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之江新语》。是他任浙江省委书记和人大主任的四年时间内,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的指导工作的言论文章。语言朴实,针对性强,觉得这才是报纸需要的言论文章应该有的一种特色。四年时间,232篇言论文章,平均不到一周,就要有一篇。而写文章的就是一个省的省委书记。由此可见他的善于思考与学习。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党的总书记之后,很多讲话既接地气,又富含哲理,很多国际舞台上的讲话,也很受欢迎。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言经典,信手拈来,可见他博览群书,而且记忆力超强。一些领导人的讲话,套话大话多,新颖的话少,有自己独特见解和表现的话更少。而习近平的讲话,常常有新意,有深度,有哲理,他善于用比喻,生动风趣,却又针对性强。用文章指导工作而且做得好的,毛泽东之后,大约就是习近平,能够通过演讲,讲话,文章动员起群众的,并能让他的讲话成为老百姓口语的,他也是做得最好的人之一。“中国梦”“搂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是大实话,却也是最深刻的话。从一个新闻人的角度看,那些短小,有针对性,语言朴素而深刻,老百姓一看就懂的文章,也许需要提倡的。而现在,报纸能够经常性的提供这样的言论文章的,还真的不多。


  读李辉编著的《摇荡的秋千——是是非非说周扬》,是一本出版于1997年的书,算来已经是21年前了,但依然读得惊心动魄。本书采用采访实录的方式,立体地再现了一个复杂的周扬。周扬在中国文化上,是一个不得不提及的名字,但他似乎又一直处在议论不一,评价差别很大的这样一个尴尬地位。印象中,他一直是被批评的对象,但是,他又一直处在中国文化比较高的位子,他很有才华,也有思想,对文化有自己的建树和思考,但又似乎比较热心政治,为了靠近政治,他不断的想要得到认可,但又总是挨批,为了证明自己真心的改正,他又很厉害的整了很多同时代的文化人,那些文化人至死都不原谅他,他后来不断道歉,不断忏悔,但是很多人仍然认为他不真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的时候,他和鲁迅发生过“国防文学”之争,后来到了延安,说了一些不同的感觉,写了杂文《文学与生活漫谈》,此后又有了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从而引起了整风运动。文革当中,他被姚文元说成是打着红旗反红旗,被人整过,也整过人。文革之后,他有所反思,但是,关于人的异化问题的文章,又一次引起轩然大波,直到郁闷而死。

  说他辉煌,他几乎一直处在中国文化的中心,但又一直是被批评的对象,他想努力的靠近政治,但又总是不断碰壁,为了迎合,他严厉批评甚至整过很多人,但又似乎还是不被认可。或许,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出政治可以把一个人扭曲到怎样的一种程度。


  读贺黎、杨健采写的《无罪流放——66位知识分子五。七干校告白》。是在中国文化艺术界大名鼎鼎的作家,艺术家,当年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回忆,实录性的采访。不擅长体力劳动的,偏偏叫你劳动,而且都是条件极其艰苦的地方,在那样的环境中,虽也会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但更多的则是彼此的怀疑,也有乐观的,但更多的则是人格尊严的完全丧失,巨大的政治运动面前,很多有思想的人,都是心甘情愿的觉得自己是需要劳动改造,在一举一动都会受到监督,动辄得咎的年代,没有人敢于对明显荒诞的事情怀疑,否则,就会被打成反革命,当保命成了第一要务的时候,尊严的被剥夺,人格的被侮辱,就显得并不那么重要,所以,最讲人格和尊严的知识分子,前提是他的生命有保障,许多人那个时候的选择自杀,实在是因为受不了侮辱,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把尊严人格看的太重。

  从上到下,所有的部门都受到了冲击,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被涉及到了,各个部委都在农村有了自己的五七干校,并且要故意把干校选择在条件最差的地方,劳动也要选择最原始的方式,就算是有较为先进的农具,也要用 最笨拙的办法,目的就是为了改造知识分子的思想,所有个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爱好都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受到批判批斗。

  你会感觉到,人,一旦开始整人,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如果有哪一个高明的 导演,把这一段知识分子的遭遇,经历,通过典型化的方式凝练一下,其中的可笑,荒唐,知识分子无力地反抗,以及苦中作乐的那种幽默,还有在即便是最艰难的时候,他们对于知识的那种执着,对于艺术的那种骨子里的爱,都会打动人,警醒人。

  当巨大的国家机器开动起来之后,任何个人的冤枉,不公,委屈都显得微不足道,任何来自个人的反抗,都显得微不足道,任何想要通过一己之力让这个开动起来的国家机器停下来的努力,都显得徒劳,任何清醒的人,任何自以为有力量的人,也只能随波逐流,顺其自然。

  荒诞的时代,必有疯狂的举动。


  读《梁家河》,一部新闻纪实性的作品,但是很好看,有很多的细节,故事,作为离开梁家河四十年的习近平,当年走的时候是大队党支部书记,归来的时候,已经是党的总书记,但是 ,很多当年的小伙伴,他还是一下就可以叫出小名,插叙了他当年知青岁月的很多故事,一样有可读

  一个感受:越是伟大的人,越是低调,越是非凡的人,他的言行,就越是显得平凡。

  

  读张紫葛的《心香泪洒祭吴宓》,38万字。这本书读得很痛苦,却也读的放不下。张紫葛曾是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的秘书,非常敬仰吴宓,有过目不忘的记忆。但因吴宓对政治不感兴趣,因此开始对张紫葛不冷不热,后张紫葛辞去宋美龄秘书,成了一个大学教师,才和吴宓有了数十年的亲密交往,这本书可以说是他写的关于吴宓的回忆录,很多细节、故事给我们再现了一个生动的吴宓,同时也几乎残忍地再现了吴宓以及作者本人所经历的政治运动对他们精神、肉体的摧残。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吴宓对历史发展那种圣人一般的预知以及对他生命的那种精确的预测,他虽然不关心政治,但却并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书呆子;他对很多事情洞若观火,只是不愿意介入;他对很多摧残他的人,有一种近乎上帝一样的悲悯;他对知识、对传授知识,有一种无法阻挡的激情,他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作为知识分子难以忍受的屈辱。他不止一次给张紫葛说过,希望能够记录下来这段历史。所以,张紫葛写这本书,既是为完成对一个朋友的承诺,也是在真实的记录一段历史,记录历史不是为了播撒仇恨,而是为了不重蹈覆辙。

  吴宓、于右任都是泾阳人,也都是在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人物,但是他们都太厚重,后人要写他们,大多无能为力,因为后来人很难再有他们那样的文化修养,所以至今能够生动反映他们的电影、小说几乎没有。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细节记忆,也没有完整的故事,但我以为对于了解真实的吴宓应该是很好的资料。


  阅读读任中原的《杜月笙全传》,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曾经的黑帮头子、流氓皇帝在上海滩呼风唤雨的人生轨迹。他从一个小混混开始,凭着机智、聪明、善于笼络人,为人“义气”硬是成了十里洋场连法租界的洋人也不敢小看的人物。他干了不少坏事,但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却也干了很多好事,日本人一直想拉拢他,但在这一点上,他始终坚守民族大义,不为日本人利用。他甚至参与暗杀投靠日本的汉奸,很多当时连蒋介石也干不成的事情,他却可以干成。客观、全面、立体地看待一个人,可能更重要。


  读祝华新撰写的一个资料,也算他的博客文字,可以说,看得震撼人心,也看得触目惊心,更看得人热血沸腾。文字非常好,充满了一个有思想,有职业追求和职业理想,对很多重大的历史政治事件的冷静思考与分析,也令人茅塞顿开,包括对很多国际事件的分析,也高屋建瓴。这是很多人很难掌握的资料。媒体,到底应该是传递真理的声音,表达百姓的呼声,还是迎合一些人的喜好?尤其是当一些手握重权者的喜好与百姓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发生冲突之后,选择哪个?我们可以看到,有那么多坚守真理、追求职业理想、有使命担当的记者,但是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说真话、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一贯倡导的。但现实中,要真的这样做非常之难。因为难,因为不容易,所以才要一直倡导,这可能就是逻辑上的二律背反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