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自上世纪五十年代问世以来,累计发行达500多万册,60年代还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介绍到日本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后来又被拍成话剧、电影,搬上了舞台和银幕,在几代人中都有重大的影响。这部跨越世纪的小说,是激励国人,尤其是青年人不断追求,奋勇前进的战歌。

      《青春之歌》之所以产生如此轰动效应,是因为它具有三个特点:

       一、主题厚重,具有唱响青春,培育家国情怀的原动力。

      《青春之歌》的书名开门见山地揭示了小说的鲜明主题:显然,作者意在唱响青春,弘扬家国情怀,激励青年记住历史,努力拼搏,永远革命。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节点。是铭刻在国人心中的历史。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共产党人针对采取“不抵抗”政策国民党政府,勇敢地冲了出来,发动北京大学的师生,带领着全国学生一起反对“不抵抗”的国民党政府,抗击日寇入侵,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作者杨沫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主人公林道静的原型,以小说为传播载体,讲述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期间,国人“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与侵略者和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的故事,再现了那段特殊的历史。成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

      小说讲述了“林道静从一个天真、单纯的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逃离封建地主家庭,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运动中得到锻炼,终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故事,成功塑造了林道静追求解放、不懈奋斗的新女性形象。

      还讲述了“卢嘉川、江华等共产党人不怕流血牺牲,自觉地承担起历史责任,领导和组织学生和民众对侵略者和反动派进行了英勇斗争”的故事,成功塑造了卢嘉川、江华等共产党人勇于担当、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

      《青春之歌》通过这些鲜血写成的历史和个性鲜明的人物故事,把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国家命运,以及人民大众革命事业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很好的揭示了主题,展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发出了做最后的吼声”的真实画面。为国人,特别是为青年提供了一部珍贵的人生教科书。

      从林道静、卢嘉川、江华身上,国人看到的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形象,而是关心百姓疾苦,心中怀揣共产主义理想的新青年。他们经过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历练,用青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青春之歌》——一曲激人奋进的战歌。具有唱响青春,给人力量,激发共鸣的原动力。

      正是这样的厚重主题,唤醒了青春,让人们自然的联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说的那段话“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从而,认真思考“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自觉培育家国情怀,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故事动人,具有点亮生活,坚持与时俱进的感召力

      《青春之歌》能够成为大众喜爱的作品,不仅在于选择了大众关注的厚重主题和成功的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更在于作者讲述了一个能动人心弦的故事,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情节严谨、真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点亮了生活。

      小说围绕林道静这条主线,有条不紊,娓娓道来。从林道静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发誓要“永远离开这个可恨的家庭”,离家出走讲起。讲到林道静寻亲未果,“伏在庙门前的石碑上低低地哭了”的时候,回顾了她的父亲和母亲。揭露了父亲忍贪婪封建的地主本质,诉说了母亲被霸占,被逼成“疯子”,最终投河自尽悲惨遭遇。这样的家庭背景,让“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给故事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青春和爱情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青春之歌》把林道静青春和爱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讲述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真实感人。引发了读者对林道静命运的关注,对《青春之歌》一书爱不释手。

      小说描写了林道静走入社会后,遇到了三个对她有影响重大的男人:一个是在教书被逐自行寻找职业四处碰壁,走投无路投海自尽时,遇到的是救命恩人、“诗人兼骑士”余永泽。余永泽爱情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并与他共筑了爱巢。随后又遇到了卢嘉川和江华,在这两个共产党员的引导下,她接触到革命思想,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正是这三个人影响了她的生活,改变了她的人生。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人们对革命有着不同的理解,各种人物的思想都会在生活巨浪中,无不“原形毕露”。我们看到,余永泽这另两个人的“阶级立场”,有本质的区别,当林道静参加革命,遭到余永泽一再拦阻,特别在卢嘉川的被捕、被害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她认识到余永泽的平庸、自私,与他在政治道路上出现分歧而与之分道扬镳。

      在卢嘉川和江华启蒙思想教育下,林道静犹如拨开了前途的迷雾,点亮了人生的明灯,更激发了她“爱情”的火花,让她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同志和爱情。“当甘雨落在干枯的禾苗上,窒息的心就会展翅飞翔。青春是不灭的希望,青春是锁不住自由的身。”小说展示了林道静人生道路充满坎坷、充满荆棘,为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小说用较多笔墨讲述了林道静在抗日救亡学生运动中,面对反动派和敌人各种威胁和死亡的危险,更加坚定了与共产党员团结一心,坚持斗争,从而也变得老练成熟。特别在被国民党抓进监狱后,更加坚定了革命到底的决心。

      每每读起这部小说,都会感受到强大的感召力,与作者产生共鸣,愿与小说中的先进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坚信“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战胜一切敌人”,让明天更美好。自己也一定能够唱好青春之歌,走好人生之路。

      三、词语精彩,具有以歌言情,传承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青春之歌》词语流畅,精彩、简洁,如诗如歌。且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亮点无时不在闪耀。给故事和人物作了最好的注解,高效地凸显了主题,具有吸人眼球的凝聚力。

      作者在叙事中写到“在阴黑的天穹下,她摇着一叶小船,飘荡在白茫茫的波浪滔天的海上。风雨、波浪、天上浓黑的云,全向这小船压下来、紧紧地压下来。她怕,怕极了。”用了这样生动、形象的词语,把林道静当时的处境和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小说在描述林道静接受进步思想时,这样描述:“春天的早晨,快活的麻雀飞跃在青色的枝头,挟着春意的晓风吹过,使人们确切地感到春天是来到了。”用这诗一样的句子描写景物,情景交融,多美呀!既渲染了现场的气氛,又烘托了人物心情。

      共产党员卢嘉川在与林道静讲述革命道理时说:“小林,这么说吧,一个木字是独木,两个木就成了你那个林,三个木变成巨大的森林时,那么,狂风再也吹不倒它们。你一个人孤身奋斗,当然只会碰钉子。可是当你投身到集体的斗争中,当你把个人的命运和广大群众的命运联结在一起的时候,那么,你就再也不是小林,而是——而是那巨大的森林啦。”道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如滋润禾苗的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无声”。

      林道静在狱中,与同志们高唱着“囚徒,时代的囚徒! 死的虽然牺牲了,活的依旧在战斗。黄饭和臭菜,蚊蝇和虱蚤,瘦得了我们的肉,瘦不了我们的骨。囚徒。时代的囚徒!失败是成功之母,胜利终归我们所有。努力呵锻炼!勇敢呵奋斗!总有一天,红旗将随着太阳照遍全球!”这些歌声更起到了震慑了敌人,鼓舞同志的作用。“亲爱的同志们呀,太阳、花儿、云鸟,还有那年轻可爱的姑娘,他们穿过黑暗的牢狱的墙壁,在对着你们歌唱——他们对着你们歌唱。”正是时代色彩浓郁的词语让国人看到了林道静等知识分子在对敌斗争中乐观、坚定的形象: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要是有了信仰,要是愿意为了真理 、为大多数人的幸福去斗争,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时候,那么,他的一个人的生命就会变成几十个、几百个,甚至全体人类的生命那样巨大。”这些话耐人寻味,一度激发了几代人的警醒,许多人把它记在日记中,作为座右铭,化作追求信仰和真理的动力。

      好书逾久弥新,今天重读《青春之歌》,仍能品味出这部小说“主题厚重,故事优美,词语精彩”,饱含着浓郁的书香。感受它具有“唱响青春,点亮生活,以歌言情”的正能量,具有“培育家国情怀,坚持与时俱进,传承民族文化”的强大动力。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