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中国三雕”中,石雕古朴厚重,砖雕清雅素丽,而木雕则以精致细腻见长。比如窗棂上的雕花,让我们的目光在窗格中漫游移步观景,犹如走进画卷长廊中,明清时期则更是木雕手工艺发展的巅峰时期,明清家具上的雕花,更是雕刻技法的鲜明体现。

      木雕的刀法随着当地的人文习性、风俗生活和传统文化而发生变化。如江浙、闽台、两广、山西、陕西等地的刀法各有其韵、不尽相同。如:浙江东阳木雕在传统的13种技法基础上创新发展了竹木镶嵌雕、彩绘木雕、多层叠雕、树皮雕、彩木叠雕、弧形锯空雕和火烧工艺木雕,书简式木雕等等;黄杨木雕从传统的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的圆雕发展到劈雕、根雕,技艺更趋精湛,作品更臻完善。

      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人不断利用自己的手艺赋予木头以温暖和生命力,以及坚毅朴实的品质,创造出了许多造型凝练、技法熟练、线条清晰明了的木雕手工艺术品。


      人物小传

       1972年,周显汉出生于吉水县金滩镇,由于家中兄弟姐妹多、条件艰苦,他只读到了小学,就早早到镇上的塑料厂去打工以补贴家用。那个时候,他或许没有想到自己今后的这一生竟会与木雕手艺结下不解之缘。

      周显汉早年在金滩镇塑料厂上班,那个时候的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每天闻着刺鼻的塑料味埋头苦干,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于是,就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坚持了两年,如果不是因为厂里的经济效益不行,他或许会一辈子在那里埋头苦干,直到自己老了做不动了为止。

      可是厂里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差,在家里一直待着也赚不到什么钱,更没有任何发展。在亲戚朋友们的建议下,他终于在1993年正月初四,背上自己的行囊,带上身上仅有的一百多元去往南昌火车站上车,那个时候吉安市还没有火车站,吉安火车站真正建成并正式通车的时间是1996年的春季。

      春节过后的天气依旧非常寒冷,在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后,在浙江省东阳市下车。由于东阳市是沿海城市,春天来的比较晚,再加上他身上衣着单薄,到了陌生的地方更是水土不服,一下车就感冒了。


      为了生存学艺

      一头花白的头发,略微黝黑的皮肤,在工作室看到周显汉时,他正在雕刻一个窗棂。微微岣嵝的身子伏在案板上,一双厚实的手掌,指尖是厚厚的老茧,手中正拿着一把造型独特的刻刀,这便是周显汉师傅,目前在吉安市古貌古心收藏馆工作。

      他的脸在灯光下笑得有些拘谨,脸上的皱纹慢慢地舒展开来,里面似乎还镶嵌了一些木屑,就如同布满田间的泥泞小路。

      这位手艺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工作室里,在那个阴雨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学艺的经历。

      (以下是采访录音整理内容,保留了口语中的一些即兴色彩和一些口语词汇)

      那个时候学一门手艺最早并不是出于什么情怀,只是简简单单地想着能够有一口饭吃就很满足了。我的师傅是浙江省东阳市的卢忠德,他是潮州木雕手艺家族的弟子,我也是因为自己比较本分师傅才愿意收下我这个徒弟。那个时候,刚刚跟着师傅学手艺,行里面的老规矩是五年学徒练好基本功,就可以自己单干。但是如果真正想要大成的话,那就需要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不断地打磨自己的手艺,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是哪个师傅雕的。

      还记得那个时候刚刚学徒,工资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刚刚学手艺的时候还是冬天。天气非常冷,我的手上又生了冻疮,连皮都开裂,一双手就没有一块好肉。最开始是学怎么磨刀,也没有人教我,都是自己一边看别人怎么磨刀,一边自己偷偷学,大家都有点藏私,你去问别人,他也不会教你。我还记得那一阵子磨刀,要么就是把刀口豁开,要么就是把刀口磨崩断,就没有好的时候。后面慢慢地才知道,原来磨刻刀需要用三块不同的磨石来打磨,先用粗磨石打磨、然后用红磨石打磨、再用细磨石打磨。而且我自己后面也在磨刀的这个过程中琢磨出了一些经验,如果要把刀磨平,磨刀的时候就要找到平行点,这样才能把刀磨得非常平整又非常快(锋利);如果要把刀磨弯,在磨刀的时候手握刀要用力均匀,不然就会把刀磨断,到时候就会挨师傅的打。

       那一阵子自己也经常挨骂挨打,心里面非常苦,人生地不熟的也没什么朋友,不知道该和谁去说,掉了眼泪,只能自己心里偷偷地流。每到过节的时候,就会特别想家,想自己家的爸妈,还有家里兄弟姐妹四人,不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手机,打电话也特别贵,只能买一张电话卡,在公用电话亭里面插卡打电话,打家里的电话因为是外地,钱也特别贵,不是想家里想得难过,也不舍得给家里打电话。

      于是我就跟着师傅一直在学怎么做木雕,想着让自己忙起来就不会有时间想家了。先后跟着师傅把木雕传统的踢地雕、线雕、透空雕、贴雕、漆雕、镂空雕、阴雕、阳雕等十三种技法都学会了。可是我知道师傅一直藏私,有些巧妙的技术一直不肯传给我们这些徒弟。跟我一起学徒的这些师兄弟们,大多数都吃不了这种苦、坚持不下来,后来都改行了,我也觉得挺遗憾的。手艺活是一门需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的活,这条路越走到后面,能和你一起走下来的人也越少。

      其实我后来才知道师傅到底有多厉害,他最早是潮州木雕的手艺人,后来来到东阳学手艺,也是因为浙江东阳木雕在传统木雕的13种技法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竹木镶嵌雕、彩绘木雕、多层叠雕、树皮雕、彩木叠雕、弧形锯空雕、火烧工艺雕和书简式木雕。我就继续沉下心来跟着师傅学手艺,一直学到2005年,前后学了12年我才出师。一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出师的时候师傅跟我说的话:“一笔一笔画,一刀一刀刻,一步一步走,用心干活,用心做人,用心学技术。”

      出师那天,我请师傅吃饭,师傅也难得地喝了点酒,他一直在跟我说,木工活是一门枯燥的技术,坚持不下来的时候就喝两口,排解心中的寂寞。喝完就要继续去干活,祖师爷鲁班传下来到现在也几千年了,手艺不能在我们这里断了。那天,师傅很高兴,也看得出来他对我后面是真的没有藏私,直到现在我想起来心里还是很感动,我们的情分一直在。


      从学徒工到老板

       2005年以后我就去深圳混了,最早是开家具店,自己带着一身技术在深圳闯天下,总想着自己只要吃得了苦,总会有点出息的。刚到深圳落脚的那一阵子,由于没什么认识的人,我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其实也不是很好,甚至还经常会亏钱。好在我技术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客户那里也因为好的技术有好的口碑。后面我的生意就越做越大,我的技术也慢慢被深圳的同行与客户认可了,我就在深圳开了一个木雕加工厂。带着手下的一帮工人兄弟们也算是做出了一点成绩来。

      我的花鸟和山水雕刻的非常好,这是木雕机不能比的。你可以仔细看下,木雕机雕刻出来的东西很死板,没有一点儿精气神,焉不啦叽的。而我们手工雕刻的东西,非常灵动、传神。

      纸上的设计图都是平面的,没有弧度和深浅,而木雕要创造立体感,在一个立体的坐标中,鸟的姿态、花瓣、叶子如何安排,这些全都依靠自己在脑海中的想象。这个也要一点国画的功底,就是看你怎么构图,要让造型细节都能胸有成竹,雕刻出来的作品要有层次感、有动势,比例要协调,看起来要觉得舒服,重心也要稳定,整体给人的感觉都要好,别人才会认可你的作品,认可你的技术。

      其实这就像古代的女红,又有点像女孩子化妆,每下一刀的时候都要心细如丝,面面俱到。最难的就是叶子的纹路,花瓣的花蕊,凤凰的羽毛,这些细节都要自己一刀一刀细细雕刻,雕刻之前一定要想清楚,因为雕错一刀,整块料子就废了,容不得一点儿马虎的。

      其实不光是雕刻,还有打磨和上漆,前前后后几十道工序。我们这一行通常说“七分雕,三分磨”,因为雕刻只是刻画图案和形象,打磨就是使这个形象更加生动、细腻、光滑,有点儿像那些玩手串的人天天盘玩包浆一样。其实打磨时最需要耐心的,你如果想要把自己的作品做到极致,你就要打磨无数次,打磨对于提高木雕的亮度、平滑度非常重要,经过打磨的木雕,哪怕是不上漆,你也会觉得看起来很润(舒服)。

      我做事就是一个细心,所以我的生意在深圳越做越好。


      返乡后决定再外出打拼

       这么多年在外面毕竟不像个样子,尤其是今年家里买房落户在吉州区,女儿和儿子都在读书。从2003年在深圳开厂子,再到2018年回来过年,就想着今年这一年先在家里做一年,看看家里的情况到底怎么样。

      再加上现在大女儿在赣南师范大学学外语,学校里面打算把她送到日本去做交流生,我也很高兴,想着要给大女儿多赚点钱,弥补一下这么多年来对家里的关照。

      其实现在在古貌古心的工资还可以,就是和外面比不得,毕竟自己以前是当老板的,现在给别人打工,多少还是有点不习惯。

      不过时代也在变化,现在机雕越来越受欢迎,也越来越普及。我现在也是想着先在这里做一年,等明年过完年我还是想去东莞学设计,然后再买几台木雕机,再回去办加工厂。我相信自己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如果要学设计,只要我吃得苦,几个月就能学会。

      在家里主要是由于工资不够用,再加上自己在这里没有低保,每个月的房贷也让我感觉压力有点大,我还是想要出去闯一闯。我们现在这把年纪,再过个几年就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可我还是不想认命,想要把设计学好,再结合一下自己的手艺,去外面再闯一闯,等到实在是拼不动了再回家里来。

      家里什么都好,就是自己在家里待不住,在外面这么多年回到家里来,还是有蛮多地方适应不过来。日子总是会越来越好的,我也希望年轻人能够多学一些手艺。在古貌古心园里。看到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雕刻得也非常好,就想起来我自己当年学艺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一点感慨的。我们吉安是个好地方,手艺也发展得越来越好,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吉安市的庐陵木雕也能像潮汕木雕、东阳木雕一样走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