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尾年初,每一个人总有些想法和打算,回望走过的路,历经的事,整理一下心情,好迈开步伐再出发。

   老贾(贾平凹)曾说:“到了五十,人便是大人,寿便是大寿,可以当众说些大话了”。钱钟书老夫子曾言:“老年人恋爱,就像老房子着火,没得救了”。

  过去的2018年,对于50虚岁的我而言,可谓轰轰烈烈地又大爱了一把。爱的彻底、爱的透彻,仿佛找回了年轻时的感觉,热情和活力又迸发出来,时时诱惑着我一路前行。

   求学岁月,受家父存书的熏陶,语文老师的诱导,同学们谈经论典大环境的影响,我也随波逐流成为一名文学愤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梦想着使自己的文字镌刻成书籍,如鲁迅、巴金般影响一波又一波人。

   时光流逝,岁月如歌。变化着岗位,忙碌着谋生,积极着工作,经营着家庭,渐渐忘却了自己的初心和梦想,偶尔有些须的回味和念想,是那么的心潮澎湃,荡击心灵。

   2018年初的一天,偶遇报社的一位小弟,他劝说:“你的写作水平那么高,好久不见大作了,可以给我们的湡水论坛栏目写写稿子。”

  “哪里哪里,你过奖了。”我答到。

    但那位小弟不依不饶一再劝说。

   我便说:“好!”。答应人家的事情,就要兑现。随后的时间,理清思路,搜索记忆,敲打键盘,写就了《撸起袖子全力干》,很快被报社采用。

   翻阅报纸,透过墨香,看着自己的文字,喜悦心情油然而生。放在微信朋友圈,不乏朋友的点赞和好评,朋友的鼓励和鞭策,又燃起了我的写作激情。

   想要写好作品,必须读书。读书就要读经典,就要读名家,购买图书成为主旋律。一年时间,鲁迅、胡适、沈从文、张爱玲、林徽因、季羡林、梁晓声、龙应台等等的文集被收入囊中,重新阅读或收听了余华的《活着》、曹文轩的《草房子》、钱钟书的《围城》、杨绛的《我们仨》等长篇小说或散文。家里的沙发上、床头柜上和办公室的桌子上,都被书籍所侵占。

   我更喜欢沙河本土作者的作品,搜集阅读了沙河人撰写的回忆录和文集10多本。读着元辉的《汉文化》,赞叹他知识渊博、经历丰满,只可惜英年早逝;读84岁老人王清芬的回忆录,对她曲折的工作经历、相夫教子的奉献,由衷的敬佩;读赵志元的《老家记忆》,对他在外工作几十年,仍对家乡如此熟悉和热爱而敬仰;读摄影家陈志艳的《我们这群人》,对她扎实的文字功底而钦佩,更爱摄影人;读文友王尔顺的《岁月》,对他的高产而随手拈来的文字,佩服的五体投地……

   与名家为伍,和经典对话,感觉还必须走出去,到外边的世界看看。于是,利用假期和周末,追随王之涣的足迹到了鹳雀楼,读着王实甫的《西厢记》拜访了普救寺,捧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游览了都江堰和青城山,朗读着古诗词登上了剑门关和雁门关,欣赏着现代诗篇到达了草原天路、清江画廊、长江三峡大坝、小浪底水库等。游历的过程使我更加坚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我更爱沙河的山山水水、村庄古巷。业余时间,与摄影师高山、涵雪结伴,探访沙河风情、寻觅古村幽巷、找寻非遗传人、重走沙河的“红旗渠”,并参与了国际自行车赛、邢台旅发大会、四匹缯布申请世界纪录、河北省首届农民丰收节等的拍摄任务。回来后,乐此不疲地合作编辑《沙河摄影》公众号40多期,传播沙河图片、奏响沙河之声,被外地同学称为“沙河的宣传大使”和“形象代言人”。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收获总会眷顾追梦的人。在阅读和游学的过程中,也不忘写作耕耘。写就的文章有20多篇被各级报刊、公众号采用。熟悉我的人,见面就说:“山石不但公文写得好,散文作品也蛮棒的!”

        独木难成林,三树聚成山。在文字的感召和影响下,沙河成为银河悦读网太行山分站的办公地,在小月站长的努力下,我们这帮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有家更温馨、有家更聚力、有家更有浓浓的爱。

        元旦那天,走在大街上,发现一句话:“奋斗的青春更美丽”,我要说:有爱好的人生更精彩!

        我庆幸,自己找回了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