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的储藏柜里,我至今还收藏着一本完好无损的工会证。望着这本鲜红色的工会证,我又不禁想起那过去的33个春秋里,在自己成长进步的道路上,倾注了工会这个组织大量的关注和培养,特别是在新闻写作上,工会,是我的一个启蒙老师。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我从部队退伍返乡后被分配到了宁波市市政公用行业工作。一天,时任工会主席的朱玉琴阿姨拿来了一张工会登记表让我填写。说实在的,那时对工会这个组织我是没有怎么多了解。之前,工会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个清闲的部门,是那种“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悠闲环境。不久,在朱阿姨的引导下,我加入了工会这个组织。慢慢地,我对工会这个组织逐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组建基层工会、节假日的慰问、“三八”系列活动、职工的体检、技术比武、就业培训、法律援助、信访接待等等……工作之繁杂和忙碌由此可见一斑。工会,它其实就是职工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事无巨细,都牵动着这个家的心。

  真正令我难忘的还是工会手把手教我新闻写作,并在以后的时间里取得了小有的成绩。

  在部队服役时的后期,我曾尝试着开始进行新闻写作,可寄出去稿件录用率极低。在踏入地方随后的工作当中,朱阿姨见我有这方面的爱好,于是就给我找来许多的新闻写作资料,积极地鼓励我写作。在那段时间里,不光是朱阿姨的热切关心,还有其他的许多工会干部也力尽所能地支持我的这个爱好,经常为我出谋划策。在工会的热心帮助下,那个时期,我学习了大量的新闻理论知识,为今后的新闻写作打下理论基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工会这个“园丁”的辛勤培育和浇灌下,1986年12月24日,我写的一篇反映关于宁波长春路绿化建设的新闻报道——《长春路四季似春》,终于上了《宁波日报》的二版头条。从此,我一发不可收,向新闻媒体投稿成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见报稿数量的不断增多,朱阿姨等人还帮我认真揣摩分析每篇见报稿和原稿的区别,没有见报的原因,使得自己的写稿水平不断提高,稿件也逐渐由“火柴盒”向“豆腐块”乃至更大篇幅发展。

  正是有工会这个“园丁”的精心栽培,才不断增加了我的写作信心,也逐渐具备了向大报刊投稿的实力。以后的时间里,在宁波当地新闻媒体上不断见稿的基础上,我又逐渐“敲响”了《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新民晚报》、《中国市容报》、《中国建设报》,甚至《人民日报》等大报的大门。

  自踏上新闻写作的这条道路30多年来,我在各类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发表了新闻和其他各类题材的文章和照片200多篇(幅),在90年代初的那几年,我多次并被《宁波日报》、《宁波广播电台》评为优秀(积极)通讯员。

  随着以后我逐渐走上了党务干部的岗位,大量文案工作的基础,就是来源于之前的新闻写作功底。如今,早已是高级政工师的我,已加入了宁波市作家协会和台州市网络作家协会,成为其中一员。所撰写的一些文章,收入了《共产党员的风采》(宁波出版社)、《战火岁月》(映象文山出版社)、《千桥万路总关情》(浙江教育出版社)等书籍。

  庆幸我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工会这个娘家和娘家的那些人,在这个大家庭里,我由最初的懵懂逐渐成长、成熟,所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这个家对我的帮助和鼓励,它就像滴滴春雨般温暖滋润着我前进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

  有人说工会工作是消防栓、稳定器和润滑剂,而我的感受是,工会是让人展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舞台。有一支歌曲唱得好:“家是温柔港湾,你我停泊这港湾,风雨再大都不怕,只要有个温暖的家”,这是我对工会这个“娘家”的深刻理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