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5590382457470.jpg       桃渚所城位于浙江省临海市境内,是明代在东南沿海用于抗倭的41个卫所中仅存的一个千户所城,曾在抗倭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桃渚人不无骄傲地声称:“怀古何须游赤壁,御侮谁不忆桃渚”。

      (图为桃渚东门及瓮城)

       400多年来,桃渚所城一直守护着一位民族英雄的血性和英魂,也见证了一次军事改革的创新与成功。

       在城里村车站,跳下小公汽(运行于桃渚镇与城里村之间的小客车),一座插着狼牙军旗的古城便映入了眼帘,英姿挺拔,雄风犹存。古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卡守着从海上通往内地的要道。但它并不像有些古城那样高大雄伟,也没有雕梁画栋的木建筑。围墙全部用不规则的石块砌成,周长1366米,原高7米,现高4米,中间筑有瓮城、敌台、烽熢,城外有护城河,是个典型的军事堡垒。粗粝的石块表面布满了藤类植物和厚厚的青苔,城内的明代街道和清代建筑无不昭示着岁月的年轮和历史的沧桑。古城里依然还有人居住,即使城外就有高楼大厦,他们也不愿意搬离,还从古井中取水、洗菜和做饭。

       明朝的中后期,正值日本的战国时代。从应仁之乱开始,诸侯争霸,南北开战,军阀割据,动乱不止。在战争中失败的南朝武士、浪人、政客、商人以及破产农民,在生活无着的情况下,与中国的奸商和海盗勾结一起,到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走私违禁货物,并时常登陆窜扰滋事。滨海千里,倭盗严重,美丽家园,咸遭荼毒。嘉靖至万历年间,倭寇活动最为猖獗,祸害最为深重,浙东则是重灾区。

       由于朝廷和军队极其腐败,使抗倭斗争屡遭挫折。卫所接连失守,海防整体失控,出现了明军怕倭寇、百姓怕明军的奇怪局面。明军打不过倭寇,就割下百姓的首级去邀功。倭寇更加有恃无恐,不但在东南沿海一带建立巢穴,盘踞不走,还敢于深入内地劫掠,甚至跑到大城市附近骚扰。嘉靖皇帝极为震怒,多次下诏严令围剿,但直浙总督束手无策,明军官兵畏缩不前。桃渚所城多次被倭寇攻破,几经搬迁和加固,虽有关羽爷爷和天妃娘娘驻在城内,也无法保护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自从一位将领来到这里,严峻的抗倭形势立即发生了逆转。这位将领就是山东汉子戚继光,那一年他才27岁。1545590511313271.jpg

       戚继光的先祖戚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同乡和亲兵,作战阵亡后,朱元璋念其旧谊,让他的后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到戚继光出生时,他的家族已经世袭了好几代。他的父亲为他起名继光,就是希望他继承祖上的荣光,把这一军职继续传递下去。然而,时代捉弄人,那时北虏威胁边关,倭寇侵扰东海,国无宁日,民不乐生。17岁的戚继光并不安于世袭现成的官职,誓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他要通过武举考试获得应有的军职。他为殿试准备的策论是《备俺答册》,提出了如何应对蒙古俺答部的策略。一位兵部主事看到考生们都在传抄他的这篇论文,立即向上举荐。恰遇蒙古俺答部围攻京城,戚继光因此被任命为九门提督的总旗牌官。事后,他得到提升,负责管理登州、文登和即墨的25个卫所。在这期间,他钻研兵法,苦练箭法,还自创了一套戚家枪法。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戚继光27岁时,因政绩显著调任浙江都司佥事,不久升任参将,成为中高级的统兵官。

       (图为抗倭名将戚继光雕像)

       一直搞不明白卫所是怎么一回事,可在本文中又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求助“杜娘”才得知,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制度、军队编制。全国的军队按照都司、卫、所的层级来编制,都司相当于省军区,卫相当于军分区,所相当于团。卫编制5600人,所编制1200人。桃渚城因之称为千户所城,一个团级单位的驻地。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全国共有200百万兵力。如此来说,军队的数量相当庞大,也应该很强大。然而,明朝在军队中实行的是屯田制和世袭制,没有野战部队。军队日常的主要任务是种地,自给自足,不吃皇粮,虽有军事训练,却成儿戏。军籍世袭,老子是官儿子也是官,老子是兵孙子还是兵。官贪粮饷和欺压士兵,官兵离心离德。每当有战事的时候,从各地抽调兵力,由朝廷临时指派将领指挥,官不知兵,兵不识官。此种军事制度,使战斗力受到严重损害。从卫所制中只涌现出一支战力超凡的部队,就是关宁铁骑,却成为明王朝的掘墓人。

       在舟山岛的岑港之战中,明军多次向倭寇的阵地发起冲击,但稍一接战调头便回。虽有戚继光带头冲锋,也久攻不下,为此受到降职处分,被要求戴罪立功。那不是他作战不勇敢,而是明军太无能。当时的明军队伍中客兵多,本地的少;老弱病残多,年轻力壮的少;上阵见硬就回的多,敢于拼命的少。戚继光感到有必要编练一支由本地人组成的部队,既可以提高战斗力,又能“省客兵岁费数倍。”这一改革想法是好的,也很大胆。然而,上级不支持,皇帝也不允许将领单独组建一支野战部队。他一次又一次地向上写报告,都说山东人倔脾气,戚继光更是一倔到底。

       戚继光看到,倭寇到处杀人放火,掘坟挖墓,甚至把婴儿束在竹杆上浇开水取乐,美丽的海滨“城野萧条,过者陨涕”。他还看到倭寇善使长刀近战格斗,既凶残无比又战术多变,明军士兵根本不是对手。浙东地区多高山、滩涂、田埂,地势复杂,道路狭窄,人多展不开兵力,放不开手脚,人少又吃亏。倭寇往往以小股窜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明军防不胜防,疲于奔命。他认为,必须有针对性地训练一支精兵,每战力求“大创尽歼”。

       一次,他出差到义乌,碰巧看到义乌与永康的矿工械斗,兄死弟上,父亡子继,那真叫勇敢,也够壮烈。但毕竟是同胞相残,何不引导他们与倭寇拼杀。于是,他又向上写报告,这次还真就批准了。他对招兵提出了“四要四不要”的标准:要老实的乡下人,不要油滑的城里人;要黑大粗壮皮肉结实的人,不要40岁以上和长得白的人;要见到官府还得有点怕的人,不要在官府任过职的人;要目光有神的人,不要胆子特别小和特别大的人。就这样,他从义乌带走了三千壮士。webwxgetmsgimg (41).jpg

       戚继光自创了一套练兵方法和鸳鸯阵形。毎阵由12人组成,排成两队。最前面的一人是队长,后面的依次使用盾牌、狼筅、长枪、镗钯、短刀,最后一名是挑给养的伙夫。这种阵形讲究长短结合,攻防兼备,整体配合。还可变纵队为横队,也可变横队为左右两队或左中右三队。在训练中坚持练为战,不搞花架子,把12个人练成“一个眼,一个耳,一条心”。练好了鸳鸯阵,就等着一试身手。

       (图为台州戚继光纪念馆)

       不久,机会来了。1561年4月,倭寇大举进犯台州地区,船只有数百艘,人数多达两万。戚继光率义乌兵首战宁海,次战上峰岭,再战新河,次次全歼,斩级千数以上。特别是在花街巷战中,饿着肚子上阵,以1500人打4000人,斩杀倭寇1000人,自己仅阵亡3人。战斗结束时,台州官衙刚好把饭菜做熟。史料上有说台州战役9战9捷,有说13战13捷,总之是个空前的大胜利。戚家军的名头就是从此叫响的,倭寇都唯恐躲之不及。

       为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他在创造出使用冷兵器的鸳鸯阵同时,又注重装备最先进的热兵器,让士兵使用上了后膛火炮和威力更大的火铳。他还对各种火器不断加以改进,有的甚至超过当时欧洲的火器水平。在后来的横屿之战中,面对易守难攻又被倭寇占据多年的的海中孤岛,先用火炮摧毁工事,然后用火力伴随步兵登岛。戚继光亲自擂鼓激励士气,官兵们趁退潮时分背伏稻草在滩涂上铺路,仅用三个时辰就将其攻克,斩首3000级,活捉90个,解救百姓3700多人。这分明是一场漂亮的步炮协同登陆战,几百年后才出现这种作战样式。

       “锐卒勿攻”,他敢于组织进攻;“穷寇勿追”,他敢于穷追猛打;无论什么样的敌情,他都能灵活用兵、战而胜之。在之前参观的台州市戚继光纪念馆里,有作战地图,有文字说明,有图片展览,有出土文物,详细地展示了戚家军的战绩。据统计,戚继光在抗倭中共历80余战,先后斩倭寇11万级。近年来,竟有人说戚家军斩杀的真倭少假倭多。看了这个统计,其歪理邪说不攻自破,其不良之心心昭然若揭。戚继光就是在台州的一座庙里,认真总结带兵打仗的经验,写下了名垂后世的兵书《纪效新书》。后来,他到广东又写作了《练兵实录》,成为冷兵器与热兵器交替之际的珍贵军事著作。webwxgetmsgimg (37).jpg

       走进桃渚所城,有个醒目的指示牌把游客引导到一个重要的去处,就是桃渚抗倭陈列馆,实际上是专门开设的戚继光纪念馆。这应该是古城里最好的院落和房屋,条石打底,青砖起脊,整洁干净,庄严肃穆。院门上书写着一幅豪气冲天的楹联:“怀古何须游赤壁,御侮谁不忆桃渚”,额联是“砥砺河山”。馆内有戚继光的金色全身塑像,墙上有连环画,详细记载了戚继光在那里的作战事迹。

      (图为桃渚所城抗倭陈列馆)

       嘉靖三十八年(1559)春,数千倭寇围攻桃渚所城七天七夜。鼓楼上的战鼓发出了报警的信号,鼓点急促,激励斗志。在千户翟铨的率领下,城内的男女老少都登上围墙,决心与倭寇血战到底。同时,他们飞骑向周围的卫所“羽书告急”。戚继光闻讯从宁波挥师冒雨增援,与台州知府谭纶合兵后,先消灭了章安、薛岭的小股倭寇,再进军至桃渚所城附近埋伏起来。戚继光并没有盲目向倭寇进攻,而是先派出数十名鸟铳手乘夜潜入城内。第二天一早,倭寇又来疯狂攻城。城头上忽然竖起了“戚”字军旗,鸟铳齐射,内外夹击,喊杀声震天响起。倭寇们一看大势不好,立即逃之夭夭。

       战后,城内军民敲锣打鼓,提酒牵羊,夹道欢迎戚继光入城。戚继光看到城墙在战火中损毁严重,便亲自组织军民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新建了东、西两座敌台。这之后,戚继光一直在那里剿杀倭寇,直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彻底清除台州地区的倭患。

       戚家军的崛起,使倭寇不敢再登陆浙江,转到福建沿海去抢掠。戚继光两次赴闽支援作战,强攻横屿,夜袭牛田,血战林墩,一直打到广东的南奥岛,把倭寇统统赶下大海。最让人佩服的是,在80余次的大小战斗中,戚家军每次只阵亡几名或几十名,其中的长沙和牛田之战都是零伤亡。林墩之战阵亡最多,达到69人,因之被称为血战林墩。那是因为向导通敌,故意把戚家军领上西洪小路,延误了战机,使倭寇事先有了准备,造成较大伤亡。战后,戚继光亲自祭奠牺牲的英烈,痛哭流涕,长跪不起。

       戚家军返回浙江的前夕,福建官方在福州于山上的平远楼为戚继光摆宴饯行。他开怀畅饮,直至醉卧在一块大石头上。抗倭胜利了,沿海百姓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他因此有一百个喝醉的理由,而且他真的喝醉了。至今在于山公园、在戚公祠的下方,还保留着那块平坦的大石头,上书“誓血国耻”四个大字,福州人亲切地把它称为“戚继光醉石”。

        然而,这一卓越的军事家和改革者,晚年却很凄凉,先是被迫辞官,告老还乡,不久又被取消俸禄,家徒四壁,无钱看病,郁郁离世时年仅60岁。个中原因比较复杂,不是本篇讨论的重点。后来的八旗兵是靠刀箭起家的,虽然也编制火器营,但并不看作是战斗力的最新要素。这使中国的军事改革向后推迟了300多年,也因此遭受马江之辱、甲午之败。

       登上桃渚所城的制高点烽火台,眼前展现的是“桃江十三渚”的美丽景色。块块稻田里一片金黄,棵棵黄岩桔树上果实累累,更远处是奇峰高耸的火山遗迹(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多么美丽而富饶的地方,多么美好而和平的生活!此时此地,怎能不心生对戚继光的景仰和怀念。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