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小说的对话结构来编织和发展情节和线索,首先考虑的是人物语言的感觉和小说内文之间关系的可行性,是在于作者个性的创造力有多大。由此来形成和其他作者的不同风格,是在开篇之际一下子把读者的眼球吸引过去。林路华和刘丽颖的女儿刘燕飞要和干部子弟秦阳刚结婚了,为此专门请了卲老伯参加他们的一个饭局。

       (题图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姚海洪合影)

  而卲老伯的担忧也随之而来,担忧这一对年轻人的爱情是否能够长久,因为刘燕飞的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在卲老伯的记忆当中,也和当下的这对年轻男女一样,爱之心切,海誓山盟,但最终还是因为单位分房而导致悲剧发生,双双毁命。刘燕飞父亲林路华所在县广电局单位领导,因念林路华是借用工为由,拒绝为其分房,使得才气横溢的林路华,在送礼未果之后戾气催发,利用全台大会之际跳上讲台,将领导所谓收礼劣迹公布天下为止,同在一个单位的其妻刘丽颖觉得面子丢尽,当众提出与林离婚。

  一心想维持家庭婚姻的林在此患难之际,顿时觉得无地自容,其再三央求妻保持婚姻的最后一丝希望也变为泡影。同时,广电局领导又以林调动工作为由,将林最终扫地出门。林在落魄之际,同时也道听途说妻子的绯闻。在证实时,其妻还将错就错承认了自己和外人有肌肤之亲,不由得遭至林大怒,一锤将妻刘毙命,自己也卧轨自杀。

  小说是在故事基础上以刻画人物为主要描写,同时配之以“卲老伯”和“我”这两个人的叙述手法以体现出新的叙事方法,颇感新颖,作者以视角的独特而展现出这部小说的阅读效果,是在于读者对结尾的处理毫不知情,克服和避免了许多作者在创作小说过程中的套路和公式化模式,技巧是在于把握了小说在叙述过程中的不断变幻的视角影响,并用视角变化来丰富和营造小说结果的不可知因素。

  这个中篇的立意是批判和揭露了当下人性中所隐含的丑陋。而且这些丑陋在被冠之以正确代表的身份之后所带来的迷惑,也由此造成和加剧了悲剧发生的催化剂作用,比如小说写出了一个“逼”和一个“诱”。比如,“逼”才华出众,扬名四方的节目主持人林路华就范与屈服于分房事件。其中也“诱”发了林路华在人性中本来就具有的愤怒心的爆发。同时领导还对其妻刘丽颖采取了“拉”的手段,以致本以摇摇欲坠的小家庭,加快了分崩瓦解的速度,最终导致发生了悲剧。

  教训沉痛,记忆深刻的意义就在尊重人格,尊重利益分配的公平和公正上,如何与弱势群体在情感上保持一致,比如,一致在人文关怀中的互相问候、理解以及同情与帮助。这是现实社会中以“和”为贵的前提。这是小说所透露出来的深刻含义。

  这个题材同时也反映了人性中固有的强食弱的劣根性。小说把这种现象之所以要写出来,是为了更好地能够正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对社会基础所产生的破坏作用,这对维持一个合理与合法的社会秩序来说,也是致命的一击。小说本身所具有的锐利的眼光,在捕捉素材和题材当中的作用,就是围绕如何尊重人的生命在进行思考和探索,比如,思考这种现象的根源以及由来,思考林路华和妻子刘丽颖的不同理念和性格形成的环境因素和个性在塑造上的主动与被动。

  刘丽颖在小说中始终处于一个被受制于丈夫的状态,从被动的层面上看,林路华同时也受制于县广电局的领导掌控,这个受制过程而言,没有真理可言,也没有同情而言,所看到的是只有林路华的戾气与愤怒,一直在被一个无形的推手驱使着,体现出强与弱的较量,最终以弱的失败而告终。

  另一个特征是小说有一个轮回效应的氛围存在。这就是小说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对话开头的理由和依据,目的就是让读者在阅读中对事物的本身形成一个对比,比如,对比其中的相似性,是在于刘燕飞和母亲刘丽颖有一种恋爱观上的相似。比如,爱才、爱帅、又如,喜欢信誓旦旦,海誓山盟。作为后者,秦阳刚的求爱语境,又和当年的林路华有几分相似。这时候小说的含蓄美也表现了出来。含蓄在意象的朦胧和辨析上。

  最后一个特征是小说的三组领导干部形象的特征对比。比如,刘丽颖的父母同样作为领导干部,但对女婿林路华的所谓出轨,能够因势利导,引导他朝好好过日子的方向发展。又如,刘丽颖的美貌当被社会上的下三滥盯上的时候,她为了保护自己,在林路华外遇“法国女郎”时,为了心理平衡,专门找公安局长和县长跳舞。

  这时候,小说显出了对人物素质的把握力度,就是在于,没有描写县长和公安局长的生活劣行,而是以正面描写跳舞为主和为止,这作为创作时候的对是非的判别能力来说,也能够体现出作者创作中没有按照人云亦云和一损俱损的创作套路走。相比之下,第三组领导干部人物形象是县广电局的领导,在处理问题上缺失公正和公平,能够引起读者更多的正视。

  比如,对林路华这样的才气横溢的临时工,领导完全有条件给他解决身份问题,完全可以以其妻子刘丽颖也在广电部门工作为由,变通其分房的方法和做法。更主要的是广电局有文件规定,不分职工是否借用工,在待遇上一视同仁等。但在实践过程当中,却出现了言行不一的问题,这就是造成林路华所谓滋事的最主要导火线。写到这里,不得不停笔,掩卷思考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有醒世和警世作用!


      (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人,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八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