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医巫闾山坐落在辽宁省的西部,自北向南耸立在辽西大地。山势磅礴,东支西岔,绵延起伏数百里,是松岭山脉的一部分,主峰望海寺海拔866.6米。《周礼·职方》中记载:"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战国时期屈原曾在他的《远游》一诗中写到: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微闾。微闾即为医巫闾山。古时人们都认为医巫闾山是神仙居住的仙山。那时医巫是不分的,治病救人,解除苦难,高明的医巫都被尊为神仙。后有满语解释为翠绿的山,东胡语解释为大山,虽说是历史久远,也都没有说清医巫闾山的由来。

  我小时候就住在离山二十里路远的一个小村里,那时却不知道神仙居住的地方离我这样的近,当时的交通条件基本是步行和马车,虽说不远,也没有机会到神仙的居所拜访,只能艳羡落日余晖里青山的峻美。直到工作后,一年四月下旬,有幸和友人一起登山。路上的游人络绎不绝,人来人往。正是梨花飘香的季节,闾山如盛装的打扮的新娘,花枝招展、妩媚灿烂。山下是一片片的果树园,盛开的梨花无边无际,满眼的雪白让山色显得十分的娇艳。

  走至山下,一座雄伟壮观的山门矗立在眼前。山门修建于八十年代,采用了混凝土仿花岗岩技术一体浇筑而成,四根悬臂立柱,交叉剪影式的奇特造型,展现了辽代的建筑风格,气势雄浑旷达,古香古色。山门底部的混凝土墙体,以磨光花岗岩石板贴面,石板上采用剪纸式技法,雕有经典的壁画,线条抽象。其中一幅《舜封医闾图》舜帝身骑飞龙,手托龟蛇神将,旁立小神捧杖,上刻飘渺山峦,下有太阳飞天陪衬,图案线条精美,人物刻画的气宇轩昂。内容是五千年前,舜帝即位后,分全国为十二州,封医巫闾山为幽州之镇山的情景。

  另有一幅是《辽帝狩猎图》,画中辽代黄帝胯下骑奔驰烈马,手开硬弓,射虎猎鹿的场景,展现了辽代医巫闾山冬猎的盛况。辽代时北镇是重要的城镇之一,称为咸州。自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政权后,先后共有9位皇帝,历时218年统治。耶律倍是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自幼聪敏好学,文武全才,不但善于骑射和谋略,而且文化修养很高,集藏书家、阴阳学家、医学家、音乐家、文学家、翻译家、汉学家和画家等于一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者,堪称辽代第一位大艺术家。后因种种原因,客死他乡。后来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夺回皇位,追封耶律倍为让国皇帝,辽世宗耶律阮以后,多位辽国皇帝率群臣百官数次到医巫闾山举行祭山、谒陵、狩猎活动。医巫闾山的辽陵也是辽代皇族葬入的帝王陵园,以耶律倍的显陵和景宗皇帝耶律贤、睿智皇后萧燕燕的乾陵而闻名天下。

  山门后,一条山石铺成的古路直通山顶,山路陡峭处,是在整块花岗岩上凿出的台阶,也有依据山势用整条花岗岩垒砌的。大有曲径通幽的感觉。山路经无数人行走,粗糙的岩石表面已经磨得锃光瓦亮,路边是一条小溪,清澈的流水,在巨石上汩汩的淌过。

  进山门不远,左边的一块巨型花岗岩立起,上刻四个大字: “医巫闾山”,落款是:“乾隆御笔”,行楷手书,每字一米四见方,笔画苍劲有力,挥洒自如,一代帝王气势。山路崎岖,迎面就是观艺亭,传说历代皇帝游山,都在此观看艺人歌舞表演。这里的地势平坦开阔,山幽林静,凡尘不染。乾隆帝在观艺亭题联“地静避尘凡问景堂深山曲抱;处幽宏造化旷观峰矗水飞流”无法看到当年表演时的盛况,只能领略乾隆帝楷书深厚的功力,体会联中工整的对仗,意境的优美。

  沿石阶前行,左边的山山上一坡青松翠绿,右边溪水旁一块巨石突立,上刻“从善如登”,下面署名“爱新觉罗.庆龄”。爱新觉罗.庆铃是乾隆年间北镇的县令。相传,当时观音阁的主持请她题写“从善如流”,赞扬她做好事犹如流水。她却题写了“从善如登”四个大字,是说做善事犹如登山。正如毛泽东所说那样,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种持之以恒的坚持做善事,做有益于百姓的事。就如登山时的努力和坚持一样,需要一步步的付出,才能登上高峰。爱新觉罗.庆龄把字深刻在祖先走过的路旁,用以勉励自己和后人,不畏艰苦,努力对百姓做好事、做善事,可见用心良苦。而后代的八旗子弟却把天下给丢了。也许历史的沧桑中,季节的变化改变了山川的色彩。朝代的更迭却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总惊人的相似,在盛由勤俭败由奢中反复,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兴、盛、衰、亡。

  不知不觉中,已来到半山腰,向远处望去,山林深处,碧树红瓦掩映。山崖边,古松高立。凸显出幽静中的雅致,怒放的山花从容的绽放着。一路石桥古树流水,竟如仙境一般。拾阶而上,正感双腿有些酸痛时,眼前豁然开朗,陡峭的山路出现一块平地,平地边紧邻高高竖起的悬崖峭壁,仰视间,一股白色的瀑布飞流直下,落入一石盆,溅起的水花形成无数的水滴,雾一样的弥漫着,这就是有名的圣水盆。乾隆皇帝在此留诗一首:“垂崖迸水落丝丝,冬不凝冰事匪奇,应为仙家修养法,当为玉女洗头时。”想那乾隆帝游到此处,也是心神顿爽,诗兴大发了。

  瀑布后面是一处石棚,即“道隐谷”,大有“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的感觉。洞内塑有十八罗汉,山神蛇仙黄仙的雕像。瀑布左侧的峭壁上,是一组历代名流书写的摩崖石刻,形体大小各异,朝代各不相同。“水石奇观”“高山流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云壑”、“思岩”、“医闾佳胜”等。书法苍劲有力,或飘逸洒脱,或古朴厚重,或清秀俊丽,当是书法中的珍品。无怪说闾山石刻为东北之最,名不虚传。

  又上了几节台阶,来到观音阁。这是一组寺庙建筑群,数千年来,这里是佛、道修身养性和皇家祭祀山神的地方,道观寺院坐落有序,碑廊亭台随处可见,形成了悠久的宗教文化。古寺的回廊间,陈列着各个朝代名人到闾山题写的诗词书法的石刻,虽说是后来补刻的,也是弥足的珍贵。

  穿过古寺,一座亭子出现在眼前,许多游人都坐在亭里休息纳凉,站在这,可以看到远方的山脚,来时的山路,人称旷远亭,立柱上有乾隆题写的楹联“旷代号称名胜地 ,观光重到帝王亭 ”。一副对联,又引起许多的遐想,让这个小亭熠熠生辉。

  过了旷远亭,山路越来越难走。陡峭的山石上,只有容一人通过的脚窝,需手脚并用才能通过,山势险峻难行。不一会我们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闾山的险峻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稍歇了一下,我们向主峰挺进。山路越来越陡,脚下的石阶,可容两个人并行。这段看似不远的路,足足花了三十分钟,头顶着骄阳,衣服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站在山顶,一阵凉爽的清风,吹的顿生爽意。峰顶临高远眺,来时的路已变成一条曲线,若隐若现的绕在山间。山脚下的梨花,雪白的一片。远看是北镇城的全景,远方的天际,蒸腾的雾气连着蓝天。

  从山顶原路下来,半路有岔道右转,一段未加修整的土路,让脚下有了松软的感觉,两边的原始次生林,树不是很高,却很密集,杂生着曲柳、野核桃、山榛子,柞树等落叶乔木,遮挡视线,给人一种原始的感觉。突然,旁边的树枝剧烈的摇动了一下,原来是两只追逐的松鼠,曳着长长的尾巴,在树间跳跃着,很快就消失在密林里。

  弯弯曲曲的小路尽头,是个广场,一颗古松特别的抢眼,至少30米高,近六米的树围需四个人合抱,人称万年松。古松长得枝繁叶茂。松下有一口井,人称风井。沿着风井的井壁下去,井底有水却很特别,连着一条山洞,就是有名的桃花洞,洞里曲曲折折,光线很暗,因为没有照明设备,不敢冒险。凭感觉洞口就是大石棚上顶的悬崖峭壁,这流淌的清水就是峭壁上飞流的瀑布。万年松的左边,一巨石兀自立起,几十米高的绝壁顶端依势而建一小屋,人称“望海寺”,这就是耶律倍隐居闾山时,藏万卷书的“望海堂”,为天下名胜一绝。

  对面的山上,另有一座小屋,人称读书堂。是元代两朝宰相,耶律楚材少年读书的地方,耶律楚才是耶律倍的八世孙,曾为元代成吉思汗、窝阔台两朝廷宰相。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多才多艺,在文化艺术方面有卓越修养和多种贡献。一生写过不少诗作,存世有《湛然居士文集》共14卷。

  看着赏心悦目美景,走着脚下的石阶,好像游走于历史的长河中,让我有些应接不暇,心中赞叹而又有些悲切,古老的文明里,留下了历代王朝骄子的印记,阵阵林涛响起,仿佛是勇士战马的嘶鸣,溪水潺潺,似乎是历史传承的流淌。

  一路风光,自然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一座仙山,沉积了五千年文化,多少代帝王贤臣手迹、故事,随处可见,也算是国内景致中罕见的奇观了。

  医巫闾山几千年风雨,荡涤了多少豪杰英雄。“花界倾颓事已迁,浩歌遥望意茫然。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耶律楚材的诗又回响在耳边。

  先秦成书的《国语·晋语》中讲,“上医医国”。历朝帝王拜祭医巫闾山,就是寄希望治理好国家,求得江山稳固,国泰民安,求得生存发展强盛兴旺。这也许才是舜帝命名医巫闾的真正的含义。

  出了山门,一果农在用手扶式旋耕机在果园中翻地,轰鸣的柴油发动机噪音不大,带着两个胶轮,在田里快速的翻耕着黄土,狭小的空间里来去自如,树上挂着一部手机,播放着郑绪岚的牧羊曲:“小曲满山飘,满山飘”。

  历史走出了延续几千年的农业时代,这开遍山脚的梨花,迎来了四海游客,绣美了古老的华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