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老家是山东省陵县糜镇张习桥,1956年前,隶属德平县,这是父亲保存的一本发黄的户口本上记录的。在老家还叫德平县糜镇的时候,父亲参军离开了家乡,从此积下了浓浓的乡愁。

       “二月二,龙抬头,张习桥上人如流……”父亲呷口酒唱起来,昏黄的灯光下,父亲的脸红润润潮乎乎,我们坐在小板凳上仰着脸,津津有味地听着,知道下面父亲就要讲些故乡的人和事了。父亲酒后茶余喜欢唱歌谣,父亲唱的最多的歌谣是家乡的歌谣,那些歌谣古老、通俗,乡情、亲情像他家乡马颊河淙淙的流水,浸润着我们幼稚的心田,激起我们对古老村镇的向往。

        你们知道我们的乡镇为什么叫糜镇吗?我们的村子为什么叫张习桥吗?父亲把食指伸入酒杯,沾了点酒,在只放了一盘炖白菜的方桌上

写“糜”字,我们不认识,父亲就解释。“糜”,有林有米且面积广大,糜镇自古就是个富庶的地方!父亲一仰脖喝完了酒盅里的酒。哥哥献殷勤,拿起酒瓶要倒,父亲摆手继续说,张习可是个名人,曾在朝廷里做大官,在家乡主持修建了一座近40米长的大桥,疏通了马颊河两岸的交通,使张习桥村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场所,二月二古会声名远扬。父亲讲,二月二古会场面很大。到二月二那一天,方圆几十里村民纷至沓来,张习桥头,马颊河畔,人山人海。土夯的戏台上,一连好几天演着京津鲁豫地方小戏。泰山奶奶庙前,香客云集,烟雾缭绕。武术、杂耍随处都是,吆喝声此起彼伏。各种小吃摊前热气腾腾,孩子们吹着柳笛,欢腾着叫父母买包子、长果、糖人儿……忽然听到锣鼓喧天,看见人潮快速涌动,那是舞龙灯的、踩高跷的雄壮威武地过来了……齐老庄的秧歌最有名,里面不但有各式旱船,还有名目众多的曲子。锣鼓喧天中,秧歌队员唱着扭着,合唱、领唱、对唱、独唱,一曲未了一曲又起。人们追着看,追了一程又一程……“齐老秧歌来散灯,抬着簸箕截住听。鞭炮两响慢慢放,不信你能唱到明。……”父亲哼唱着……父亲的回忆如汩汩流水,在远离故乡两千多里的小屋中流淌,我们已成了流水中的一叶小舟,快乐地徜徉在马颊河中,贪婪的享受着充满地域特色的民俗大餐。

        “三月三,过神仙,烧香燎草好种田……”“三月三,荠菜鲜,昆仑老母送灵丹……”那天饭桌上多了一盘母亲在田埂上采来的荠菜,父亲夹了一块豆腐拌荠菜唱道。我们知道父亲又该讲家乡的故事呢了,纷纷把板凳向父亲身边靠。父亲慢条斯理地说,家乡糜镇有个徐阁村,相传那有座高不过十米的土丘。家乡的土是黄色的,而这土丘顶上有一层红色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红土山来历不凡。《新唐书》和《德平县志》上记载,这里属于古代平原郡般咸县陆乡,即陆终氏封域,陆终是尧帝时火神祝融的儿子,世袭为火正官,主持观象授时,指导农业生产。红土山就是当初观测星象的天文台系统中心,与之配套的还有东、西、南、北几里之外的四处观象台,整体组成一个十字形。他们分别负责北斗、苍龙、白虎、朱雀、神鹿各星象的观测,相互协作,用来测定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这些遗迹属于考古学“红山文化”时期。“我们故乡文化的历史这样悠久!”哥哥听父亲讲时爱感叹,此时他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红土山周围,历代民众还自发修建了庙宇,供奉着玄天上帝、女娲娘娘、三皇五帝等。从立冬一直到三月三,每天黄昏以后,人们会看见仙人在这里聚会,灯笼火把一溜一溜的,满天一片通红。于是人们开荒种地前都来拜神,说这样能多打粮食。三月三这一天,供桌上一定还要有一把荠菜,那是昆仑老母送给人们的灵丹宝药。传说身体有病或结婚不育的人,吃了会身体健康,如意得子。荠菜做供品用,还寓意着添枝加叶,“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父亲夹起根荠菜细细地咀嚼着,我们也不自觉地把筷子伸向了荠菜盘,微苦的荠菜有一种乡野的淳朴,我的眼前却是熙熙攘攘的人流,烟雾袅袅的庙堂,琳琅满目的供品。供品有油光铮亮的猪头,白面做的染了色后栩栩如生的燕子、寿桃,还有大红枣做的糕点,最显眼的是哪些鲜润生翠的荠菜……

        “六月六,看谷秀,儒晒书,民晒衣……”以农历六月六为中心,中原大地进入了伏天,瓜果飘香,庄稼吐秀,农家观察长势,谈论着秋天的丰歉。这时候妇女们忙着晒米面,晒衣被,如果谁家有个懒媳妇,那家的米面中,必定会生出些小虫子,衣服被子也会长出些霉菌。有书的人家要把书放在院中晒,以防虫蛀。你若想知道村里谁家媳妇勤快,谁家的书多,这一天到院子里一看便知。由于重视读书,家乡出了许多名人,就说清朝乾隆年间,后张村张学文一家,连出了几位贡生。

        父亲说,他姥爷家的村子贾皋村,在马颊河古道右岸,明清时期大运河南北贯通,促进了两岸商贸的繁盛和文化的发展,开放交流之风也沿着支流河道向纵深延及。“河皋人家”占得地利,贾皋村形成了著名的“晒经会”。每到六月六,寺庙晨钟过后,人潮如市,儒释道各家经书铺满院宇,人们祭孔拜佛,诵经讲法。树荫下茶肆里,说书的、唱鼓词的赢得阵阵喝彩。亲戚朋友,男女相唤,笑语盈天……

        家乡糜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儒雅与平俗得到极大交融,艺术与乡俗互渗,生出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田家的牛会倒车,基山的牲口会坐坡……”

        “十八嫁,送大饭,几年俺就没听全。鸡没叫,不算晚,一番一番笑死俺……”

        “一日离家一日深,好似孤雁宿寒林。都说外面风光好,渴盼家乡一片心……”

        父亲的歌谣真多,故事也真多,家乡糜镇在我们眼前仙境一样美丽。

上世纪80年代末,我陪父亲和大爷回乡,站在大爷为叔叔投资办的冰果厂二层小楼上,望着张习桥下清澈澈的流水,两岸绿油油的棉田,喜气洋洋的父亲唱起“七月七,迎金秋,棉花田里捉虫忙……”父亲也要为家乡做点事,他听说家乡有个油毡厂货物积压,就定下了一车皮油毡,回单位极力推销。因为质量问题,父亲赔了些钱,可父亲说,为家乡尽了点微薄之力,心里还是舒坦的。

去年十一,哥哥带着年近九十岁的父亲回乡。一路上父亲打着盹,快到糜镇时,父亲的脸贴到了车窗上,望着宽阔笔直的街道,成排的居民楼,高耸的厂房,茂盛的玉米田……父亲幸福地感叹着!走进吉祥社区,鳞次栉比的建筑,优雅的水上公园,温馨的文化广场,有致的绿化带……父亲虽蹒跚着,但步履非常有力。他走进了糜镇医院门诊楼,认真地看着每个房间的门牌,快乐地接受着医务人员亲切的问候,温馨的笑容;走进老年公寓,每个健身器材他都动动,兴奋得像个孩童;在柳荫环绕的人工湖边,父亲坐在亭阁里,微闭着眼听着农民唱河北梆子,手还悠闲的打着节拍。一曲完了,父亲与一位身着灰布唐装的老农谈得火热。老农说,近几年乡里提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业不离家,就地城市化”的口号,他的儿子就在糜镇禾鑫饲料厂打工,女儿是糜镇仁和纺织厂的女工。他们的工作单位离家近,能看护孩子又能照顾他,还能干农活。

        走出吉祥社区大门口,父亲挨个摸着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八头石象,吟诵着门两边的对联,“千年平昌故郡广觉天下”“万家安宁新居福泽人间”,久久不愿上车。上车后,父亲嘴里念叨着,“‘望阙’,仰望祖国心脏,铭记党恩国恩;‘聚秀’,汇聚天下灵秀,再创辉煌业绩”。有着祥德平和古风的糜镇,承受着党的光辉,潜力无限,欣欣向荣,将有更多动听的歌谣传唱,更多美好的故事传播。

        从糜镇回家,父亲经常吟唱,“九月九,雁南飞,吉祥古镇颐天年……”一天哥哥给我打电话,让我到糜镇吉祥社区找房子,父亲要去住。“望阙”心想民,“聚秀”不忘党,“迎辉”洗私心,“朝阳”奔吉祥,美丽富庶的吉祥糜镇,是父亲离不开的乐土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