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二十多年未曾谋面,但薛君的热情不减当年。为了照顾我们,他专门请了一天的假,陪我们登兰州的旅游胜地——兴隆山。


  关于兴隆山,在我的记忆中缘自一段神话。小时候,家乡人信奉神灵,而清水河畔几个村落的信男善女,都信奉一个叫代王爷的神灵;据说他是战国时的一位骑白马的武将,因战功卓著而被封以神位;道场就在兴隆山,故家乡人常称他为兴隆山前白马代王。因为他救苦救难,有求必应;于是家乡人为其修神庙树牌位,一年四季香火不断。


  记得我上小学的一个深秋,天气变得特别冷,人们都穿上了棉衣。有一天,村旁的小河突发洪水,洪水中当然夹杂着不少的冲积物。父亲和其他乡亲一样,习惯性地站在河岸上手握着长把捞罩从洪水中捞杂物,以便凉干后当柴火烧土炕。正当父亲捞得起劲的时候,他脚下早被洪水淘空的地面,忽然裂开口子,还没等父亲反映过来,就连土带人陷进了涛涛的洪水中……之后,父亲奇迹般地回来了。有人说,因父亲或我们的祖上没有做伤天害理的事,是老天爷怜悯我们一家老小;有人说,是我们大家信奉的神灵——代王爷的保佑,才使父亲得以脱险;总之,对于世界观尚未形成的我,只能是人云亦云,莫衷一是。但此后一久,家中省吃俭用地买了一只绵羊,在一块写着“兴隆山前白马代王之神位”的纸牌前,很隆重地献了神,但羊肉实实在在地让我们全家解了几顿馋。当时羊肉既膻又香的味道,以及兴隆山、白马代王几个关键词牢牢地铭记在了内心深处。


  早从百度上得知:兴隆山是距兰州最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城西南五公里处,距兰州市60公里。


  古因该山“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早在西周时已成为道人凿洞修行之地,清康熙年间取复兴之意,改名“兴隆山”。本世纪五十年代,全山亭台楼阁以及庙宇就达70多处,景点24处,成为佛、道并存的旅游胜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既然隆龙山二者兼得,我们也不枉此行。朋友陪同我们一家三口,专程驱车前往。车行不到半小时,已到公园入口处;只见两座秀峰对峙,一座高架卧桥横空飞跨峡谷,东西两峰古树参天,郁郁葱葱,左右两崖泉水叮咚,流翠浑碧,蔚为壮观。我猜想,这便是素有“陇中第一山”之誉的兴隆山了。


  从景区门口的兴隆山公园简介中得知,兴隆山公园由东山和西山组成。东山被参天青松覆盖,宛如用整块线条柔幔、色彩碧绿的翡翠精雕而成,坡急幽深,风格脱俗。其主峰“兴隆峰”海拔2400余米,山间分布着二仙台、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滴泪亭等寺院、道观等古建筑群。


  西山气势雄伟,峻峰高拔,山间云遮雾绕,虚实掩映,飘渺如仙镜,有小蓬莱之美誉。西山主峰“栖云峰”海拔2500余米,除混元阁、朝云观、雷祖殿等殿阁外,多以绿树秀峰及奇特的自然景观冲击视野,让游人留恋忘返。两峰之间的山泉淙淙潺潺,春夏奔流。山泉水色如画,水质清澈,与两峰高低应对,遥相形成山映水活、水映山灵、高山流水的诗情画境。对于喜欢自然景观的我们,自然把游览西峰作为最佳的选择。


  古往今来,朝代兴衰更替,对名山大川的人文景观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兴隆山也不例外。


  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便有方士在兴隆山中隐居修炼;东汉末期,山上始有庙宇建筑;唐贞观年间(627—649)时人曾大兴土木,于山间营建道观;至宋代时山中宫观庙宇已星罗棋布,四时香火旺盛,有道教“洞天福地”之称,被誉为“甘肃之名山,兰郡之胜境”;元代又有重修,逐渐成为西北道教名山之一。据说,公元1226年,一代天娇成吉思汗亲率10万大军歼灭西夏军主力后,正欲集中全力攻金,不料第二年却在六盘山下清水县病逝;为实现他“联宋灭金”的遗策,其子窝阔台隧将成吉思汗的灵柩运至兴隆山,密藏于大佛殿内;1949年8月才迁往青海塔尔寺;兴隆山因这段历史而更加著名。


  明末除灵官殿、玉皇宫、二仙殿、三圣祠等少数道教建筑外,其余建筑皆毁于兵火。清乾隆年间(1737—1795),著名道士刘一明募集资金,率领道众,历时35年重建三清殿、黑虎殿、斗姥宫、王母宫、三圣母庙、关帝庙、祖师殿、龙王殿、财神殿、药王殿、洞宾楼、混元阁、二仙坛、洗心亭等宫观建筑60余座。这里庙宇楼阁,或依山面壁,或深藏密林,画栋雕梁,飞檐红柱,甚为壮观。


  进入栖云山景区,只见境内奇峰叠翠,飞泉流湍,林木苍郁,风光旖旎,动植物资源丰富,堪称一座天然生物园。朋友介绍说,山中现有野生植物1022种,其中星叶草、桃儿七、膜荚黄芪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野生动物160余种,其中马麝、金雕等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此外,山中的矿产、药材、自然生态在甘肃省乃至全国有其重要地位。2002年兴隆山公园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拾阶而上,云转路环,毛竹纬地,藤蔓经天,高树低革,上下密织。我们驻足的第一站为蒋氏行邸,曾是蒋介石来兰州亲督西北军剿灭陕北红军的住处。行宫依山而建,院子不大,但布局整齐,行宫的卧室、会议室、会客厅、浴室样样俱全,仍保持着当年的模样,且有防空洞与外界相通;特别是行宫门口两尊荷枪实弹士兵的塑像,虽经风雨的洗礼,但军容仍然严整、神态依然凝重,让人自然想像当年这里是何等的庄重与威严。


  沿着水泥台阶一路慢上,时而古树参天密不见天,头顶绿枝翠叶密密如盖,脚下碧草漫地,流水潺潺,让人仿佛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时而崖空枝少临空独览,一袭阳光扑面而来,满眼空明透亮,顿时让人神清气爽。站立崖畔,视野所及,绿雾氲氲,清雅绝俗。山中气候飘忽,时有白云从山谷峰尖飘浮起来,顷刻间化作灰色的幕布笼罩山顶,化作满山细雨。山色朦胧,人影浮动,恍若仙境。瞬间雨停日出,缕缕白云在阳光辉映下变成绚丽的玫瑰色,在行人足下冉冉而动,如诗如画。


  路过混元阁,巧偶魁星阁。我带女儿于阁前短暂驻足,双手合一,默默祈祷,并奉上一点小资以表虔诚之心。传说魁星即文曲星,是天庭掌管人间学问的神灵,古代文人最为崇拜。虽然我曾经高考落第,但对文化一直热衷于心,对智慧化身的魁星永远怀着最诚挚的敬意;而女儿,今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用民间的说法,似乎得益于上苍主管智慧的魁星垂怜或眷顾。


  正在密林中穿行,忽然一阵轻柔而曼妙的音乐随风传入耳鼓,仿若天籁之音。寻声转入空处,只见前方高峰顶端建有一座气势宏伟的楼阁,周围绿树掩映、半空云雾缭绕,红红的楼阁仿佛秀峰的桂冠;而缕缕音乐正从此处而来。朋友说,这就是西山的主峰——栖云峰,其顶部的楼宇就是著名的栖云阁。


  栖云峰是独立于西山的一座高耸秀峰,由一道山梁与西山相连。站在山梁中间四周环顾:东西两边重峦叠嶂,苍翠谷深,一层层如梦似纱的轻雾袅袅绕绕,游荡其间;身后西山翠屏如壁,眼前突峰悬空千丈。置身于苍翠如染的山间空地,头顶碧空如洗,脚下雾起云涌;听《高山流水》,爬林间小道,仿若到了天庭仙境,真有种如梦如幻之感。


  走走歇歇,又不失时机地用手机留下精彩片段;手脚并用爬完三百余米的几近七十度的小道,我们终于到达了栖云峰顶的栖云阁下。栖云阁楼高三层,阁门正对西山;阁楼呈六边形,仿古建筑檐椽飞翘,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可能是旅游淡季,阁楼山门未开,游客已环阁而坐,临着微微的山风,听着轻曼的音乐,说说笑笑,自由自在地享受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喜悦。


  寻声究源,美妙的《高山流水》来自阁旁的一处餐饮处。与店家闲聊,才得知此处是从景区租得,每年2万租金,平时只卖些冷饮、烤土豆片等。问店家还有什么可垫肚子的特色小吃,她说,因为是旅游淡季,旅客不多,像一锅子面(清汤牛肉面)、懒疙瘩、油糊卷、手工面片子等特色小吃只有周末或假日才提供。休息期间准备方便,店家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彩钢房。想不到在海拔2500米的峰顶还有水冲式的厕所,而水就取自山间的清泉;单从这点就足以说明景区的环保理念之深广,难怪一路走来,竟然没有发现垃圾袋、塑料纸之类的东西,真为景区综合治理效果点赞。


  半小时后,沿着几近垂直的悬梯下山。薛君恐高,每下一个台阶都是小心翼翼。看着他胖胖的身子悬在半空慢慢往下移动,赶紧连扶带扛地帮他度过“难关”,心中涌起了一种十分强烈的感动。回程的路上,他非要带我们去吃特色土鸡,而我们坚持要吃手工面片子,因为面食本是我们的最爱,更何况还是当地的特色小吃;一人一份碗大量足乡味浓厚的手工炒面片,果然满心欢喜。


  晚上朋友又专门设宴为我们一家接风,并约了几个在兰州工作的高中同学作陪;席间的话题,一半是回忆中学的时光与苦乐趣事,一半是有关兴隆山的秀美见闻,吃菜喝酒反成了陪衬;原来,秀色真的可餐。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