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姥姥

      书中刘姥姥数次到荣府做客。

      一进荣国府

     书中第六回介绍,刘姥姥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久经世代”,说明她阅历丰富,人情历练。她女婿狗儿姓王,其祖父曾是一名小小京官,与王夫人父亲认识,贪王家势力,连了宗,自降身份认作侄儿(这样算来,刘姥姥与王夫人平辈)。后来家业萧条,到乡村居住,到了狗儿这辈儿,以务农为业;因两个孩子无人照料,把岳母刘姥姥接来一处过活。因冬季来到,合家为置办冬衣发愁。刘姥姥先前到过王家,认识王夫人,还听说她“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惜老怜贫的了,又爱斋僧布施”,想了个主意:拜望贾府求助。在女儿、女婿都感到为难情况下,她挺身而出,说:“……这也说不得了!你又是个男人,这么个嘴脸,自然去不得;我们姑娘年轻的媳妇儿,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舍得我这副老脸去碰碰,果然有好处,大家也有益。”于是通过关系户——周瑞家的引荐,进到荣国府,拜见了凤姐。

      刘姥姥初访荣府,无论人和环境,都很陌生,属试探性质,不敢抱太大奢望。她内心忐忑不安,一言一行百倍小心,生怕惹人不高兴。然而越是这样,越窘态百出。临走时竟然对凤姐说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这样不合时宜的话,好在凤姐没有怪罪。

      刘姥姥第一次探访虽没见到王夫人,但得到当家人凤姐接见,并受赠二十两银子,达到预期成果,为她再访荣府增添了信心。

      凤姐还留下了“……改日没事,只管来逛逛,才是亲戚们的意思……”的话语;不管有心还是无意,都为她二进荣府搭了跳板。

 

      二进荣国府

      第三十九回,刘姥姥携外孙子,带了自家地里长的新鲜土特产献给荣府,得机缘见到最高统治者贾母。刘姥姥先是“拜了几拜”,说:“请老寿星安!”当贾母夸她硬朗时,回说:“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听贾母说喜欢她带来的新鲜菜,回说:“这是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依我们倒想鱼肉吃,只是吃不起。”立刻博得贾母同情:“今日既认了亲,别空空的就去……”留她住下来。

      初见面,刘姥姥把贾母奉承得很高兴,又“把乡村中所见所闻的事情说给贾母听,贾母越发得了趣味。”

      书中写道:凤姐知道合了贾母的心,吃了饭便又打发过来。鸳鸯忙令老婆子带了刘姥姥去洗了澡,自己挑了两件随常的衣服令给刘姥姥换上。那刘姥姥那里见过这般行事,忙换了衣裳出来,坐在贾母榻前,又搜寻些话出来说。彼时宝玉姊妹们也都在这里坐着,他们何曾听见过这些话,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说的书还好听。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头一件贾母高兴,第二件这些哥儿姐儿都爱听,便没话也编出些话来讲。

      接着就讲了大姑娘抽柴火;及九十岁老奶奶吃斋念佛,死了一个十七八岁孙子又得了个“粉团似的”聪明伶俐孙子两个故事。前一瞎话骗得宝玉发痴,追问无果,竟至夜不成寐,第二天派焙茗儿到郊外找了一天。后一个故事暗合贾母王夫人心事,说明刘姥姥深谙荣府情况,故意编造奇闻吸引贾母王夫人注意。

      刘姥姥凭着恰当的奉承与编造乡村新闻赢得贾母好感,被破格邀请,参加游览大观园活动。

      第四十、四十一回,史太君携刘姥姥游赏大观园,是《红楼梦》的华彩回目。秦可卿托梦凤姐,说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正是以这两回为中心的前后时期。在这次荣府众女眷全部出席的大型活动中,刘姥姥展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她懂心理,会说话,反应敏捷,应对幽默。

      凤姐横三竖四给刘姥姥插了满头菊花,她明知被捉弄,偏笑着说:“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说她被打扮成了老妖精,她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爱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索性作个老风流!”贾母问她:“这园子好不好?”她说:我们乡下人年年买画,“这里竟比画儿还强十倍!”听见惜春会画画,拉着惜春说:“我的姑娘……别是个神仙托生的吧?”贾母及众人都笑了。走路跌倒了,引得众人发笑,她却说:“那天不跌两下子?”在秋爽斋吃早饭时,凤姐与鸳鸯给她拿了一双沉甸甸的四棱象牙镶金的筷子,刘姥姥说:“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铁锨还沉,那里拿得动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接着就是“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那段引爆全场哄堂大笑的经典段子。大笑过后,刘姥姥用象牙筷子夹鸡蛋,只觉不听使,又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刘姥姥好容易撮起一个鸡蛋,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上。被地下的人拣走,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她取笑。凤姐告诉她,象牙筷子是用来验毒的,她说:“这个菜里有毒,我们那些都成了砒霜了!哪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她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菜也都端过来给她吃。

      吃完饭,凤姐说:“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鸳鸯也说:“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陪个不是吧。”刘姥姥忙笑道:“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

      众人游玩了大半天,二次在缀锦阁摆宴行酒令。刘姥姥要下席,鸳鸯喝令小丫头:“拉上席去!”刘姥姥叫:“饶了我吧!”鸳鸯道:“再多言的罚一壶。”刘姥姥方住了。

      众人都说完了酒令,轮到刘姥姥了。

      鸳鸯笑道:“左边大四是个人。”刘姥姥听了,想了半日(应该是故意的),说道:“是个庄稼人吧!”众人哄堂笑了。贾母笑道:“说得好,就是这么说。”鸳鸯道:“中间三四绿配红。”刘姥姥道:“大火烧了毛毛虫。”众人笑道:“这是有的,还说你的本色(大家爱听她本色语言)。”鸳鸯笑道:“右边么四真好看。”刘姥姥道:“一个萝卜一头蒜。”众人又笑了。鸳鸯笑道:“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两只手比着,也要笑,却又掌住了,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窝瓜。”众人听了,由不得大笑起来。

      刘姥姥憨态十足的神态动作,粗而不蠢的村言俗语,夸张而绷得住的表演,合体而押韵的酒令……引起笑的声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刘姥姥的加入,大观园的女人队伍可说是一路行来一路笑,每到宴会必大笑。可惜刘姥姥生不逢时,如果在现代,一定是春晚头牌,喜剧大师;早就赚得家财万贯,何须为生发愁。现在一些笑星大腕,要依靠别人编写剧本。刘姥姥本人就是科诨之源,自导自演,随性发挥,“单出头”的表演给观众带来巨大的享受和无穷欢乐。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以质朴诚实、原汁原味的表演,给花天酒地的荣府带来一股充满泥土味道的田野风。要知道,荣府的女人们平日看惯了外请的、家养的戏班子各种戏文,欣赏趣味较高;但她们从未接触到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原生态民间艺术。观看刘姥姥表演,对她们来说,就像“皇帝吃雪花菜”一样换了口味。让她们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大餐。这些被封建礼教严格束缚,终日循规蹈矩畏首畏尾的女人们终于有机会开怀大笑,尽情释放心情。

      刘姥姥的表现赢得了满堂彩,触动了荣府女人的恤贫情怀;上至贾母、王夫人、凤姐,下至平儿、鸳鸯都对她有所馈赠;由于赠送衣物银两太多,还派车帮她拉回家。

      刘姥姥凭个人智慧与才能,取得了荣府所有人的喜爱和信任;临行前,凤姐让她给女儿取名,对她更是意外的的殊荣。

 

      三进荣国府

      第一一三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听到贾府被抄,贾母去世消息,刘姥姥带外孙女来荣府探望,正赶上凤姐病重。刘姥姥一如素常,见面先说:“请姑奶奶安。”凤姐把刘姥姥当成亲人,让女儿给刘姥姥请安,说:“你的名字还是她给起的呢,就和干妈一样。”明确了巧姐和刘姥姥关系。凤姐向刘姥姥唠了很多肺腑话,打听刘姥姥生活光景。刘姥姥千恩万谢地说:“我们若不仗着姑奶奶,他老子娘都要饿死了。如今虽说是庄稼人苦,家里也挣了好几亩地……这两年姑奶奶还时常给些衣服布匹,在我们村里算过得的了。阿弥陀佛!前日他老子进了城,听见姑奶奶这里动了家,我就几乎唬杀了……昨日又听见说老太太没有了,我在地里打豆子,听见了这话,唬得连豆子都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的哭了一大场。我和女婿说:‘我也顾不得你们了!不管真话谎话,我是要进城瞧瞧去的。’我女儿女婿也不是没良心的,听见了也哭了一会子。今儿天没亮,就赶着我进城来了……不打量姑奶奶也是这么病!”说着,就掉下泪来。

      在贾府势衰财尽,树倒猢狲散之际,刘姥姥一如常态前来探问;她这时不是来索取的,是来嘘寒问暖送关怀的。凤姐被冤魂缠绕,刘姥姥答应到庙里拜菩萨为凤姐祷告。凤姐心知自己不能好了,把女儿托付给她:“姥姥,我的命交给你了,我的巧姐儿也是千灾百病的,也交给你了。”此时凤姐已失去往日尊荣,与刘姥姥地位已经拉平,二人之间充满亲情、友情与信任。凤姐甚至愿意让刘姥姥充当媒人,把女儿嫁给乡下财主儿子。

      凤姐死后,贾环使坏,串动王仁与邢大舅,趁贾政、贾琏不在家,要把巧姐卖给外藩王爷作妾,从中赚几千两银子;在情况万分紧急,平儿、王夫人干着急,无计可施时,刘姥姥再次出现。得知一切后,她临危不乱,沉着镇静,想出鱼目混珠之计,让巧姐假扮青儿,随自己乘车混出府门,到乡下自己家藏匿起来。事情平息之后,将巧姐完璧归赵。在一百二十回,贾琏报请贾政批准,把刘姥姥请来(这次是请),让她做媒,把巧姐订婚于周家。刘姥姥义举画上了圆满句号。

 

      封建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贫苦农民从事没有科技含量的简单劳动,再怎么勤劳,也难过上好日子。刘姥姥所以令人佩服,就在于她那么大岁数肯委屈自己,豁上老脸去荣府碰运气。因为她知道:房巴不会掉馅饼;坐着等,机会永远不会出现。她还很懂策略,深知“予取予求”是大户人家最讨厌的事,因此进荣府后,她陪尽小心,处处奉承迎合;编故事,讲笑话,用自己多年修炼的口才和机变博取欢心,最后任凭赏赐。从刘姥姥攀亲得助,摆脱贫穷,过上温饱生活的经过,我们看到了一个农村老太太大智若愚的形象。

      刘姥姥从荣府获得的赠与,并未胡乱花光,而是量入为出,细水长流,让原本困顿的生活有所改善;自己和女婿一家仍勤勤恳恳,过着平静安宁日子。我们能看出作者对刘姥姥充满了同情、钦佩、赞美与尊重(虽书中有刘姥姥出洋相,醉卧怡红院等情节,但都是真情描写,不存在贬抑成分)。

      在贾府势衰运蹇时,刘姥姥前往探望,我们看到她始终对荣府感恩不忘。

      有一句话,“卑贱者最聪明”;还有一句话,“感恩是一种修行”。刘姥姥虽然平凡,但她身上却闪烁着智慧与恩德的光芒!刘姥姥是一个伟大的女人!

      中国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贫贱不能移”、“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之类古训,是教导人在大义面前要有志气、有气节、有骨气。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这时就要勇敢地放下自尊,大胆向别人求助。有的人为保存可怜的虚荣心,万事不求人,这种态度只能使自己在困境中越陷越深。正确态度是:遇到重大困难,要敢于向人求助;始终怀揣寸草心,坚持自我奋斗;在有能力时反馈别人。这就是刘姥姥给每一个现代人的启示。

      用政治的观点抽象一下,刘姥姥与贾母这两个老太太分属劳动阶级与剥削阶级。正是像刘姥姥这样数以万计的劳动者,供养着许多荣府这样的王公显宦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刘姥姥在大观园的见闻和体验,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贵族阶级腐化堕落的及时行乐图。虽然在亲情浓郁的氛围中,她获得了赠与。但换个角度思考,这种赠与,其实是贵族阶级在劳动者身上盘剥的“剩余价值”,刘姥姥是用“求助”的方式,取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

 

      通过刘姥姥,我们能联想到三组对应人物。

       1、刘姥姥与柳湘莲

《红楼梦》中侠义人物不多,剑客柳湘莲襟怀磊落武艺高强,曾打败绿林强盗,救了薛蟠,是见义勇为之人。

      刘姥姥作为高龄老人,在贾府没落时,亲到府中探望,这种暖心举动已足回馈贾府所赠。几天后再到贾府,恰逢巧姐就要被卖走的危急时刻,她不避风险予以施救,令人凛然起敬;这时把她的行为定义为“见义勇为”,丝毫不过分。从这时开始,刘姥姥已经由被施恩人变成施恩于人的人,与贾府角色互换,不仅完全没有卑微影子,而且变得像“一件小事”里的车夫一样高大,须得仰视才行。

       2、刘姥姥和贾母

      这是《红楼梦》中两个年龄最大的人。一贫一富,地位一低一高。贫有靠拢意,富有怜恤情;真诚与友善是两人共性,两个好老太太不经意间走到了一起。贾母享尽人间富贵,八十三岁去世,临终时面带笑容,可谓善终。刘姥姥年近九十仍然在地里忙碌,劳累一生也没拖垮身子板。

      如果说贾母是《红楼梦》中的女神,刘姥姥就是遒劲挺拔的不老松。

        3、  刘姥姥与贾雨村

      贾、刘二人分别于第一回、第六回出场,同在最末一回退场;都是书中穿针引线之人。二人都是在困顿潦倒时投奔贾府,得到帮助,命运都有了转机。作者运用对比方法,把这一男一女、一官一民、一假一真、一恶一善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揭示了官场的丑恶黑暗和老百姓的困苦艰辛,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对老百姓淳厚古风的赞颂,和对有才无德身居高位者的挞伐!

      泥泞的道路留下的脚印最深,劳动创造世界。皇朝倾圮轮替,历史不断刷屏。当贾赦、贾珍、贾雨村之流灰飞烟灭;“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时,只有像刘姥姥这样的劳动阶级一如故往坚守本色,孜孜矻矻,支撑社会前行。这,就是“谁解其中味”的一种真味!

 

      二、马道婆

      马道婆是《红楼梦》中第一大恶人。这个妖魔化的人物贪婪无度、阴险狠毒,作尽坏事。

      第二十五回,贾环使坏,把宝玉用蜡油烫伤,王夫人怒骂贾环。凤姐帮腔涉及赵姨娘,王夫人又骂赵姨娘。赵姨娘忍气吞声,不敢还言。这场由嫡庶矛盾引发的纷争,与赵姨娘长期蓄积的愤懑情绪叠加,旧恨添新仇,使之与王夫人和凤姐的矛盾激化到你死我活程度。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没有内奸引不来外鬼。以前与赵姨娘有交往的马道婆就是在这个时机,以宝玉的寄名干娘身份出场。书中没指明马道婆出自哪个道观,这就增加了她的悬疑度——是个门派不正的邪教人物。

      对马道婆,笔者作如下分析——

        1、  贪婪无度

      马道婆见宝玉脸被烫伤,假意关心,利用贾母疼孙子心理,胡诌佛经话语蛊惑她按一天五斤香油规格点海灯,供奉大光明菩萨祛除邪祟。贾母欣然答应。

      书中马道婆说道:“这也不拘多少,随施主愿心。像我家里就有好几处的王妃诰命供奉的:南安郡王府里太妃,他许的愿心大,一天是四十八斤油,一斤灯草,那海灯也只比缸略小些;锦乡候的诰命次一等,一天不过二十斤油;再有几家,或十斤、八斤、三斤五斤的不等,也少不得要替他点。”可见点海灯人家很多,层级高低不一;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能点得起海灯的人家,都是有钱之人。

      马道婆按点灯规格足额收钱,在自家私下操作;大户人家出于虔诚和脸面,根本不可能派人到马家查看。她用了多少香油灯草,究竟点没点灯,只有她自己知道。仅就点灯一项,她赚了多少昧心钱?

      马道婆来到赵姨娘屋里,见赵姨娘粘鞋,炕上有些零星绸缎,挑了几块掖在袖里。赵姨娘还给过她五百钱,让她在药王面前上供。靠灯油揽财家资已经巨富的她,居然对几块零星绸缎、区区五百钱也看上眼!其贪吝嘴脸跃然纸上。

      赵姨娘要她做法害死宝玉、凤姐,她借机向赵姨娘索要首饰和散碎银两及五十两欠约。

      书中后来记述,马道婆犯事时,在她家搜出好多使用邪法骗人钱财的证据。

        2、  阴险狠毒

      马道婆是老江湖,惯在王公侯卿府上行走,摸透了大户人家心性。知道这样人家喜欢求神拜佛,保佑平安;出手大方,死要面子。于是凭三寸不烂之舌招摇撞骗,大肆敛财。

      她当着贾母面,向负伤的宝玉脸上用指头画了几画,口内囔囔嘟嘟的咒诵了一回,说:“保管好了。”接着以关心宝玉为名,怂恿贾母点海灯除祟,赚了一大笔。一转身来到臭味相投的赵姨娘处,得知赵姨娘痛恨宝玉、凤姐,苦与无奈;立即献计帮助她实现愿望,又把赵姨娘全部箱底搜刮干净。她前脚以保宝玉平安为名吃贾母,后脚使计害宝玉吃赵姨娘。其转型之快,心肠之狠,手段之毒,令人不寒而栗!

      在赵姨娘与马道婆这对“千人烦”和“万人恨”的鼓捣下,宝玉和凤姐果然中了邪祟,命在旦夕。幸亏瘸和尚与疯道人及时赶到,用通灵玉予以化解,使赵姨娘阴谋未能得逞。

        3、  罪不容诛

      第八十一回,王夫人对贾母说:“才刚老爷进来,说起宝玉的干妈竟是个混帐东西,邪魔外道的。如今闹破了,被锦衣府拿住送入刑部监,要问死罪的了。前几天被人告发的。那个人叫做什么潘三保,有一所房子卖与斜对过当铺里。这房子加了几倍价钱,潘三保还要加,当铺里那里还肯。潘三保便买嘱了这老东西,因他常到当铺里去,那当铺里人的内眷都与他好的。他就使了个法儿,叫人家的内人便得了邪病,家翻宅乱起来。他又去说这个病他能治,就用些神马纸钱烧献了,果然见效。他又向人家内眷们要了十几两银子。岂知老佛爷有眼,应该败露了。这一天急要回去,掉了一个绢包儿。当铺里人捡起来一看,里头有许多纸人,还有四丸子很香的香。正诧异着呢,那老东西倒回来找这绢包儿。这里的人就把他拿住,身边一搜,搜出一个匣子,里面有像牙刻的一男一女,不穿衣服,光着身子的两个魔王,还有七根朱红绣花针。立时送到锦衣府去,问出许多官员家大户太太姑娘们的隐情事来。所以知会了营里,把他家中一抄,抄出好些泥塑的煞神,几匣子闹香。炕背后空屋子里挂着一盏七星灯,灯下有几个草人,有头上戴着脑箍的,有胸前穿着钉子的,有项上拴着锁子的。柜子里无数纸人儿,底下几篇小帐,上面记着某家验过,应找银若干。得人家油钱香分也不计其数。”由此可见,马道婆所犯罪行罄竹难书。

      马道婆是“黑寡妇”似的恐怖分子,是《红楼梦》中最邪恶的人;她在荣府掀起一股阴风邪浪,制造出惊人的恐怖事件,把荣府闹得人仰马翻,空前大乱。常言说:邪不压正。善恶到头终有报。马道婆最终因作恶多端被问成死罪,结束了航脏的一生。

      从道德上看,马道婆干的是伤天害理勾当;从法治观点看,她做的是违法事情。马道婆至少犯了妖言惑众、诈骗钱财、谋害性命三项罪,不管哪个朝代,都要被判极刑。她罪有应得,死有余辜。她在荣府作案时的同谋赵姨娘后来得失心疯死去,也没逃出天理的惩罚。

 

      三、薛宝琴

      薛宝琴在第二十九回出场,同时来到荣府的还有邢岫烟、李纹、李绮。一下子来了“四根水葱儿”(晴雯语)似的青春少女,给好客的荣府带来了一股别开生面的喜庆气氛。

      四人里面谁最出众?请看原文——

      晴雯笑道:“他们里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好,三姑娘看着怎么样?”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来,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袭人听了,又是诧异,又笑道:"这也奇了,还从那里再好的去呢?我倒要瞧瞧去。"探春道:"老太太一见了,喜欢的无可不可的,已经逼着咱们太太认了干女儿了。老太太要养活,才刚已经定了。"宝玉喜的忙问:"这话果然么?"探春道:"我几时撒过谎?"又笑道:"老太太有了这个好孙女儿,就忘了你这孙子了。"

      晴雯一向美丽而自傲,探春也很出众;二人异口同声夸赞宝琴。探春眼里,宝琴之美盖过宝钗,激起性格稳重的袭人的好奇心,“我倒要瞧瞧去。”因为宝钗在袭人眼里已经是女神范儿了,难道还有比她长得更好的?通过以上三人对话,侧面描写了宝琴超群之美。

      贾母刚见到宝琴,就逼着王夫人认作干女儿,还要亲自带着她,晚上一处安寝。能让很懂审美的老祖宗喜欢得“无可不可”,可见宝琴生得委实不凡!

      很快,宝琴就获得了贾母最丰厚的馈赠——“凫靥裘”(比给宝玉的“雀金呢”还珍贵)。

      宝琴刚一出现,立即成为焦点人物。第四十九回,书中记载她“本性聪敏,自幼读书识字。”到贾府后,她立即参加了“芦雪庭联句”、“赋梅花诗”活动,还荣幸地受邀,观摩了贾府祭宗祠仪式(这样的祭祖仪式,族外人是不允许参加的,可见其特殊受宠)。

      第五十回,薛姨妈告诉贾母道:"可惜了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亲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到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那年在这里,把他许了梅翰林的儿子,偏第二年他父亲就辞世了,他母亲又是痰症。"

      第五十二回,宝琴说:“我八岁的时候,跟我父亲到西海沿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我父亲央烦了一位通事官,烦他写了一张字,就写的是他作的诗。”众人都称奇道异……宝钗向宝琴道:“你若记得,何不念念我们听听。”宝琴方答道:“记得是首五言律,外国的女子也就难为他了。”宝钗道:“你且别念,等把云儿叫了来,也叫他听听。”说着,便叫小螺来吩咐道:“你到我那里去,就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外国美人来了,作的好诗……”小螺笑着去了。半日,只听湘云笑问:“那一个外国美人来了?”……宝琴因念道: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薛宝琴做过十首暗含谜语的“怀古诗”,记载着她到过湖北、越南、南京、扬州、淮阴、陕西、内蒙等地。每到一地,她都瞻仰古迹,凭吊遗址,作诗抒怀。她参加贾府祭祖活动时,“细细留神打量”(书中语)宗祠房间结构、各种匾额对联、仪式程序。这个“记者范儿”的少女该有多么丰富的知识储备,才会对名人遗迹、仿古仪式产生兴趣?其情商之高令人惊讶。据此我们可以看到她旺盛的求知欲、广泛的好奇心、永不满足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书中说她和院士级别的梅翰林家结亲,足证其学识不凡。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宝琴吸引众人眼球的,不只是她长得美艳脱俗、青春靓丽(因为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个个都那么美丽出众)。最主要的是,她小小年纪,竟然走遍天下,还见过会作诗的外国女孩子,其见识之广大令人吃惊!连心胸宽阔的宝钗、湘云都自愧弗如,称之为“外国美人”。

      才华卓异胸有丘壑的美丽少女,自然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气韵和光泽,就像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老百姓乍见到老外一样,感到一种别样的新奇。

      宝琴是宝钗叔伯妹妹,家境没有宝钗富贵。她幼年失母,父亲在世时,把她婚订于梅翰林之子。二年前失去父亲,与哥哥来京投靠伯母薛姨妈,在伯母家待聘。宝琴因此在贾府住了较长时间。第七十回,参加《桃花社》活动,作了长诗“桃花行”;参加了宝玉庆生、贾母八旬庆寿活动;后来薛蟠入狱,回到薛家陪伴伯母。

在“桃花行”诗中,我们看到宝琴很少见到的另一种心境:忧伤与无奈。原来快乐阳光的少女也有内心的伤痛。她寄情于东风,寻找解语之人;恼恨帘栊,阻挡我与盛开的桃花亲近。表达出向往美好却又有隐忧的情绪。贾宝玉看完了说:“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得知是宝琴作的,又说:“……妹妹本有此才,却也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说明宝玉眼中的宝琴一贯是乐观开朗的。

      薛宝琴不是十二钗人物,她性格的主调是乐观活泼,积极向上的。第五十回,宝琴披着凫靥裘在雪地里站着,身边丫鬟捧着梅花,众人夸她是画中人,贾母夸她比《艳雪图》上的人还好,可见大家对她的喜爱程度。

      前面说过,刘姥姥给贾府带来的是一股庄稼院的田园味道,那么宝琴的出现,就给重门封锁坐井观天的贾府,带来了推陈出新的春风。这春风强烈地撞击着贾府闭锁的大门,让长期浸泡在花天酒地中的人们眼前豁然一亮——还有这样了不得的女孩子!还有这些奇奇怪怪的事?外面的世界竟然如此精彩!宝琴惊人的美丽,广博的见闻,让陷于自我陶醉中的贾府人感到震撼,感到自己原来如此浅薄,如此孤陋寡闻!喜爱新生事物的贾母慧眼识珠,一见面就发现这个女孩儿的不寻常,立即给以常人难以理解的优惠待遇和最高规格奖赏,对她简直实行了“特区政策”!

      薛宝琴是《红楼梦》里最有活力的女孩儿,她像一枝红梅,盛开在银装素裹的世界;像一个天使,在广袤的天地里飞翔。曹雪芹塑造这样一个形象,是在向颓废糜烂的社会发出呼唤——呼唤更新,呼唤朝气,呼唤人性的自由解放!

  

      注:本文讨论对象——2007年10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红楼梦》。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