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澳门路16号,有一处古典园林式建筑群,便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禁毒教育示范基地——林则徐纪念馆。我有幸参观了这个纪念馆。这是一处素洁典雅、文化厚重的园苑,游人络绎不绝。置身此处,微风中飘荡着浓郁的书香,空气中弥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
        进入馆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林则徐的画像,只见他脸色凝重,眉头微锁,目光深邃,忧国忧民的神态跃然纸上。画像两边挂有他的一副名联:“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这是林则徐赠予邓廷桢的回京诗,他相信历史自有公论。
        林则徐最伟大的壮举是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虎门海滩上插遍了五彩缤纷的彩旗,在马蹄形的山凹中央搭起的一坐高台下,锣鼓喧天,人声沸腾,山峦海滩,到处挤满了来看焚毁鸦片的人群。在山下海滩上,早已挖好了几个十五丈见方的“焚烟池”。挑夫门把整箱鸦片挑到这里,兵士们赶紧打开木箱,将烟土倒进池里,和石灰混在一起。午后2时许,在人们欢呼声中,林则徐、邓廷桢和关天培登上高台。关天培把令旗一挥,一排扎着彩绸的礼炮立刻昂起了头,轰轰轰地向天鸣放起来。与此同时,“焚烟池”的水闸也开放了,海水滚滚涌入池内,石灰立刻象开了锅似地沸腾起来,泡沫翻滚,浓烟冲天,二万多箱鸦片就此化成了泥浆!漫山遍野的人们,挥动汗巾、笠帽、农具和彩旗,尽情地欢笑着,林则徐和邓廷桢走向台边,面对着这种热火朝天、万众欢腾的情景,激动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200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海水被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这一气吞山河、正义凛然的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威风。

        1959年,郑君里、岑范执导的电影《林则徐》上映,艺术地再现了虎门销烟的历史瞬间。而著名艺术家赵丹则把林则徐这一民族英雄的形象塑造得十分饱满而又十分生动,使林则徐的光辉形象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展览馆里的5个展区,以详尽的展示、丰富的文物展现了林则徐不平凡的一生。
        林则徐为官30余年,历经14省,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瘼为重。他认为“民为邦本”,应重民、爱民、恤民。在他受贬发往伊犁的途中,仍忧国忧民,不为个人的坎坷而牢骚。

        他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为了治理黄河,他曾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治河设施进行检查,还对治河地势、水流情况进行考察,并与百姓一起参加修筑河堤;  

        他调任江苏巡抚,对农业、漕运、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作出过成绩,尤其是提倡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百姓拥他为“林青天”。

        在新疆三年,他奉派勘办开垦事宜,踏疆往来两万里,开垦屯田三万七千余顷。他还因地制宜、兴修推广了可长期使用、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即“坎儿井”,新疆人为此把“坎儿井”亲切地称为“林公井”,把水渠称为“林公渠”,以表示对林则徐造福边疆的深切感激与怀念。    

        林则徐是一个具有开放意识的先行者,史学界称他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抵御外侮,林则徐开始了解西方,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林则徐打破了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首先提出了与外邦友好往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河。    

        林则徐坚决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敌入侵。香港被割让后,他痛心疾首,为了抵抗外来侵略,他积极组织购买和仿制西方船炮,引进学习西方造船制炮技术,绘制了火轮船图式和磨盘炮车底盘分式图。他在被贬到镇海的短短34天里,与龚振麟共同筹划制造军械,研制成8000斤铁炮和可以灵活转动的四轮磨盘炮车;他多次与邓廷桢、关天培视察虎门要塞,巡视了靖远、尖沙咀、官涌等炮台,还观看了从澳门购置的外国铜炮。他不仅加强东南海防,也极为关注西北塞防,提出“海塞并重”,全面防务的构思,但重点放在警惕沙俄。“海防”与“塞防”并重,构成了林则徐完整的军事战略思想。1850年,林则徐回到福州,巡视闽江,在马限山上设置了多处的中坡炮台。如今长门炮台、五虎礁和北岸炮台的遗迹还清晰可见。
        林则徐已故去160多年了。这160多年是我们国家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又到新中国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160多年。中国人民彻底洗刷了历史的屈辱,昂首挺胸地站了起来,挺直了民族“脊梁”,已成为一个世界瞩目、受人尊敬的正在崛起的大国。林则徐企盼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变成了现实。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这位为了使国家复兴而苦苦求索和努力奋斗的先贤和民族英雄。在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坚决实行禁烟,坚决抵抗外敌入侵,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他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中国近代开篇第一位民族英雄。他的品格、精神、操守,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大成,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之一。

        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后,我感想颇多。林则徐从小就有苦读和担当的精神。这两点成就了他的一生,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林则徐勤奋苦读的动力虽然与家庭环境有关,但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自觉,这种自觉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者”,便是指这种天生就知道发奋读书而有志向的人。林则徐不到十岁便写出“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对句,确实令人赞叹叫绝。

        林则徐的家庭并不富有,父亲林宾日是嘉庆年间候官县的岁贡生,在当地开私塾,是很有名的教书先生。母亲陈帙,看其名就知道是文化家庭出身,陈帙的父亲也是秀才,名叫陈圣灵。这对文化夫妻共生育11个子女,三男八女,长子林鹤鸣夭折,林则徐是次子,因大哥夭折,他实际就成为家中的长子,是家庭发展的关键人物,要担当顶起门楣的重任,这也在无形中给林则徐带来了压力。

        林则徐的父亲因家境贫寒上学较晚而常被同学们冷嘲热讽,心中很苦。为了避免儿子也如此,便早早把林则徐带在身边,到私塾旁听。这样,林则徐在四五岁时就开始学习了。母亲和姐姐深夜绣花剪纸做手工很辛苦,经常到子夜还在灯光下忙碌。

        由于家庭条件限制,每到夜晚,读书的林则徐和做手工的母亲、姐姐都共用一盏灯。每天将近半夜时,母亲便督促林则徐去睡觉,而她则带女儿们继续劳作。有时,林则徐一觉醒来,见母亲还没有睡,在专心劳作,他大受触动,便向母亲要求自己也和姐姐们一样劳作贴补家用。母亲坚决不同意,严肃地说:“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

        林则徐明白母亲的心,但他要尽自己的一点力为家庭做点什么,便每天早晨把母亲和姐姐刚刚完成的作品收拢到一起,交给商榷代卖,晚上放学回来,再到商铺把卖的钱带回家中,不到十岁的孩子便如此懂事,真是难得。

        林则徐在启蒙阶段便自觉刻苦读书,故学习成绩一路领先。当年的私塾规模不小,林则徐常常因成绩优异,尤其是能够写出好文章而获得奖励。

        林则徐小时候,就知道帮助父母分担家庭生活之重担,通过自己的刻苦读书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本领,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他的担当精神终生坚持,而且敢于担当国家大任,“苟利国家死生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便是担当精神的宣言,虎门销烟便是担当精神的勇敢实践。而他取得的业绩便都是苦读带来的丰硕成果。                          

         当我离开纪念馆的时候,夕阳的余晖已把这片建筑照射得通红。我再次回眸瞻仰这位民族英雄的雕像,只见他面部生动,似乎在述说着这百年风云,沧桑巨变……

                 Compress_图片1.jpg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