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生活的郑威为筹款15万元给脑部长肿瘤的父亲开刀,其离异的母亲,奶奶和小姑们都因经济拮据而不肯出手相帮。无奈之下的郑威只好委屈降低寻女友的标准而获得部分经济支助。在两家定亲的聚餐上,郑威为女友一句话而提出分手。

      郑威母亲也因女友叔叔是自己最讨厌的高中同学至今还耿耿于怀,结果不欢而散。郑威女友突发奇想,瞒着郑威拎着大包小包去他家讨他家里人的好。郑家只为丑女拥有金钱而高兴得眉飞色舞。正在病中急需等钱用的父亲埋怨儿子不该挑剔女方,但是,父亲开刀手术需要用钱的计划最终还是落空。

      《债务》这篇小说读后有一种沉重感,这和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有联系。沉重是指小说的主题切中时弊,即,在疾病面前因经济纠葛,亲情会变得一文不值,不攻自破。这是小说的责任,它必须按照从现实生活的相悖性方面去思考。

      小说的深度就表现在这里。也就明确了它和故事的根本区别也在这个深度上。故事没有深度而只有过程;小说既有故事又有深度,所以值得更多的人去看去思考小说里面提出的各种问题。

      如果按照欣赏的角度去看《债务》,在这里也只能挑其中的几个特色来作一下分析。先来欣赏小说里面几个人物的性格特性是什么。理清楚了,看这篇小说里就会发现有味道。

       “风骨”的底线。这是归静默和儿子郑威在性格上同出一辙的地方。有人把底线当作红线,或称它为“度。”归静默因丈夫郑强盛搧其耳光而最终忍痛,宁愿将儿子给他抚养也要与其离婚。那么,儿子郑威好不容易寻到一个宁肯为其父亲手术买单的女友却因为一句话不投机就提出分手。

      如果按照正能量的说法,归静默应该看在儿子面上,将钱借给儿子让其去垫付前夫的手术费;如果按照儿子孝顺父亲的意图,他应该为一个自己并不爱的女人结婚,然后用女人的钱去为父亲治疗脑瘤。但是,这些所谓的“亮丽”在小说里面荡然全无。这就是需要读者思考的地方。

      “量力而行”的底线。在小说中,它与第一根“线”起交叉发展情节的作用。在小说的一开头,小说就描写了儿子郑威和母亲归静默借钱的场面。没有想到,归静默把心疼儿子和借钱给他去为前夫治病区分开来。这是小说提出的又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同样,奶奶当着孙子的面也在说些“量力而行”的话,并且还有几个姑姑们更是如此。

      那么,这种现象和见死不救是什么关系。如果再具体地讲,在疾病需要大量经济费用承担时,亲情还有多少魅力在其中发挥作用。对经济基础好的人来讲,一旦生病但不需要有亲戚来共同承担的话,这时候的亲情是可爱的,而对经济本来就不富裕的人来讲,借了钱怎么个还法,以及亲戚不肯借钱给这个人,难道就说这个亲戚不好。在冷静之余,还是要客观地分析每一个不同的情况,这时候,“量力而行”这句话又派上了用场。

      如果奶奶将自己有限的钞票全都给了儿子看病,奶奶病了,看病的钱又从何而来。如果非要几个姑姑们出钱给亲弟弟看病,姑姑们的话也有道理,娘的房子已经转到儿子和孙子的名下,凭什么还要她们拿钱出来给弟弟看病呢。在小说中,将亲情放在一桩桩实际而又令人尴尬与难受的事情面前,像水一样将它化开,读者又会从中发现一些什么。这就是小说所具有的张力和内涵。

      辨别是非的底线。所谓的是非在小说中是指归静默与老同学冯鸪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却使归静默对他始终耿耿于怀。或许用政论体的大道理去衡量,会认为归静默心胸狭隘。冯鸪浩已经和当年今非昔比,现在那么有钱,按照常理,归静默巴结他都来不及。可是小说没有这样按照常理去写,却朝它的相反方向去发展情节。

      这就是小说和好人好事的报道根本的不同之处。这也是其它文体无法代替小说功能的原因之一。小说是从“小”处着眼。如果小说专想着去干预国家大事,那不是小说。真正的小说不会那样去写。现在也有人那样写,但经不起历史检验。

      郑威这个人物刻画的特征,在于符合都市生活中的年轻人性格。小说用许多笔墨放在刻画郑威这个人物的善良、勤奋、外需内敛等方面。这是应小说主题的需要,《债务》的主要担纲人物是郑威而不是别人。怎么刻画这个人物的。都用了一些什么手法与技巧来刻画这个郑威。

      首先,郑威是一个懂事的年轻人,而且善良,能为解决父亲的手术费用四处奔波,包括在母亲面前吃“闭门羹”而依然在奶奶面前维护母亲的声誉,这就是小说传递出的善良。一个家庭有为人善良的儿子就不等于这个家庭不会出现离婚事件。

       在小说中,一次次助推情节发展的动因其实也是因为郑威的善良,因为善良,他到处打工,在酒吧意外发现了聚会的妈妈,还有后来女友宁宁的叔叔。

      小说在描写郑威这个人物的善良时,也没有忘记刻画他性格上执拗的一面,就这样,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就“活龙活现”了。“活”在既善良又执拗而且还有点“小心眼"。比如在奶奶面前从开始的装哭发展到后来的真哭,这一条心迹也有它的历史原因和背景。

      同时,也可以把他的“装哭”看作是这篇小说中的不足,或者是败笔。这是作者的机智所在。正因为有这个“败笔”存在,或许会引起读者更多的争鸣,这就是这篇小说应有的效果。何况“装哭”不是败笔,而是郑威想博得奶奶和姑姑们一次同情的手段。

      但是,郑威未能如愿,无奈之下,只好去寻打第二份工的机遇,同时也答应了女友宁宁的要求,做她的男朋友。当然,后来发生变故是小说情节必须的一步。这种处理最能看出作者在创作上的熟练程度和把握力度。

       一个家庭稳定过后的疾病纠缠缠绵,促使亲情表现出的苍白和无奈,一句话,亲情如果没有经济基础作支撑,最终还是会出现危机。这就是现实。

      最后谈谈郑强盛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是从侧面来进行描写的,他走的是一条下坡路,当他非常需要这笔费用进行手术时,唯一能提供经济支助的宁宁,却由儿子主动提出分手而泡汤。这样结构小说,容易使小说的内在联系更加趋于复杂和起伏。有人讲,小说要写灵魂,写与灵魂的对话。灵魂怎么写,众说纷纭,良莠难辨。不作为这次欣赏的手法来谈。那么,作者在小说中对诸多人物有目的的进行详略处理。并没有把各种事情都罗列在一起。小说创作的要求便是这个样子。

      郑强盛最后摆“软档,”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没有因为郑强盛认识到自己过去的所谓的错误了而有人主动将钱送上来请他去开刀。唯一的希望宁宁也变成了泡影。小说写到这个环节“戛然而止。”剩下的让读者自己去看去分析去评理。

      

                                   2017年5月19日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人,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奖项。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著有长篇小说十三部,签约影视多部。现居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