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小平岛,地理位置独特,由高低起伏的南山和北山环抱而成,港湾水域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清澈透底,长年不结冰。任凭北风劲吹,港内水平如镜。堪称是大连城中乃至中国北部地区一块绝无仅有的、极为醒目的风水宝地。
  小平岛属半岛海景,曾是大连历史上自然形成的一个美丽渔村。自16世纪以来,小平岛就以海岸商机、海鲜美味、海岛旅游遐迩闻名。
  萧家老宅样式是三合院,由北侧正房、东西厢房和南侧院墙构成。老宅是具有胶东特色的海草房,有着百年的历史。随着渔村日渐富裕,海草房变成了瓦房。
  老宅院门外就是一条崎岖小路,下面就是海,站在岸边远望,海鸥低飞,渔船条条,海风轻柔,温暖湿润。
  关于小平岛名称的来历,有地貌酷似花瓶而被叫做“小瓶岛”,后来时间长了叫成了小平岛的说法。
  小平岛位于黄海海滨,背靠青山,面朝大海。古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勤劳的小平岛渔民世世代代传承着傍海而生的生活。这里的人们保持着地道原有的生活习惯,他们是那么勤劳和善。当你路过民居时,你会发现家门口总是有纯手工制作的、摞的高高的渔网。
  小平岛是一个传统的沿海渔村,土质肥沃,淡水充足。岛上原有居民70余户,500余人,耕地800亩,主产玉米。村民百分之九十以上以出海打鱼为生,居民生活淳朴自然,摇舟、撒网、织网、种植、采摘,年复一年、世代相传。在这个小渔村里,到处都弥漫着海的气息,海风阵阵。夏天的时候,打开窗子,都能听见大海的波涛拍打着岸边礁石的声音。
  小平岛内居民从事渔业者占半数,他们时常划着舢板出入近海提钓、下网,捕捞鱼类等海产品。主要品种有带鱼、黑鱼、黄鱼、偏口鱼、鲈子鱼、鳝鱼、梭鱼、海参、鲍鱼、蚬子、牡蛎、对虾等。在这数不清的海货中肯定有让你垂涎欲滴的美味。勤劳智慧的小平岛人不会放过任何烹饪海味的机会。大的小的,软的硬的,带鳞的光溜的,很多海鲜美味独特,做法不一。渔民们早上伴着闪闪的星辰,中午吹着海风,傍晚伴着西下的余晖,一叶小舟飘荡在海面上,船舱是满满的收获。无论生活是多么的艰辛,在海上,渔民永远都是快乐的。
  过去小平岛渔民网捕的或者钓上来大一些的活鱼,就用绳拴着在船后拖着走,保持鱼鲜活,随时有人买就卖掉。以前在小平岛海边,在金秋季节,是捕钓大鲅鱼和大刀鱼的好季节,用很简单的钓具,将钩子穿上河豚鱼的鱼皮,甩进海里几十米,收线拖着鱼饵,大刀鱼和大鲅鱼就穷追不舍一口吞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小平岛海滩上到处都是渔虾肥蟹,大潮过后,像手掌大的大蛤能捡一盆,包饺子吃特鲜,海参也能捡不少。每年的春秋两季,若是赶上大的潮汐,蟹子都能爬进院子里呢!平时退潮的时候每次都能捡到海螺、海胆、螃蟹,站在岸边水里经常被螃蟹夹脚。
  1978年我和爱人谈恋爱时,带她回趟小平岛,到东海湾山脚下赶海,在有岩石的地方小螃蟹特多,一掀石头,四面八方向外爬,就得赶快用手抓,抓慢了全跑了,稍微大一点的螃蟹,容易夹手,像手指肚大小的螃蟹最好,既伤不到人还好吃,往油锅里一放全红了,吃起来又酥又脆,即补钙又解谗。石头底下还有小啵螺,俩手一捧一会儿盆就满了,回家煮煮,用针挑着吃,入口无比嫩滑,让人垂涎三尺。
  晚上,在南部军港,部队放映队时常放电影。那时候,军民坐在一起去看场露天电影,是件很快乐的事情。那时候的小平岛就像一个大村子,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白天家家户户都不用锁门,南边和北边两半的人都认识,都知道姓啥,道上看见都打招呼,可亲了。家里如果来了亲戚就到街上去买鱼,很少钱就能买到新鲜的海鱼。有时候甚至直接到渔民家去买,碰到渔民把鱼都收拾好准备下锅了,也能买回家去炖着吃。那时候小平岛驻军有陆军和海军,军民关系情同手足,真是军民鱼水情,军民一家亲。老百姓谁家有个什么事,他们看见了都帮忙,特别热情。那时候小平岛特别干净,一到礼拜天早上生产队就组织大家清扫卫生,各家各户收拾屋子擦玻璃,马路扫得干干净净。街道秩序井然,社会治安良好,整个村子呈现出一派和谐稳定的景象。
  上个世纪,人杰地灵的小平岛出现了刘长春等奇人。据《大连近百年史·人物》记载,生于1909年的小平岛农民刘长春,1929年便代表“东大”跑出了百米10秒8创全国纪录。1930年,在当时全运会上获100、200、300三个单项冠军。1932年初,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办,刘长春成为唯一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国内选手。解放后刘长春在大连理工大学担任多年的体育教授,为我国体育事业奋斗了一生,他曾任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中华体育总会常委、中国国奥委副主席。       
  小平岛还生活着史家一群“浪里白条”,史兴隆、史兴骘、史兴陆、史端声在解放前已打破国内纪录,成为泳坛名将,从1930年至1941年10年间,史家兄妹荣获“关东州”以上游泳比赛冠军33个,亚军一个,第三名一个。小平岛这湾水滋养、锻炼了他们,给了他们勇气。
  小平岛村外有四个坨子,屹立在海水中,挡住了来自太平洋的强风,保障着海湾内的平静。
  上世纪70年代,每逢农历四月(五一节前后),一群群来自外海的鲅鱼食洄游,当它们游到坨子边的时候,遇到从海洋深处向浅海涌流的强大海流冲击,便被海流冲进坨子中间,当它们晕头晕脑被迫进入流口时,已经远离大海来到岸边了。人们发现了这里的奥秘后,便在坨子中间排上网船,“守株待鱼”。一网上来,足有百八十斤鲜活的鲅鱼食。小船一会儿便满了,粗略估计,一天从这里打的鱼少说也有万斤左右。 
  海蜇,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海中珍品。打捞海蛰的时候,一船一船的海蛰靠岸卸下,在岸边等候已久的妇女们上船进行分拣工作,扒出海蜇里子和脑子等,男人们则用扁担将捕捞的海蜇运上岸。有的年头,海蛰特多,一船船的打捞不尽,岸上用沙袋围起来一块地方,把海蛰放进去,放一层海蛰撒一层白矾,经过一道道工序,一坛一坛的海蛰发好了装箱,然后运往外地。
  小平岛过去物产极其丰富,基本上荤的素的都能从海里弄出来,人们到海边去赶大叶菜、窄叶菜、海麻线,包包子、蒸海菜玉米面饼子,赶“下锅烂”(学名礁膜)做海菜汤,要多鲜有多鲜。螃蟹、海参、鲍鱼、巴鳋、各种啵螺应有尽有,在大枯潮的时候膝盖深的水中就能捉到这些东西,那时候根本不当回事,想吃了才去赶赶海,想不到日后这些东西都成了珍馐。
  伯父、叔叔、姑姑相继成家离开小平岛。二伯父家一直生活在小平岛,对小平岛丰富的海产记忆犹新。新中国成立后,小平岛建了养殖场,也建了收购站,渔民打鱼主要是卖给收购站。大刀鱼在过去很常见,收购站每天成卡车收购之后卖到城里,小平岛海鲜很有名,那时候外地人来大连都特意跑小平岛来买海鲜。
  小平岛在历史的长河里,一直扮演着辽东半岛南端重要口岸的角色,商贾云集,风光一时。
  唐代以后,这里曾增加了海防防御功能。近代沙俄、日本加强了对小平岛的统治,日本占领旅大以后,便把小平岛划入大连殖民当局管辖,1937年12月后,当时的小平岛划归旅顺民政署管辖,1944年又划回大连管辖,1946年元月,小平岛划归大连县管辖,后来,小平岛行政区划变动频繁,总体是大连市、区之间反复撤并,现划归高新园区管辖。
  解放后,这里一直是城乡接合部,小平岛居民大多是农村户口,夹杂着少数城镇居民。2000年以后,随着市政府“建设‘大大连’”、“西拓北进”战略的实施,小平岛也享受到“主城区”待遇。随着大连市政府实施“大连南路信息产业带”,小平岛成为信息产业带的龙头地区。
  2004年11月,小平岛的拆迁工作已经开始,居民陆续搬离他们住了几十年的老宅。小平岛项目属于“大大连”规划的一部分,拆迁工程结束后,这里将进行小平岛休闲度假区的建设。
  如今的小平岛已经今非昔比,高楼大厦林立,别墅琼楼成排,街道靓丽,雕塑时尚,建筑现代,形成了大连西南部一个新兴的旅游度假胜地。
  如今离开这片海又有好多年了,可对大海的依恋依然未改。常常想起天上星星闪烁,海上白帆点点,怀念那带着咸味的,清新而又凉爽的海风,久久陶醉那清纯美丽的海上日出。故乡的那片海,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梦。

Compress_图片11.jpg

                    小平岛旧日码头

Compress_图片12.jpg

                       今日小平岛风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