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两件必不可少的追求。一是物质享受,一是精神享受。前者是温饱型的生活保证,后者才是有质量、有品质,有尊严地生活。为此,2018年12月16日,一群立志红色文化、薪火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志同道合的人,相约在北京西客站,隆重纪念著名作家杨沫先生长篇红色经典小说《青春之歌》出版60周年。

  白驹过隙,一个甲子过去。物去人非,沧桑巨变。有些人不解,人们为何还要聚集在此,纪念一本书的出版?中国作家主席、著名作家铁凝指出:文学是灯,她不仅能照亮人生的前进之路,开拓视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能武装人们的大脑,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使人生活得有质量、有滋味、有追求、有理想,有志向,大爱无疆!

  今天,我们生活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享受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然做到了君子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我们已然做到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些在古人看来遥不可及的神话,现在都变成了现实。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文化的薪火传承,文学知识对后人的哺育和滋养,是无法估量的,也是有目共睹。如果没有文字文学,现代人何以知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何以知屈原、岳飞、文天祥?何以知祖冲之、张衡、李时珍?正是文字编织的文学魅力,使我们通晓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了解了大自然的过去,感知宇宙的现在和将来。

  我们感谢文字,感谢文学,感谢先人睿智的智慧,用汗水和劳动创造了文学和灿烂文化,他们高举着用心智点亮的火炬,为后人照亮前行之路。为此,我们毫不夸张的说:文学是指路的明灯!是指导航船前行的灯塔!

  回眸我们周围每个人的人生,成长的道路坎坷不平,各自都经历了人生的风霜雨雪,但我们虽然历经磨难,却依然砥砺前行。力量来自哪里?文学!和前人呕心沥血为我们塑造文学形象,以及为我们后人和青年一代树立的人生榜样。在此,我们这一代特别感谢著名女作家杨沫先生,60年前,她在生活拮据为人妻、为人母,还有繁重社会工作的情况下,杜鹃啼血般为社会、为青年,奉献红色长篇经典小说《青春之歌》。该作正像书名所主旨的,写一群青年男女,在八十多年前,日寇步步侵华、民族危亡的时刻,唤起民众的觉醒、奋起反抗的故事。

  出版于1958年的《青春之歌》,是著名女作家杨沫先生的成名作,风靡半个多世纪。其文学魅力影响几代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此后几经作者精心修改,多次再版,发行数百万册,翻译成多种语言,电影、电视剧、歌剧、舞剧、音乐剧,还有青年本、少年本、连环画,成为一代青年成长的精神食粮。作为中宣部、国家教育部、团中央等单位联名推荐的百部爱国主义教育文学作品之一,成为跨世纪的红色经典,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好评。

  《青春之歌》,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佳作,受到读者的欢迎,就在于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的张扬。回眸杨沫先生创作《青春之歌》的时代背景,可以说不亚于今天的风云诡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刚刚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内外敌人亡新生的人民主权之心不死,国际国内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尖锐,斗争十分激烈。杨沫先生站在时代的高度,洞察风云,以自身的经历,写出民族解放斗争中感人的时代风貌。她高举理想的旗帜,以艺术的再现,塑造了一群崭新的文学形象,再现一个真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把个人的力量,融入伟大的革命斗争,才有个人青春的价值。

  《青春之歌》的寓意,十分明确。她不仅鼓舞了一代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还为新一代青年指明了人生奋斗的方向。为此,该书多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而后,杨沫又创作两部长篇小说:《芳菲之歌》、《英华之歌》,共称青春三部曲,较之此前《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描写更加成熟、细腻,情节更加曲折,故事更加动人,如若能借助此前的影响,在纪念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摄制60集《青春之歌后传》,一定能获得巨大成功,在全国掀起一个咏唱《青春之歌》的高潮。此剧顺应潮流,符合“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主旋律”、大步跨入新时代的要求。

  众所周知:《青春之歌》之所以影响几代人,除去她积极、昂扬向上的主题之外,就是她是战士作家杨沫先生多年烽火人生的缩影。杨沫是一名大家闺秀,但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也难逃厄运。她在冥冥暗夜,不断寻觅阳光,追求光明。她在战斗中成长。《青春之歌》是那个时代不朽的战歌,也是作家不断成长的心里路程的描述。

  杨沫先生不仅是职业革命者,还是女战士。早在“七七事变”之前,就已投身地下工作,参加火热的革命斗争。她无论是在河北香河教书,秘密从事地下革命宣传,还是参加“一二九”革命运动,她都像一团火,走到哪里,燃烧到哪里,照亮一片土地。同时,她还是妻子、母亲,即使再烽火连天的岁月,也没有忘记一名革命战士的职责。最为可贵的是,她百忙之中,忙里偷闲,毅然拿起笔,冒着生命危险,笔耕不辍,记录了那个时代如火如荼的战歌,描绘了御敌斗争火热的生活。成功塑造了那个时代的英雄:林道静、卢嘉川,江华、林红、小于……她笔下的人物,都已成为现代文学光辉不朽的人物形象。在近现代革命斗争的人物画廊里,各个都栩栩如生,都是典型的“这一个”。不仅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英雄榜样,还是永不凋谢的文学之花。

  毋庸讳言:读书使人进步,读书开拓视野,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捷径,读书改变命运。那么写作,则是读书的高层次拓展。此前,杨沫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她写作的过程就是人类薪火传承的过程;她写作的过程,就是智者对大自然探索的总结,更是作者对社会的思考,也是智者对生活的总结、生命的礼赞。纵观杨沫先生一生的写作,数百万字作品,特别是她的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以及大量的中篇、短篇,都是作者心血、智慧,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思考的结晶和硕果。

  当年,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就是读着《青春之歌》长大的文学爱好者,现在已是一位退休教师、编剧、导演。毋庸讳言:我之所以有今天,成为一名教授,并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会员,这一切都是源于《青春之歌》的滋养。我的童年读书、写作,源于京郊大地这片土地的培养和哺育。幼年虽然好学,但家里很穷,买不起书,就经常到邻居南院我的大爷刘树生家去蹭书看,就是在他家,我如饥似渴地读到《青春之歌》。何为“蹭书看”,就是他人买来的书,我免费阅读。只不过是人家先看,然后我再看。

  刘树生是一位县师范高级教师,吃着皇粮,不但有着经济基础买书,而且热情好客,喜欢好学的年轻人。职业的需求,家里有着较为丰厚的藏书。我去他家借一本,回家后就着煤油灯看一本,乐于此道。天长日久之后,我成为文学爱好者,才有了今天的文学创作,才有了众多的文友。当年,我的家乡京郊农村还很穷,还没有电灯,正是在一豆油灯下,我反反复复把《青春之歌》读了好几遍,精彩片段能够背诵。由此,我爱上了读书、写作,《青春之歌》影响了我的人生,像火炬照亮了我的人生文学追求之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高唱永远的《青春之歌》,让文学的甘露,不断滋润我们的心田,在文学之灯的引领下,发愤图强,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