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闲暇时光,大多与图书为伴。虽然日常的琐屑把我的时间切割得支离破碎,生活的窘迫也如一把利剑把我的心志消磨殆尽,但我仍愿意在朝霞满天的清晨抑或华灯初上的晚上,手捧一本书,毫无功利地走进文字编织的旖旎世界。
家中的藏书毕竟有限,走进图书馆是我的必然选择。图书馆里各种书籍应有尽有,分门别类排列有序。读者在这里可以自由地选择、尽情地阅读,在满室的书香中享受心灵的安逸。《简.爱》《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平凡的世界》《玫瑰门》《沉重的翅膀》《无字》《芙蓉镇》《尘埃落定》《呼兰河传》《老人与海》等书籍我都认真拜读过的。大量的阅读和不断的学习积累,使我不但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文学素养,也让我愈加明白任何经典的阅读都是人生的完善和丰盈。《简爱》中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让我印象深刻。简在桑菲尔德家做家庭教师时,她爱上了罗切斯特先生。可当她认为罗切斯特要娶英格拉姆,又想把她留下时,她怒气冲冲地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举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也跟你们完全一样。”简,这个从小就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姑娘,就是凭着无所畏惧的人格和勇于反抗的精神,不仅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也赢得了自己的幸福,我很佩服她。我也更理解了所谓独立女性,除了经济独立外,人格独立更是女人的安身立命之本。《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同样让我叹服。桑提亚哥并不是一个胜利者,但他面对生死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硬汉形象却成了永久的经典。海明威的这部小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这个骨头里留有几百块弹片的硬汉作家,他把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合到作品中,用永不言败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怎样去面对困难和挫折,怎样面对生与死。“老人”是孤独的,哪一个在理想的道路上负重前行的人不孤独?“老人”又是不孤独的,“一个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可能被打败”,坚韧不拔的精神又是其战胜无助和渺小的法宝。
源于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痴迷,两年前我开始了古诗词的创作。由于对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工作之余,我常常去图书馆淘取相关书籍,潜心研究。在我的每一篇习作里,我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令我欣喜的是,偶尔投稿也会侥幸获奖,从此我的写作兴趣更浓了。机缘巧合,今年四月初,应原天津市委办公厅政法处、天津科技出版社编审范老师之邀,我有幸和京津及外省的诗词高手一起走进了诗画品红楼群,进行《红楼梦》各个章回的诗词及回目点评的写作。《红楼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别说写诗词,单就这方面的学术研究都是众星云集,观点各异,从清代到今天,众多专家对《红楼梦》的研究从未停止过,甚至出现了“红学”一说。胡适、鲁迅、周汝昌、刘心武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红学”大家。而诗词的创作必须是在吃透原著的基础上,融合各“红学”专家的主流观点并加入自己的真知灼见,然后用诗词的形式把每个章回涵盖的内容表现出来。《诗画品红楼》一书的编纂是《红楼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更是诗词界的一大盛举,容不得创作者有丝毫的马虎。虽然早些年,我也曾读过几遍《红楼梦》,可那只是泛泛而读,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其次我只是诗词初学者,在高手如云的诗画品红楼群,面对严苛的评审专家,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出彩,谈何容易。但不服输的性格又决定了我不可能做逃兵。我必须把握住这次机会,不但要完成任务,还必须要写出水平。
创作初期,组委会要求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熟读原著。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在吃透原著的基础上,频繁地出入图书馆,先后借阅了《黛玉读书笔记》《刘心武红学研究》《谁解红楼味》《读遍红楼》、周汝昌的《红楼艺术》、潘知常的《说〈红楼〉人物》、闫红的《误读红楼细说花事到荼靡》等与“红楼”写作有关的书籍二十多本,并且进行有重点地精读,有针对性地记录。“不入魔不成佛”,正是凭着这种韧劲和不舍昼夜的辛勤耕耘,在组委会分配任务之前,我已经对《红楼梦》各章回的脉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四月底,当组委会随机分配给我三个章回的写作任务时,我心里淡定了很多。当我将第一首作品交到群里请主审老师审核时,心里很忐忑。因为我看到主审陈老师评审其他人作品时的严苛——作品中一个标点符号的误用,她都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她对诗词犀利的点评,让大家心生畏惧。但是我们也由衷地叹服这个七十多岁的前辈深厚的诗词功底以及专业的评判水准。仿佛过了很长时间,主审老师终于艾特我了。她先是对我的词给予了点评,然后说:“xx,感谢你和我们一起共襄盛举。”老师的一句肯定,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初战告捷,我并没有沾沾自喜,我深知这个创作群卧虎藏龙,很多高手还没出手呢。以后两个回目的写作,我也不敢掉以轻心。等竭尽全力完成全部写作任务时,我就在群里心无旁骛地做了一名旁听者。后来因为一些原因,陆续有人从群里退出,范老师再一次找到我,问我可不可以写一下第23回,我欣然应允,并一次通过。再后来又有了第71回,第99回,第100回的诗词创作和回目点评的顺利出炉。《红楼梦》一共120个回目,我一个词坛新人竟然写了7个回目。回首来路,我所取得的成绩与图书馆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大量相关书籍的借阅和品读,为我写好诗词奠定了基础,让我对红楼梦中各人物的命运和对各个章回的把握更有据可循。创作是辛苦的,正如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在赠我书时在扉页写下的寄语:“爱好文学是清苦的,但高雅而快乐。”
图书馆是我学习和创作的基石,而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图书馆人,他们给予读者的人文关怀,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杨兆如老师,今年八十一岁。二十年前,他从书记的职位退休后,又被单位反聘做了一名普通的图书管理员。杨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图书馆孜孜不倦地为读者默默奉献着。一次闲聊,我问老人家:“您在图书馆工作这么多年,您对图书馆的工作有怎样的理解呢?”老人微笑着对我说:“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许多新的读者,他们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新鲜的血液,每位读者对知识的渴求让我们心生敬意。我们及时地了解读者的阅读动机和阅读取向,尽量满足读者的需求。当读者遇到困难时,我们耐心细致地进行解释和引导,竭尽所能地为读者提供贴心的服务。“一切为了读者”是我们的工作准则,“让图书馆的馆藏发挥最大效益”是我们工作的目的。我们为读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
有人说过:“要了解一座城市,可以先去看看那里的图书馆”。“宁河区图书馆”这个以培养读者的阅读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全区精神滋养圣地,代代相传的读书美德在这里得以延续和升华。图书滋养出的醇雅书香弥足珍贵,从小了说,它关乎一个人的眼界和修为,往大了说,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养和兴衰。图书馆,还是一个除了分享也可以珍藏的地方。珍藏,除了收藏还有珍爱的意思。我们把曾经读过的每一本书的爱留在了那里。那些曾借阅过的书,藏有我们手指的温度,清晰的指纹也如密码般被永远地封存在书的每一页。再次翻阅这些书的人,也会和我们一样,心中充满爱慕和期待,在每次净手捧读的时候也会有所收获和启迪。
被称为“作家们的作家”的文学巨匠博尔赫斯,在阿根廷国立图书馆担任馆长时,他近乎完全失明,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他依然深情地说:“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双眼,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翻开是半窗春影,合上是一夕梦痕”,那些淘洗掉岁月的暗沉潜心读书的日子,温馨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