,他的工作经历称得上是现代中国报业人的缩影,他们紧跟每一个新闻的时间节点,有时候为了等重大新闻,要通宵达旦坚守在工作岗位,而一旦形成文字,他们就会刻不容缓地连夜印刷,及时发行到祖国各地,进入千家万户,报纸背后的辛苦是不被人们知道的。但他们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父亲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让我肃然起敬,他的刻苦钻研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父亲的工作经历可以书写出一本书,一本包含中国现代印刷业的发展史、包括《解放军报》的发展史,包括西藏地区军报的创业史。只可惜,我不能用文字完全表达出来,他不失为印刷界的骄傲!

父亲看似平凡的一生,在我心目中却是一本厚重的书。父亲,我欣赏您,父亲,我为您自豪!!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