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三月

 

             文/然空(上海)

 

折不断的三月河边的柳

撩拨雨的琴弦    布谷鸟轻轻地安慰

不哭   不哭

 

你说   借我一世的煦日

只想让   为你开放的窗台摆满

像雪一样的百合

 

如果可以    我想带着三月的徒儿

放下一切行囊    徒步越过长满荆棘的地平线

直达我们的海

 

 

      今音诗评:

 

      《致三月》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突出了地域南方,由第一行尾的“柳”作证。“三三制”式的段落而且以长句来进行结构的技巧在于精炼。比如精炼在全篇只有三段九行来《致三月》。可圈可点在每一行,而又不可能对每一行都进行评论,只能找重点,就在于“致”的方式的与众不同。比如不同在心境的柔软程度上。还是以“柳”为思考的点继续去寻找和关注诗歌的内涵。于是,“像雪一样的百合”花,无意中在诗歌里面显出了它的地位要比“柳”高。就在对两种植物进行对比的时候,还发现作为诗歌副线的“雨”和“布谷鸟”,作为对主线“百合”的陪衬,并由它们在传递意象中,也已经构成了和达到了“致”的要求。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第一段和第二段可以作为第一层次来理解,理解它的坚韧是在于柔中有刚,这个“刚”体现在诗歌的第一行的领起语“折不断”这三个字。这是在梳理中是被逐渐发现的,而不是一下子发现的,因为对诗歌的欣赏不是一遍就能完成的,它要通过几经反复之后才能逐渐知道和掌握。于是在认识上又会出现新一轮的认识反复,比如反复在“柳”和“百合”之间,究竟哪个重要。从诗歌的表面比重上看,“柳”的分量甚至要比“百合”重,又如重在了对“柳”的描绘和其的关系转换上,是用了一段半的句式来体现的(详见诗歌的第一段第一行和第二段的前一个分句。

      同时,也会逐渐发现这首诗歌里面存在着三次转换。这是“转境”。它也作为这首诗歌的特色而存在。第一段第一行至第二行前一个分句为第一次转境,第一段第二行的后一个分句至第二段尾是第二次转境,第三段是第三次转境。其中的多次转换的结果是空间、时间、人物、事件等,都各有新意,比如,新在第一个转境里面的百折不挠精神;新在第二个转境里的慰藉感;新在第三个转境而涌现和富有的再次振作。诗歌同时也反映出了主人公思想认识上的反复意识,而诗歌只仅仅是讲述了三个层面上的反复,而且,难能可贵的是,每一次反复的质量都超过了前者。

      于是,一个关于“三”的背后意也显示了出来,关键就看你以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去解构它。然而第三个转境就已经发现诗歌的主角,向着目标又一次出发了。诗歌在这个地方表现非常干脆,这种果敢和诗歌第一行的领起语“折不断”相比,从质量上又有了明显提高。比如,前者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姿态,而后者却是在经过了一番洗礼之后的重新出征。效果都不同。不同在前者处在一种受压情况下的挺起;而后者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主动出击的进取姿态。两者所站的平台和高点都不一样。比如后者的精神面貌是第三段第二行的后一个分句,“ 徒步越过长满荆棘的地平线”。这个作为人生过程当中的经验,值得借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