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60多年,再读这部红色经典《青春之歌》,耳边忽然响起一种旋律。  《青春之歌》,它是一支难忘的战歌,一支用献血和生命谱写的壮美的歌;《青春之歌》更是一支青春的赞歌,一支唱明了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革命之歌。它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流传了半个多世纪却依然激昂澎湃,催人奋进。今天,当我再次捧读这本书时,一种向上精神和力量正穿过历史的硝烟把我唤醒。当年的中华大地正经历着血雨腥风,山河飘摇,人心混乱。然而,以林道静、卢嘉川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国家危亡时刻,青年人应该有的责任与担当。我被他们坚定的信仰和真诚而炽烈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也认识到,尽管我们处在和平年代,但同样需要他们这样的奉献与担当。“少年强则国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仅仅是那个时代青年的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他们用生命和一生在践行的铿锵誓言。他们的爱国精神是值得中华儿女世代颂扬和传承的,因为这种有责任有担当、敢于抗争不畏牺牲,誓死保卫祖国,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那一代进步青年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青年学习的榜样。

        这部小说在新中国建立后,曾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上映,小说中林道静、卢嘉川等进步青年曾经感染和影响了几代人。记得初中的语文课本里还有这部小说的节选。同时,这部小说也成就了杨沫先生现代红色经典作家的地位。故事中人物的原型大多来自于杨沫先生当年在抗日救国会的同学和她本人,其中,林道静身上就有杨沫先生的影子。作为小知识分子的林道静,不屈服于命运,在国家陷入水深火热的时候,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接触共产主义思想,她的思想受到很大触动,成为进步青年中的一员,并开始积极献身抗日救亡运动。她把个人的小爱书写成了对祖国的大爱,逐渐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她的青春,就像一枝迎着战火怒放的玫瑰——铿锵有力,将有刺的枝干刺向了她的敌人、她不贪图享乐,不逆来顺受,不向敌人的屠刀屈服,不为叛徒的诱惑屈服,不被世俗的庸碌屈服,坚决为了民主和自由而战,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思想的追随者和信仰者。

        哪个年代的青春不热烈不奔放,哪个人的青春不向往自由不向往安乐?尽管他们生活的时代由不得他们自己来选择,但他们依然可以选择怎样地活着。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旦夕,大好山河惨遭蹂躏的时刻,他们没有选择为自己的小追求、小情调、小安乐而苟且地活着,因为懦弱,退缩、逃离、背叛不是他们的性格。他们要为国家的自由而战,要为民族的尊严而抗争,当这样的历史使命降临到他们身上,当共产主义信念在他们内心生了根发了芽,他们就有了不畏牺牲,投身革命的钢铁意志;就有了战胜困难、抵御严刑拷打的坚强铠甲。正是有了他们的这种不畏牺牲与流血的抗争,我们的民族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我们的祖国才有了今天的富强辉煌。

         一个民族,青年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希望。一个国家的年轻人,若能把青春唱成一首气势磅礴、激昂澎湃的奋斗之歌,奉献之歌、爱国之歌,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打不败的。历史不会重来,历史无法改写,那些以生命谱写青春之歌的人们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将永不磨灭。我们不仅要号召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把这种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也要让享受美好和平生活的人们记住:和平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它是无数爱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面对他们,我们有何理由浪费生命、不珍惜今天的拥有?在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没有战争的严峻考验,但依然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国家 和人民,做一个有进取有担当有责任有家国情怀的人,建设守护美好家园,是我们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每位年轻人的历史使命。那么,如何把我们的青春献给祖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又该如何在平凡的工作中为祖国为人民创造出更大的财富,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我想从这部红色经典《青春之歌》中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