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新城没少自己开车去过,因为新城所在的泾阳县自古是文化重镇,味经书院、崇实书院等,几大书院是赫赫有名的关中学派的标志性建筑,雷抒雁、白描、冯日乾、马林帆等等出自这个区域的大师级作家学者是我敬仰的对象,加之众多的朋友也在这里,但正式受邀请在组织单位的安排陪同下参观,倒是第一次。

  大约是立冬前后吧。天下着小雨,有些冷,却给美丽的泾河沿岸带来远古的诗意。我们一群作家、摄影家们乘车穿梭在充满时代感的新城,宽阔的高泾大道、泾河大道、秦汉大道、茶马大道,以及沿途高耸云天的高楼和别具风格的场馆建筑,还有许多规模阔大的现代化企业群,无疑很生动的诠释了泾河新城作为西咸新区东北部“北扩”成果,令一直钻在稿纸和书籍堆里的我振奋,但我更喜欢盘桓在明代崇文塔的四周,穿过诗意浓浓的雨幕,看国学馆里的古代文人雅士的文房四宝、诗词歌赋,品陕商文化博物馆里对泾阳老字号当年繁华情景的梳理和再现,记录自己在茯茶镇现场参观茯茶制作过程中的对大国工匠精神的情怀和灵感,把一股脑的心情静静地摊开在高大的古塔下,那种心情非文字可以表述,非常舒服和享受。

  我老家位于渭河平原的原下,和泾阳一样,作为河边成长的子孙,对河的感情非常深。小时候,下河,上县,是非常美好的记忆。听老人们讲,清朝时候闹白狼,六婆对满堡子慌乱的人说,快,下河走!过了河,就可以躲避危险。作为黄河重要支流的泾河显然和渭河一样充满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小时候咸阳农村流行这样的民谣:……把娃给到泾阳县,路又远,井又深,搬住辘栌骂媒人。在我的印象里,泾河沿岸自古是陕西重要的产粮和棉花重地,人民生活殷实,蔬菜和企业很发达,不亚于咸阳西安。这次到泾河新城,这里的发展速度和生机无限的场面,再次改变我的看法。作为西咸新区五大组团之一的泾河新城,包括原泾阳县的泾干镇、永乐镇、崇文镇和高庄镇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短短几年时间发展飞速,再现“西安速度”,向大西安北部中心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几大步,可歌可泣。

  泾河在中国出名是因为“泾渭分明”的成语典故,有关泾河龙王若干故事的传播亦甚广,但新城的迅速崛起则是大手笔的新城一班人的卓越功劳。担当,创新,敬业,开拓,新时代大背景下他们的作为给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崭新的发展血液,我给他们鼓掌理所应当。

  因为还有安排,我们午饭后离开新城辖区时,淅淅沥沥的冬雨停止了,湿润的空气刹那间变得温柔婉约,坐着大巴车挥别的我们,透过车窗凝视新城人脸上温馨的笑容和结实的手臂,对这里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和信心。下次来,泾河新城,一定如健壮美丽的泾河女子再次焕发容颜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这种感受充盈着我的内心直到现在,虽然我已经从美丽的新城回家半个多月。

  一帘春影云拖地,半夜茶声月在天。在泾河新城品茯茶的美好记忆如昨之时,写这篇点滴感受的文字时我又想起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归故乡。因为新城人把“泾河”当“故乡”,那么泾河新城的明天一定如诗般美好。谓予不信,咱们过几年再去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