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记性不好,但对姚骏骊先生的人和事还是记忆比较丰满,答应他未完成的文债一想起来就很不舒服,这是因为他把人和文都做到“花”一样的层次的原因。听说他的散文集《吹糠见米》即将出版,希望我写一点文字,我照例忙自己永远和文学关系不大的俗务中竟不假思索痛快地答应了,还是因为他把人和文都做到“花”一样的层次的原因。

       和骏骊先生的结识,先是见其文字听说其名字。我早年供职区委宣传部,交往记者多,最头疼的是处理记者批评报道其事后提出相关难缠的事。那时,同样供职省媒的姚骏骊却从未给我所在的区里找事,却在《陕西日报》写了不少正面的报道,所写的整版专题名列同行前茅且在全省成为响亮的品牌。自2003年起,他也出了不少书,把他写的“新闻”其实是文学味很浓的报告文学、纪实通讯、诗歌散文收录进去,受到基层单位单位欢迎,读者推崇,比那时他的同行的人和文明显地高出一个甚至很多层次。今天想起来,姚骏骊此人不简单,凭着自己一支生花妙笔从咸阳沣河岸边某学校校长职位成功跳巢省城大报社,而且名利双收身负要职,完成了他把人和文都做到“花”一样的层次的辉煌转身。

       和骏骊见面时,我已经离开八年风雨兼程的宣传部到文联上班,他还是记者,但已经是报社的中层。一个企业做宣传,但需要姚骏骊“文学”的“新闻”。大约是惺惺相惜,我们虽多年未能谋面却神交已久、心向往之,骏骊向老板点了我的将,使我欠了他一个人情。那时我生活还有些拮据,他听说后又给我介绍了另一个老板,代笔做枪手,写长篇小说,让我欠下他一个大人情,至今没有偿还。我说了好几次,但重情义的骏骊总是嘿嘿一笑。

       姚骏骊先生的新闻作品不说,我阅读的除刊登在报刊上的纪实作品外,散文随笔我也陆陆续续读过一些。感觉他才思敏捷,阅读量广,文笔优美。这是他在职业生涯有机会与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等文化名流亲密接触、耳濡目染的必然结果,加之骏骊先生平日喜欢阅读,善交朋友,重情重义,生活阅历也曲折丰富,一切就水到渠成,水滴成川。

       记得有一次我在西安办事,顺便去他供职的报社看望,第二天就读到他洋洋洒洒的上千字的随笔,这种速度、篇幅和文字洒脱的作品,我虽然从事文学创作三十多年出版十几本书,还是自愧不如。他的长篇小说《挖坑》,我拖了几年才勉强读完,好长时间沉浸在其精彩的故事和文笔中不能自拔。

       因为事多,骏骊的散文集《吹糠见米》许多篇章我没来得及阅读,但其精彩和出人意料的阅读喜悦肯定会潜伏在书页背后等待读者的探秘。我一直认为,做人的层次决定作品的层次,人情练达即文章,文如其人,这类话很多,我也只记住这几句。随手写了,以完成姚骏骊先生的嘱托。再次祝贺并期待姚骏骊新作散文集《吹糠见米》出版!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