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庄,沙河西南一个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小山村,它的身后,三面环山,东向独缺,为太行寻常一谷。谁也未曾料到,近几年这里不同寻常地骤然“火”了起来,特别是十月下旬,深秋季节,这个静僻之处车辆辐凑,人流如织,恍若闹市。人们不舍远近,慕名而来,举步入谷,满意而归,成为当地另一道著名的“风景”。深入探究,这个叫做大安山的被“慕名”之所,确实拥有异于他乡的秉赋,而且底蕴深厚,意境丰满,既非同寻常,又不同凡响。首先这里是——  


  游览胜地


  白庄所在的大安山,位置相对封闭,环境幽静,虽体量不丰,却具有风景名胜所需的必备要件,并拥有自己的特色。远远望去,北、西和南三面山体相连,从里到外将山下的沟谷围成一个平躺的“宝葫芦”,似乎昭示着某些特殊背景和意义。山势陡峻,奇险相生,林木隐隐,负势共荣。这个宁谧安祥之处,春多涧花,夏有清凉,那漫山遍野的黄栌,在深秋时节灿若红霞,为质朴率真的大安山擦亮了最美的“诗眼”。

  如同太行寻常一山,大安山岩石裸露,土壤薄瘠,贵重之木鲜有择居。但黄栌——一种落叶小乔木,甚至低矮得似灌木,却不嫌偏僻,不嫌贫瘠,在崖壁石缝之中、嶙峋峰顶之上,顽强地生根成长,开枝散叶,默默地栉风沐雨,在荒凉之地营造风景。这种平常不起眼的植物,喜光又耐阴,耐寒又耐旱,每当深秋时节,昼夜温差大于10℃时,叶色变红,为荒僻萧瑟的山野带来最亮丽的色彩。大安山的红叶,有可抚摸的亲近,是身心俱融的世界。山势险峻,蹬道在崖,斗折蛇行,杖策攀爬,立于峰颠,挥汗前视。岭脊之上,山阴一侧,全是深浅不一、由绿变红的叶子,挤挤挨挨,层层叠叠,不见边际,规模之壮盛,色彩之鲜艳,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蜿蜒曲折的小径,恰在红叶林中,置身其间,红叶翩跹,随风飘动,在高天丽日下,绚烂夺目。人们沿路观赏,流连忘返,起伏隐没,往来盘桓,宛如走不出的童话世界。那惊叹声、欢笑声,和不时响起的拍照声,在络绎而来的人流中,潇洒地融入沉寂的大山、漫山的红叶,和清爽的秋风里。

  大安山有足够的胸怀,容纳这些人流,并为每个心灵送去美丽、宁静和恬适。但风景之胜,古今共谈,奇山秀水,略有同异,大安之高难企嵩岳,山林之秀不及匡衡,清幽静谧远差武陵,但其引人入胜,口碑传颂之处,不惟青山拙朴,秋色迷人,还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因为这里还是北方著名的——


  佛门净地


  这里的山谷环境优雅,与众不同,自古即为胜地。众人皆知这里有来历不凡的千年古刹封峦寺,其实古寺并不在现在这个位置,同时做为佛门修行净地,比封峦寺的历史还要久。

  此处与众不同的是独特的地貌。按正式说法,三面山势,皆有非凡的意象。北山形似马鞍,故俗称大安(鞍)。仔细审视,其状更似马背,大有龙骧虎步之神态,故需高佩一鞍,方为完整,也更符寓意。幽壑正西一山如囤,环围刀削,紧偎大安之侧,其状似道士九巾之首——唐巾(其余八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九阳巾,明代以后唐巾称混元巾),故名道人山。而南侧山势,西高东低,一脊蜿蜒有似巨龙伏卧,龙口泉涌,故名延龙山。古人以丰富的想象力,相势命名,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贴切典雅。这样的胜境很难脱离识趣高迈、有志静修的高士法眼。     

  最早把大安山纳入法眼的,不是守仁,但他是之后非常重要的人物,还把寺院纳入了皇家视野。第一个在此建寺的高僧,截止目前已无人知晓。

  北宋太宗之时,首都定在东京汴梁,时年21岁的守仁慧根早成,一心向佛,于都城天清寺出家为僧,拜高僧惠臻为师,释号守仁,27岁时受具戒,举行了戒品具足的大戒仪式(一个僧人所持的八大类二百五十条戒律),成了真正的比丘、首都的名僧。

  当时的天清寺不是一般的禅院,其肇建于后周显徳二年(公元955年),为周世宗柴荣亲创,并以自己的诞辰日“天清节”命名,乃著名之皇家寺院。北宋一代与大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并称首都四大名寺。宋真宗、仁宗经常驾临祈雨,祭天礼佛,文臣武将和诰命世妇常赴造访。守仁在此出家,甚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起点相当高,在这里混资格,锦绣前程不可限量。但守仁夙植慧根,不是一般的僧人,在他的眼里,京辇之下,龙楼凤阁,宝马雕车,金玉耀目,罗绮飘香,乃一个名利场所,非苦修禅义、领悟真谛的地方,遂决定远离都市,振锡山林,寻找自己的修行福地。一日云游至邢州大安山下,见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涧泉漱玉,松风响琴,真是铁鞋难觅、远屏人世的清静之地。仔细观察,发现此处果然旧有佛寺,堂构已圯,基址仍在,于是在原址自结草庐,取名云境庵,与清风为朋,明月为伴,静修佛理,弘扬佛法。数年间,方圆数十里庶众咸知京师高僧在此修行,纷纷请教开悟,盛名远著。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三子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第二年改元咸平,任用贤相李沆,励精图治,经济繁荣,国势日上,史称“咸平之治”。邑人赵训、石兰等人,慕守仁之功德,虑大师、经像托身罔庇,遂捐资输材,在原有基址上重建寺院,几年后,大中祥符初年(宋真宗第二个年号,公元1008年),宋真宗御旨赐名封峦寺,成为沙河唯一由皇帝敕封的千年古寺。

  以上是公元1041年,北宋理学家石介,撰写的《大宋邢州沙河县大安山封峦寺新建碑铭》基本内容。此碑勒石立于封峦寺院内,两槐之间,“两槐夹一碑”与“八步三眼井、调角三孔桥”成为沙河著名的景观。他是北宋理学宗师,学识渊博,文笔渊奥。碑文最大的价值,是对封峦寺的来历记载十分详细。当时封峦寺肇建仅四十年,资料相当原始,我们把它放在更大背景上,将《东京梦华录》、天清寺史料及沙河宋代历史资料综合在一起,来完整地解读碑文的内容,抽丝剥茧,互相印证,守仁和封峦寺的形象脉络会愈发清晰,同时对流传今日的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得以澄清,得到一个不凡而真实的封峦寺。  

  其一,名僧兴建、皇帝敕封、宗师撰铭,这是封恋寺的基本属性。大安山环境独特,佛教史源远流长,很早就是佛门净地。最早可推至隋唐之世,抑或北魏之时,无疑是上天垂青沙河的一块福地,高僧守仁的到来,使其得到了发扬光大。不仅位置优越,咸平年间政治清明,附近的丛鹄(全呼)、册井一带冶铁发达,经济繁盛,居民殷富(据全呼显应寺碑记载),为封峦寺的兴建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其二,从释守仁的经历可知,他应出生于970年前,年龄比宋真宗大一些,到沙河修行已三十多岁。同时他作为出身天清寺的高僧,与京城四大名寺关系密切,故尔与皇室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请求宋真宗敕封寺名,是完全行得通的。十分巧合的是,“大中祥符”初,真宗赵恒导演了“天书”运动,迷恋祥瑞,“东封西祀”,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泰山的皇帝。据此推断,封峦寺之名,时间应当在封禅结束(升中礼毕),农历1008年11月之后颁旨敕封的。  

  其三、石介是宋代理学开山鼻祖,硕学大儒,本来是排斥佛教的,碑文显示,他显然从心底里对守仁大师摒弃浮华、追求佛理的精神,和苦心孤诣、弘扬佛法的行动,充满了敬佩之情,方握管撰铭,而非其它原因。树碑立传过程中,沙河进士王仪时任邢州知州,石介当为其所托,或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树碑仪式的,还有当时沙河县令王德明,应为有稽可考的沙河最早县令,寺院主持为善德,守仁大师己远赴他乡或者圆寂。  

  其四,“封峦”之号,实至名归,雅正而确切。站在原址,向东眺望,河岸两侧,大安山和延龙山支脉南北相对,如双阙巨门,欲闭而微开,数里之外,佛堂山如一架屏风,映入眼帘,可知视野开阔又不失严密。封峦寺恰如其分,位于小河南岸高地之上,“葫芦宝”瓶颈内侧。如石介所述,封峦寺建成后,大殿巍峨,庙貌雄伟,与云岩相当高,将三面山峦“封”于域内。除非莅临原寺,前瞻后顾,悉心体悟,你根本无法精确理解“封峦”的寓意。可知取名考究,文当义著,非常精确。  

  其五、封峦寺与曹皇后、曹国舅的牵扯,可不释自解。封峦寺为宋真宗咸平(998~1003)年建,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敕封号。历史上北宋曹皇后(1016年~1079年)确有其人,为宋初名将曹彬孙女,曹玘之女,十八岁奉诏入宫,次年(1034年)被宋仁宗(宋真宗之子)立为皇后。曹皇后相貌平平,并不受宠,终生未育。但熟读经史,谨慎宽容,崇尚节俭,姿性贞淑,也曾临危不惧,指挥平乱,有巾帼风范。她历事三朝(仁宗、英宗、神宗),寿龄较长,是宋代难得的贤后,《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多有赞誉。当代有人坚信释守仁即曹皇后的弟弟曹佾,改名曹仁,以附会封峦寺的皇帝敕封之缘由,并用了很长的文字予以证明。按这个说法,简单与守仁的经历作比较可知,十九岁的曹皇后竟有年近七十岁的弟弟,极不符常识。至于曹国舅修佛之说,混淆佛道,乃风马牛之论。道听途说,众口汹汹,臆测附会,不登大雅之堂,可风扬纤尘,聊博一笑。 

  峦寺建成后,历经千年风雨,曾多次重修和扩建,明代万历年间册井绅士李延佩李稶父子还捐资增修了莲池和月桥,民国十三年(1924年)进行了最后一次修缮。年近九十的白庆余老人,还清楚地记得那一片雄伟的建筑群:封峦寺坐落在小河南岸,分上殿下殿两大部分,上殿坐西面东,下殿坐北向南,著名的“两槐夹一碑”在下殿院内。除佛殿外,历代陆续修建的钟楼、戏楼、尞室、龙王庙、关帝庙、韦驮庙等金碧辉煌。小河北岸为观音殿(尼姑庵),亦分上下两院。封峦寺自建成之后,以其特殊的地位,历代享有盛誉,执冀南寺院之牛耳,据传明代时寺院主持曾任僧督纲,管理全国僧寺事务,概知地位尊崇,远迈往昔。  

  现在的封峦寺,位于原观音殿,而原来的上下大殿,基本上回到了守仁初来的模样。  

  非常可惜,尽管做了许多努力,笔者仍未查到高僧守仁的生平,只辑到其作品九首,其中偈子二首,虽嫌不足,亦稍可慰怀,且录之于下:


  偈二首


  百千三味,无量妙门,

  今日日庵不惜穷性命,

  只做一句子说与诸人。


  偈二首


  云从龙,风从虎,吹散江村寒露雨。

  丽天杲日绝纤埃,有路明明吞佛祖。

  物见主,眼卓竖,

  天边白雁送寒归,篱下黄华香半吐。


  颂古


  多方窍得破衣裳,壁倒篱坍没处藏。

  更有一般无赖汉,不曾同伴要分贓。


  颂古五首


  如舍利弗与么去,千人万人拦不住。

  优游自在涅盘城,歩步莲花随足举。


  颂古五首


  气直语直,眼亲手亲。

  峰峦竞秀,红紫争春。

  神通妙用施呈尽,要见国师犹隔津。


  颂古五首


  相逢陪酒又陪歌,醉倒家中要我驼。

  驼到家中犹骂詈,不知醒后又如何。


  颂古五首


  锯解秤锤,油煎石磉。

  两手擎来,有功者赏。


  颂古五首


  凉宵爱月上危楼,几处笙歌几处愁。

  歌管未阑愁未歇,忽然天晓一时休。


  台山婆话颂


  开个灯心皂角铺,日求升合度朝昏。

  只因风雨连绵久,本利一空愁倚门。


  如果说清幽之地,高僧踏访,留下了千古传奇,那么又一个人的到来,则为大安山增添了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使这里成为了令人敬仰的—— 


  英灵故地


  在大安山脚下封峦寺上大殿旧址,96块青石构筑的坟茔庄严肃穆,周匝苍松拥翠,墓前碑石排列,“将军亭”翼然挺立。这是一位抗日英烈暂厝之地。这位民族英雄,来自于开封东部500多里的丰县,叫范子侠。

  范子侠,1908年出生于江苏丰县大史楼村。1922年流浪福建,后投身戎旅。初入直鲁联军,后加入国民党军,任连长、营长、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奉调入江西“剿共”,愤而辞职。1933年5月,参加冯玉祥、吉鸿昌抗日同盟军,任团长,在康保、沽源、多伦与日军作战。1935年参加绥东抗战,策反伪军李守信部,在百灵庙战役中起义,逼迫伪金章师投降。随即被当局以“通共”嫌疑逮捕入狱。 

  “七七事变”获释后在房山抗日,拒绝南撤。10月在无极、藁城、新乐、行唐组织队伍抗日,击毙日军山原大佐。被国民政府委任第二路军第二师师长,队伍发展到3000人。

  1938年转战武安、涉具一带,与八路军协同抗日。

  1939年11月20日,因反对摩擦,脱离国民党,建立平汉抗日游击纵队,加入八路军,12月加入共产党。率部在元氏消灭顽军侯如墉部。

  1940年2月7日,率部驻山西武乡,接替八路军三八六旅驻防,保卫八路军总部。18日受到朱德、彭德怀、左权接见。1940年5月5日~8日,参加白晋铁路破袭战,表现突出。同月,平汉纵队与七七一团、八路军边纵合并,成立一二九师新编第十旅,任旅长,政委赖际发。  

  1940年8月20日参加百团大战,担任战役右翼正太铁路寿阳至阳泉段破袭任务。在第一阶段攻占桑掌桥,立下首功,第二阶段10月15日,与副旅长汪乃贵在弓家沟设伏,击毁日伪汽车44辆,残敌100余人。第三阶段参加关家硇之战,英勇负伤。

  1941年7月,被选为参议员,参加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8月下旬,在“邢沙永战役”中担任侧翼掩护。之后调第六军分区,任司令员。

  1942年2月组织反扫荡战斗。2月10日袭击营井炮楼,11日袭扰进犯日军,12日下午与扫荡日军在大安山一带周旋,不幸中弹牺牲。 

  以上是笔者查阅史料,整理的范子侠将军生平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931年和1939年,是范子侠将军人生的重要转折年,两次重大转折都是出于爱国和正义,与当时国内政治情势息息相关。当时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尽管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政治遗产,但固执地坚持“攘外安内”政策,压制“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广大民众不断增长的抗日热情,在许多方面滋长了不满。国难当头,像范子侠将军这样,甘愿放弃高官厚禄,奔赴抗日一线的热血男儿并非孤例。蒋先生显然没估计到这种情绪漫延带来的严重后果,在范子侠第一次脱离国民政府五年后,“西安事变”爆发,他被迫承诺结束内战,一致抗日。众所周知,他在保住领袖地位的同时,以个人威信和颜面的巨大损失,为当时中国全面抗战的提前到来创造了契机。

  从上述背景和下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范子侠将军是自觉地把自己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伟大爱国者,是一个亲身实践、励志抗侮并为之勇敢奋斗的抗日志士,拥有非凡的胆识。全面抗战开始后,他并没有随二十九军南撤,只率身边几个人袭扰日军,之后在无极、新乐、藁城、正定组织民众打击日寇,队伍迅速发展到3000人,军纪严明,屡挫强敌,成为一支颇具规模的抗日武装。这个成绩令他重新获得了当局的重视,受到了委任和资助。但当局心底的痼疾并没有根治,他们更多的希望范子侠将军成为八路军的一股抗衡力量,而不是纯粹坚决的抗日武装。当这个图谋失败后,竟阴谋吞并他。正直的范子侠将军对此显然很厌恶,愿意并经常与八路军协同作战,打击当面侵略军,所以他拒绝了调往陵川和黄河南岸的命令,这些地区远离日军,却是摩擦的前哨,他也拒绝了威逼和利诱,毅然脱离了当局的控制,转移到了太行山安全地带,有八路军保护的地方,进而加入了后者,成为一二九师麾下一支劲旅。

  范子侠将军的抉择,是当局愚蠢的排挤和共产党八路军坚决抗战的结果。八路军总部和刘邓师首长给予的毫无保留的信任,让范子侠充满信心,倍受鼓舞。他很快接替了陈庚将军386旅的防务,担负起保证八路军总部侧翼安全的责任,在之后的部队整编中担任新编第十旅旅长,与忠勇的红军战将赖际发(政委)、汪乃贵(副旅长)搭挡,统率满额满员的28、29和30三个团,作为主力,担当重任,参加了之后太行山区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

  在1940年8月20日发起的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中(又名正太铁路破袭战),范子侠和他的部队,是名副其实的一位主角,参加了战役的全过程。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新编第十旅在战役第一阶段,负责右翼寿阳(不含)至阳泉(含)约100华里铁路破袭任务,拔除日本据点,破坏此段所有“术工物”——铁轨、枕木、线杆、路基、桥梁、隧道、车站等战术工事物。此段山高谷深,桥梁众多,日军据点林立,防守严密,任务相当艰巨。范子侠率部夜袭桑掌大桥、智取狼峪站、强攻草幅山,发动群众,多方施策,提高破袭效率,按期完成了任务,成果显著,展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战斗中经常亲履险地,率队攻坚,作战勇猛,赢得了尊敬和称赞。

  在首战桑掌大桥战斗中,范子侠亲自带人携带机关炮,冒险潜至距敌六七十米的树下,指导装弹,调整方位,迅速打掉了日军碉堡的机枪,炸毁这座21孔的正太咽喉石桥。23日他亲率30多位战士,化妆成日军,以几乎零伤亡的代价智取狼峪火车站,并于25日拂晓前强攻摧毁了草帽山日军所有炮楼。范子侠率部迅猛坚决地战斗,广泛发动群众参加破路行动,加快了破袭进度,极大地减轻了385旅在狮垴山的压力。陈锡联抽出部分主力协同范子侠向西推进,按期完成了右翼任务。事后证明,炸毁桑掌大桥是传到一二九师的最早捷报,守备铁路的日军独立混成第四旅20个据点全被攻克,百团大战中被歼1800多人,几乎占该旅团一半。八路军各部团结协作、英勇奋战的精神,再次得到充分展示,范子侠身为旅首长舍生忘死,冲锋在前,发挥了重大作用。2015年4月,当地在草帽山修建了范子侠将军纪念亭,缅怀他的功绩

  在随后开展的“反扫荡”战斗中,范子侠在外线寻机残敌,10月15日在和(顺)辽公路弓家沟伏击日军运输队,毙敌100余人,击毁汽车44辆,缴获部分物资,并率部参加了后期的关家垴战斗,强攻草帽山时他曾中日军毒气,此役中左腕负伤住院。 

  历时三个多月的“百团大战”,对当时华北的政治军事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侵华日军重新认识了华北敌后八路军的力量,从华中抽调师团增援华北,任命“更为毒辣、更为老练的对手”冈村宁次(彭德怀语)替换多田骏为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以残酷的“铁壁合围”“三光”政策和“强化治安”策略,对包括太行山在内的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反复扫荡和摧残,加上时年大旱,根据地面积和人口锐减,八路军总兵力严重减员,范子侠和他的战友们进入了抗日相持阶段最艰难的岁月。资料表明,1940年年底,负伤未愈,他即奉命到柴关筹建六分区,住进了中医周廷义的家里,1941年9月17日,太行军区正式成立第六军分区,任第六军分区司令员,虽然仍兼任新编第十旅旅长,但属下28、30团与第二军分区合并,29团划入邢台地方武装,这应该是一二九师为克服严重的困难,对部队和机关不断整编压缩的结果。范子侠毫无畏惧,带领小部队和民兵驻在柴关,不时出入封锁线与敌周旋。

  正如彭德怀的评论,冈村宁次是一个“有很多本事”的人,虑事细密,有条不紊,他很快把大片日占区变成了治安区,诱降了40多万华北国民党军队,腾出手来,主动出击,将军事力量全部压向八路军。在1942年发动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可恶的军事行动,范子侠,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都先后倒在他以新战术组织的多路进攻、分进合击和铁壁合围扫荡中。

  范子侠牺牲在1942年春节之前的腊月二十七,日军发动的春季扫荡中。据了解,其牺牲过程有许多说法,散见于公开发表的文字中。笔者在柴关也了解到一些情况,综合如下:

  1月15日起邓小平同志到六分区视察,检查精兵简政和发展生产等工作,情报显示日军的扫荡迫在眉睫。为保卫小平同志安全,范子侠拒绝了同志们要他到外线作战的建议,坚持留在前方指挥部。在朱穆之陪小平同志转移后,2月10日夜,他果断出击,带领民兵端掉了武安营井炮楼,打乱日军的部署,迟滞了日军的进犯。11日他带人在册井西山阻击来犯日伪军,待群众转移后主动撤退,日军占领魏庄。此时日军一支骑兵扑向柴关,向西搜寻小平同志和分区机关,当天夜里他派人袭扰魏庄敌人,并于第二天予该敌重创。由于连续作战他们下午回柴关村休息做饭,不料此时西进之敌遭八路军阻击而折回,遂带人边打边撤,从小路向东南山上(白庄后山)转移,途中被日军子弹击中左肩下动脉,血流不止,仍坚持将敌击退,他的几位警卫员和魏庄民兵张海山、张占德、张小付背着他走到通元井,帮他换下被鲜血浸透的毛衣,西行到常庄,即无力支撑,在大家的呼唤声中,这位英勇的将军永远闭上了眼睛。他曾立志将六分区的民兵整训出一支精干的队伍,但未及完成,抱憾而长终。多年以后,张海山向外甥王树民讲起将军牺牲的经过时,仍然沉痛和难过。反扫荡结束后,3月26日刘邓联名在《新华日报》上发文悼念范子侠和三分区司令员郭国言,文中高度评价二位的英勇,宣称经过抗日军民的殊死战斗,日本人计划的为期两个月扫荡,仅一个月零两天即被粉碎。4月11日下午,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3000多人举行了追悼会和公葬仪式,他的战友六分区政委朱穆之出席讲了话,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大安山下封峦寺,上大殿原址。当地群众用96块青石建造了厚重坚固的墓茔,此后日军扫荡中曾前往破坏遗体,因墓体异常坚固未得逞。建国后遗体被迁葬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他身材魁梧,双目炯炯,英气勃发,作战中双手使枪,弹无虚发,说话幽默,还擅长书法,是个文武兼修的抗日英雄,深受群众爱戴。他是抗战中在沙河牺牲的八路军最高将领,共和国黎明前灿烂夜空中过早陨落的一颗将星。

  巍峨的太行,刚毅而坚强。正像范子侠将军这样拥有伟岸的身躯,挺拔的脊梁,支撑着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征程,不断开拓着光明的前景。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华民族从烈火中锻来,获得了新生。当我们来到大安山,观赏美景、徜徉游览时,应该记住这里曾经的烽烟和炮声,曾经活跃的勇敢战斗的身影。这里崎岖的山谷和曾经活跃的身影,揭示着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真理:正义的事业,尽管前途光明,路途并不平坦,亦须在奋斗中完成!


  附《秋访大安山》写作札记:


  尽管二十多年前就对大安山很感兴趣,自以为准备充分,但从动笔到写完,依然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因为未知太多,而“落笔成灾”,需要力求准确。

  白庄所在的大安山是沙河最有故事的地方之一,而要把它整理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因为尽管有料,断档却很多,没有确定不移的基础证据,和清晰连贯的脉络。将这些己知的和“可能的”材料构成令人信服的因果链条,使之显而易见,需要提要钩玄,条分析缕,一个重要的手法,是先在公认的事实上嵌入一个楔子,以扩大能够衔接的线索。换句话说,我们且把它当作一个工程来建设,需要先作考察,确定好位置的坐标和海拔,以确保通风光照,并尽力防止被水淹没,之后再构建基础和地上设施。以此类推,做好这件事,不能把目光单纯的限定在白庄,需要更大更广阔的视野,相形察势,才能让已经湮没的事实浮现出来。

  达到上述目标,需拥有一定的历史常识和逻辑原则,同时存疑是必不可少的。那些不符合常识和逻辑的材料,要忍痛舍弃,只保留那些与背景相合的部分。如果饱含兴趣,拥有足够的耐心,可以兴奋地看到,许多具体的史实,与当时的社会情势高度吻合,或者说是当时社会特征的一部分。许多线索在同一背景下互相印证,共同指向了明确的证据。

  本人在追索封峦寺创立者守仁大师的过程中,就自觉应用了上述的方法。这个楔子是天清寺,同时参阅了时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宋史》的相关纪传,这些佐证对理解封峦寺诸多封闭已久的困惑,起到了钥匙作用。对范子侠将军亦然,一二九师、百团大战、九一八和西安事变、冈村宁次等等,都在范子侠将军身上留有印记,带着这种视角和深度,脑海中范将军的形象会立体生动起来,笔下的文字才会鲜活。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会清空脑洞,让思维尽可能客观被动,防止受到臆测附会和情感过度的干扰,以关注发现未曾预料的线索,这非常重要,价值非凡。进而让线索成为明显的切实可靠证据——像一颗闪光的珍珠,之后将其一颗颗精心地串起来,就是赏心悦目的项链——一篇优秀的文章,探索思考之中的疲劳困倦亦一扫而光。

  我从不相信一篇优秀的文章,会随意或神奇地一挥而就,这无疑是对作者的不尊重。而持这态度的人,绝不是在创作,充其量是罗列文字,在粗制滥造的同时误人子弟。几十年的阅读生涯,和令人百读不厌的经典,告诉我一个基本事实:永恒源于基础坚实,凡是优秀的成果,都来自于令人敬佩的功夫,都有时光打磨的印记,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

  对此,我坚信不疑,诚心向往并甘心追求!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