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血气方刚的热血男儿,为了开发祖国的绿色宝库,从事着艰苦卓绝的体力劳动。千百年来人迹罕至的原始大森林里,第一次升腾起战士的歌声和劳动号子声。随着开山的炮声,各种施工机械的轰鸣和嘈杂的人声,原本寂静的大森林开始沸腾起来。

       人类向原始大森林的每一次进发,都逼迫着森林里各种大小动物的退让;原本宁静的大兴安岭动物世界开始躁动起来;施工队伍所到之处,动物种群在迁徙、在退让,它们不得不躲到更深更远的密林深处。听鄂伦春老人介绍,早些年,这大兴安岭里动物很多,黑熊、狼、豺、狍子、麋鹿、黄羊、犴子,它们在密林中有各自的领地和活动范围,彼此和平相处,平安无事。

      大兴安岭林区的黑熊可谓林中之王。这里没有狮子、东北虎等猛兽。那黑熊体格彪悍,力大无比,每到大兴安岭冬季来临,它们就找背风的山坡钻进雪洞,在洞中“冬眠”。洞外是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严寒,它们在洞中不吃不喝,一眠就是四五个月。待到春暖花开时,它们才结束冬眠,走出洞中。

       结束冬眠的黑熊,体力逐渐恢复,山林中的小动物,野山鸡、麋鹿、野兔等成了它们的美食。它们吃饱后,就到额尔古纳河里洗澡嬉水,而后又到河边的丛林中,找一棵树皮粗糙的大松树,用后背靠着大树一下一下蹭痒。

       春天的松树正是松脂分泌的时候,又稠又粘的松脂就沾在黑熊的后背和四肢上。蹭完痒,黑熊又到河滩地上打滚,河滩地上满是大大小小的沙砺,这样黑熊的背上和四肢就沾满了粗沙和小石子,在初夏温暖的阳光下,玩累了的黑熊就在河滩里美美地睡觉了。

       睡醒了觉,黑熊开始四处遛达觅食。此时沾满了沙石的黑熊,犹如披上了坚硬的“盔甲”,一般的猎枪子弹都难以穿透。据说有经验的猎人为了捕获活熊,拿着麻醉枪,近距离靠近黑熊,等黑熊站起来向人扑过来,它的腹部完全暴露出来时才开枪射击。因腹部没有沾上沙石,往往能一枪“撂倒”。当然,猎人也要冒“近距离”被袭击的风险。

       黑熊喜欢群居。据说有一年夏天的夜晚,兴安岭的一个小镇店铺大开,灯火通明,人们在谈笑风生。忽听有人惊叫:“狗熊来了!”话音未落,人们已作鸟兽散,家家闭门谢客,吹灯屏息。人们从门缝窥视,只见一队黑熊有二三十只,从大街上招摇过市,遇到店铺门板,有的黑熊还用利爪抓挠几下,吓的市民不敢吭声。等黑熊逛完大街,向山林遁去,人们才打开店铺街门,街坊们互相谈论着“狗熊逛大街”的趣闻。

       那年,我们铁道兵十三团通讯连在密林深处架设通信电杆。一位通信兵正在电线杆下绕线,只听附近的草丛和树叶乱响,朝声响处望去,只见一只体态硕大的黑熊向他走来。

      通信兵知道,黑熊出于自卫本能,它一见有人会主动向人进攻,它那粗大的“熊掌”先朝人挥来,会将人扇个趔趄,待你倒地,再用后足猛踩几下,随后再把人撕咬吃掉。

       惨痛的教训使通信兵心悸不已。还是赶紧逃跑吧!他想起连队在进行安全教育时讲过,遇到猛兽要朝着有风的方向“顶风”跑;许多猛兽都长着长睫毛,顶风一跑后面追赶的猛兽就会被长睫毛盖住眼睛,不辩方向,人就可以逃脱了。

       可是,通信兵发现此时黑熊就在“上风头”,如果朝那个方向跑,黑熊会认为人是向它进攻;它会更激怒地向人攻击。时间一秒一秒过去,黑熊与战士越来越近,情况万分危急,战士灵机一动,借助脚上的脚扣,噌、噌、噌就爬上了电线杆顶部。

       满头冷汗、惊魂未定的战士朝电杆下望去:只见黑熊一会儿用双爪抱着电杆晃来晃去,一会儿用利齿咬得电杆嘎、嘎作响。战士不敢再往下看,他牢牢地抓住电杆,一点不敢放松。狗熊是不会爬杆上树的,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直到天色暗了下来,狗熊也筋疲力尽、不再施展淫威了,但仍在电杆下面转来转去。

       这时通信连收工了,一队战士举着通明的火把向营地走去,那黑熊一见火光,才彻底放弃了它的“猎物”——蜷缩在电线杆顶的通信兵,晃着尾巴,一步一回头地向原始森林深处跑去……

       死里逃生的战士,在得救后绘声绘色地讲起这段经历,俨然一个与熊周旋、凛然搏斗的勇士。别人问他,当时你害怕吗?他拍着胸脯夸口:“怕啥,不就是一头熊瞎子嘛!”可是,后来知情的战士告诉我:“别听他瞎掰!我亲眼看他一进帐篷就先换裤子,肯定吓的屁滚尿流,浑身筛糠……

       严寒的冬季,大兴安岭林区一片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繁重的劳动与单调的伙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高寒林区,冬季副食供应奇缺,要吃到新鲜肉食和蔬菜水果是很困难的。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刚刚度过经济困难时期,虽然部队供应要比地方好得多,但每天摆在饭桌上的饭菜就那么几样:馒头、大米饭、高粱米饭、炒“不留客”、炒土豆丝、炒“鸡毛菜”、猪肉炖粉条豆腐。

      尤其是炒土豆丝,吃得太多了,以至我从部队到地方多少年以后一看到这道菜就“反胃”。

       黄豆也是冬天的“主打”菜,炸黄豆、炒黄豆、炒黄豆芽,上顿吃完下顿吃,吃得让人腻烦。但超强的劳动,极度的疲劳,使战士们对饭菜的选择降到了最低点,不管菜好坏,只要主食能吃饱。

       东北盛产高粱,部队供应的口粮有一半是高粱米,那红白相间的圆圆的高粱米,刚一吃口感不错,粘粘的、爽滑的,很有嚼头。

       当收工回来,一群二十岁左右的士兵,饿得肚子咕咕叫,真应了现如今一句广告语:吃嘛儿嘛儿香!吃饭时狼吞虎咽,全然不顾什么“吃相”了。有个河南兵,人高马大,体力过人,在施工中敢挑重担,他一人完成的土方量相当别人的两三倍,他挑着二百多斤重的扁担,把沙石从路基下挑到路基上,每天往返数百趟,一双穿解放鞋的大脚把工地踩得嘎嘎响。年终评比,他第一次立了三等功,当兵头一年就破格从列兵晋升为“上等兵”。

       这河南兵能干,饭量也大得惊人:我亲眼看他用部队发给战士的胶木碗吃饭,把两个胶木碗盛满高粱米饭,再把一个胶木碗扣到另一个胶木碗上,两碗并成一碗,不消一刻钟,就吃了三大碗,相当六大碗高粱米饭,如果折成生米,这河南兵一顿就吃了近二斤高粱米饭,哇!真是吓人。

      由于副食少,蔬菜少,主食就吃得多。那时我在连队当文书,总是与连长、指导员吃“小灶”,伙食要稍微好一些。一次连长向指导员建议,冬天鄂伦春人不是从冰河里能打鱼嘛,我们为什么不能试一试,一句话提醒了我们,如能在冰河里捕鱼,岂不可以大大改善全连的伙食吗?

       当时在我国东北地区除了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外,在黑龙江的“三江平原”还生活着另一支少数民族——赫哲族。鄂伦春人冬天以狩猎为生,而赫哲族以捕鱼为生,在鄂伦春人居住的村寨里也有少量的赫哲族人。

       民国初期才进入阶级社会的赫哲族人,也是我国人数最少的一个民族。他们与北冰洋的爱斯基摩人生活习性相近,鱼类是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即使在冰天雪地的冬季,也要想方设法在冰河上捕鱼。

       大兴安岭最北在北纬57度,一年中,结冰期长达六七个月,冬季到处是冰雪的世界,额尔古纳河水结冰达1—— 2米,赫哲人会凿冰捕鱼,还喜欢吃生鱼片,用大鱼的鱼皮制成鱼皮衣。这种鱼皮衣制作考究,如今只能在当地的民俗博物馆和少数民族收藏家手中看到了。

       当时,我们去向赫哲人请教冬天凿冰捕鱼的技巧,他们说冬天是捕鱼的大好季节。捕鱼方法,既有拉网捕,又有钩钓。大拉网有十几米之长,这样大的拉网怎样下到冰河下面,需要一套熟练的技巧。

       古老而幽静的大兴安岭,像一部天书,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等待我们去品读、去解密。冬天的大兴安岭,像格林童话,有那么多诱人的情节和如诗的画面等待我们去翻阅、去品味。自从有了严冬冰河捕鱼炸鱼的成功经历,不但使部队的一日三餐有了很大改观,而且启发了战士们的思路,他们纷纷问计于路人,问计于当地的猎人和村民。

       当地的一位猎人告诉我们,炸鱼有什么了不起,不是还要用炸药吗?我只要用一根钢丝就能套住兔子,直说得大家眼前一亮。

       冬天的大兴安岭,漫山遍野都有出来觅食的野兔子,它们跑得飞快,徒手逮,不可能;拿枪打,不等你瞄准,它早跑远了,如能用纲丝套住,不失为良策。

       猎人在我们的请求下,不再卖“关子”,而要亲自表演,露一手绝活。在大兴安岭的山坡上,在雪后阳光的照耀下,白皑皑的山坡泛着耀眼的银光,我们在猎人的带领下,向原始森林的边缘地带走去。在一片白雪覆盖的青草地上,有一条断断续续的小动物留下的脚印向远方延伸而去。“看到没有,这是野兔子的足迹……”猎人指着兔子的脚印,告诉我们:“这种三个瓣的脚印,就是兔子的脚印”。

     “ 记住,兔子只走死道,今天从这条道走进深山,明天或后天还会从这条道走下山来……如果我们在这条路上设下圈套,兔子就会自投罗网啦!”猎人的双眼看着我们,露出狡黠和神秘。眼神中充满老道、胸有成竹和经验之光。

       猎人站在路边一棵松树旁,从腰中取下一段一米多长的细钢丝,把钢丝一头折成一个直径10公分左右的圆环,另一头拴死在松树的根部,让圆环呈立体状,戳在兔子踩出来的小道中央上。“妥啦,等过两三天来收兔子吧!”猎人边说边比划:“看到没有,兔子下山时,它是一窜一窜往前跑的,它不知这里有圈套。当它的头部和前肢伸进套子,臀部较大,它就再也跑不掉了,我设计的圈套尺寸只能让它身体前半部进入,到兔腰和后腿这里较粗的部位就过不去了。它前进不行,后退不得,它越挣扎,套的越紧,这套子是活扣儿,而另一头拴在树根部是死的,所以兔子进套子就再也别想溜走了。

       ”哇,有这么神奇的事吗!我们将信将疑。“你们每人下一个套子试试。”在猎人的指导下,我们来了情绪,纷纷按照猎人的指点走上山去,先找兔子道,看准了让猎人确认,确认后,猎人再发给钢丝,我们按照猎人的指点如法炮制,很快就在山林中设下了十个套子,并按照方位编了号码;如一号套子在山北坡、松树林边第九棵树下;二号套子在一号套子往里数第20棵白桦树下。这样10个套子都有了方位和编号。

       三天后正值星期日,一大早我们就约来住在村寨里的那位猎人,一道去收兔子。我们按照编号和方位走遍了10个下套子的地方。由于冬天大风雪肆虐,有的套子被大雪掩埋了。所幸我们小本子上都有清楚准确的记录,按照大树的方位,一个一个的寻找,当我们用随身携带的军用小铁锹铲开积雪时,一个早已被冻僵的土黄毛皮的野兔子呈现出来,大家不约而同地叫着:“哇——”野兔子早冻成了冰坨子,腰间的钢丝死死地勒进它的皮肉之中。

       接着我们又一个个地寻找,按号码搜索,这一次的套兔成果是10个套子套住了4只兔子。“这已经不错了,记住,年年打鱼,不可能网网有鱼,同样道理,下10个套子不可能套住10只兔子,任何事情成功率总不会百分之百。”事后,指导员帮助我们总结战况时说了这番话。

       接着猎人又仔细看过我们下套子的地方,帮助我们总结没套住兔子的6个套子;有的判断失误,套子拴设之处并非兔子之道;有的套圈直径太大了,让兔子钻了过去;有的在树根部没有拴牢,让兔子带着套圈跑掉了……我们带着四只冻僵的野兔回到驻地,套兔初战的胜利喜悦激荡在每个人的心头。

       交给炊事班的野兔,经过化冻、剥皮、与猪肉炖成一锅香气诱人的肉菜。猎人告诉我们兔子肉太瘦,单吃兔肉不好吃,和猪肉或牛肉一齐炖才香。

       这天晚饭,我们请来了猎人一起喝老酒,吃兔肉。营区内外、兴安岭的上空、处处飘散着酒香和肉香……

       战士们说,东北就是物产丰富,荒年也不会饿死人,到处都有能吃的东西,怪不得有那么多人都去闯关东。部队生活改善了,吃饱了,吃好了,干劲更大了。也有的说,这样山上的野兔会越来越少,还不如抓回当种兔繁衍。


河中炸鱼,林中套兔,让我们劳累、枯燥的施工生活,增加了一丝新的乐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