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树(1927—2008),字广泉。1927年1月24日(农历腊月十六)生于黑龙江省延寿县安山乡适中屯。祖父是位颇有声誉的乡间医生。父亲谢景瑶是位开明并且很有远见的农民——虽然家境贫寒,(十一个子女大都夭折,只剩下广泉、映芳兄妹)。但他清楚地认识到读书是培养孩子改变家境的唯一途径。所以,他节衣缩食供儿子谢广泉读完了师道学校。
  1944年,谢树从哈尔滨师道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前身)毕业后,先后在延寿县的黑龙宫(解放后划归尚志县管辖)学校、安山学校、加信学校任教。作为年轻的教师,他面对一群无邪的孩子,有激情,有憧憬,更有无限沉重的责任感。“八.一五”光复时,谢广泉和同仁们兴高采烈地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迎接苏联红军。饱受日军奴役的他看到了民族的希望,看到了国家的未来。但是,国民党发动的内战粉碎了这一切。年轻人又陷入了对于寻求民族彻底解放道路的苦苦思索之中。“东北沦亡十四春,痛心疾首怨何人。蒋贼有意卖祖国,元元无辜做冤魂。”(谢树《斥蒋》)
  1945年10月,谢树参加了由中共延寿县委举办的全县教师培训班(当时叫“养成所”)。培训班上,来自延安的史原野同志做了题为《八年抗战和创建十九块解放区》的报告。精彩的报告,全新的内容,让这些年轻人耳目一新。革命理论激荡着他们的心灵,他们仿佛来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决心为这样的世界贡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1946年3月,十九岁的谢广泉参加了县委组织的公教训练班和土改工作队。参加革命之初改名为谢树,理想志向尽在其中。
  1947年1月谢树同志被选送到通河军政干校学习。“朝别同宾夜宿通,我为元元去当兵。训罢宣誓上沙场,忘死为解万民生。”(谢树《参军》)。1947年3月,谢树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在“四野”160师南下途中,攻克天津、血战安阳、出征邓县、奔袭远安......他历任军校教官、战地记者、首长秘书等职务。他和战友们一起爬冰卧雪,风餐露宿,“高山行军溪流饮战马,荒林露宿野火烘征衣”。(谢树《南下题对》)他和战士们亲如兄弟,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前仆后继。他的作品不断地报道最新的战事,张扬了解放军的牺牲精神,鼓舞了战士们的英勇士气。在锦州结束“辽沈战役”之后,他随军进关,先后又参加了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被兵团授予立大功荣誉。立功证书是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联合签发的。1948年12月11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2月3日,他作为军代表参加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入城式。渡江战役后,他调入常德军分区任组织干事。
  1950年9月谢树同志被选送到中央马列主义学院(中央党校的前身)学习。学习归来,调入湖南军区政治部任秘书。1952年底调入广州军区郴州速成中学任政治指导员。1953年9月调回湖南军区政治部任营级助理员。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尉军衔。1956年4月调任湘潭军分区任政工科长,主要负责干部考核任免工作,他坚持原则,并且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和评价干部。他的工作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1957年7月5日谢树同志被调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后勤部任组织科长。他一跨过鸭绿江,看到战争留给朝鲜的废墟,留给朝鲜人民的灾难,对美国鬼子的滔天罪行痛加憎恨。他瞻仰志愿军的墓碑,被这些国际主义战士的牺牲精神深深感动。当时朝鲜战争虽已结束,但是留守人员要履行的责任还很重大。他清楚地知道肩上的担子的重量,决心不辱使命,坚守岗位。由于工作成绩显著,1957年10月8日,他被选为志愿军的党代表,参加了志愿军第二次党代会。会议由杨勇司令员主持,贺龙、叶剑英、聂荣臻、肖华等军委主要领导亲自参加了这次大会。10月24日他又被选为代表参加了金日成首相在牡丹峰举办的纪念志愿军出国参战八周年和欢送志愿军回国的鸡尾酒会,亲耳聆听周恩来总理、金日成将军的重要讲话,亲眼见证:中朝两国的友谊是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
  1958年11月,谢树同志转业到辽宁省营口市,任营口重型机械厂书记。“火共人面一色红,机床动处若雷鸣。八百勇士抖铁臂,何愁众志不成城。”(谢树《重型厂跃进篇》)工人们的劳动热情感染着这个年轻的书记。他带领全厂制订了重型厂的《发展规划》。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工厂要发展,但决不冒进。他告诫厂领导成员:“不具备条件不能硬上,咱们决策失误要勇于承担,要从大局着眼。”他非常重视全厂员工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提高。在厂里办起了职工业余学校。厂里工人说他“热烈如火,纯洁如晶,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孙振远《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忆谢树同志》)
  1959年6月,谢树同志调入营口市站前区委,先后任组织部长、区委副书记、区长。同时兼任站前区委党校(营口市委党校的前身)校长、营口市哲学研究会会长。他还被聘为辽宁省委党校的客座教师。“谢树同志是一位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待人又非常和蔼的好领导。”(李公裕《怀念老领导谢树同志》)“他从不随声附和,是一个旗帜鲜明的共产党员。在不正之风面前,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对弄权者说‘不’,把行贿者赶出门。是一个正正派派干干净净的领导干部。”(李公裕《怀念老领导谢树同志》)
  1963年6月,谢树同志调入营口市委组织部。先后任科长、整党办主任、组织部副部长。他在工作之余,苦心钻研马列主义哲学,他不仅在各种会议上讲哲学理论,并且自觉地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指导工作。他非常精辟地总结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掌握的,掌握了规律是可以改造世界的。他对人对事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并且才华横溢,熟知诗文,讲课、报告特别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联系群众,尊重实际,特别严格地要求子女亲属,克勤克俭,向善向上,“献身革命莫回头,须知青春不倒流”(谢树《示儿》)。
  1966年,正当组织上拟调三十九岁的谢树同志去海城县任县委书记时,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自此结束了他从1946年参加革命到1966年二十年最有光彩的青春韶华。“为筑神舟风雨楼,添砖加瓦奋不休。大军南下白洋渡,跨国东去绿水流。解甲塞上操就业,换帽长街化新囚。担释何当再出剑,归来不觉霜满头。”(谢树自题诗)。文革中,由于谢树同志坚持“真理也是一分为二”的马列主义基本观点,被批斗、游街,关进“牛棚”。1970年“解放”后任营口市劳动局领导小组副组长。1976年4月任营口机械局第一副书记。1979年5月任营口电子局副书记,副局长。1982年退居“二线”任督导员。1987年1月离休,享受正局级待遇。2008年1月24日在营口市中医院病故,享年八十二岁。
  晚年的谢树同志,由于身体多病,不能亲回故里。他一方面忧国忧民,“满怀豪情添愁雾,忧心只为风不纯”(谢树《忧心》);一方面念念不忘老家的乡里乡亲,山山水水。他经常叨念他的同学,如王淬鲁、于静等。他想念老家的石场山,想念老家的大舰泡。“一别延寿何日还,不觉游子泪满衫,男儿纵有报国志,依然回首望家园”(谢树《惜别》)。少小离家,老大难回,让他留下了许多遗憾。但他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给家乡留下了无尽的骄傲,他无愧为延寿人民的好儿子,无愧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党员、好干部。
  谢树同志逝世后,为了纪念他,更是为了将他的精神永远传扬给后世子孙,和他一起共同战斗、恩爱生活五十四年,被谢树同志称为“吾妻吾友吾先生”(谢树《吾先生》)的耄耋老人谢绿舟同志,不顾身体多病带领儿女整理他的遗作,出版了近40万字的《大树歌》,以飨后人。现在此书已被辽宁省图书馆、党史办,营口市图书馆、党史办,湖南省图书馆、党史办,湘潭市图书馆,常德市图书馆,郴州市图书馆,桃园县图书馆,澧县图书馆,宜昌市党史办,当阳图书馆,远安图书馆,延寿县图书馆、党史办等单位永久收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