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犹太人的帽子


  11月7日,我们的旅游团离开约旦死海酒店,从约以边境进入以色列。在出售死海泥的AHAVA商店选择了适合各自的护肤产品,到位于死海边的一家阿拉伯餐厅吃过午饭,远远地观看了以色列一侧的死海漂浮地之后,我们在以色列中文导游博雷的带领下,前往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教圣城耶路撒冷。进入耶路撒冷老城后,我们先在一个平台上眺望了伊斯兰教的两处圣地——岩石清真寺(即金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及其下方的哭墙。然后我们走向犹太教的圣地哭墙。在那里,我看到很多戴着小圆帽和黑色礼帽的犹太男人。


哭墙边戴圆帽和戴礼帽的犹太人.JPG

        (哭墙边戴圆帽和戴礼帽的犹太人)


      他们或在哭墙边诵经祈祷,或集中在哭墙旁边的一个大厅里摇头晃脑地高声念诵经文,一片虔诚的气氛。
  犹太男人的小圆帽和黑礼帽引起了团友们的关注。那种小圆帽,像是一个浅浅的小圆盘子扣在头顶上,有白色的、黑色的,也有蓝色的或者带有花纹的等等,而戴黑礼帽的人,都穿着黑西装、白衬衣,很多人留着大胡子。导游博雷解释说,犹太人并不都信仰犹太教,而是大部分人不信教。戴小圆帽的人是普通的信仰犹太教的人,而戴黑礼帽、穿黑西装的人是正统派的犹太教徒。
  原来,犹太小圆帽在希伯来语中叫“基帕”(Kippah),意思是“遮盖”,表示不能以光头对着上帝,要用帽子遮盖住头顶。在历史上,希伯来人到迦南(大致相当于目前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及临近的黎巴嫩和叙利亚临海部分)后创建了犹太教,建立了大卫王国。但犹太人屡遭屠杀驱赶,2000多年前流散到欧洲。他们在欧洲各地备受歧视,不许戴他们传统的头巾,被强迫戴帽子。犹太人逐步把异族的帽子同化为带有宗教含义的本民族服饰,帽子越来越小,到中世纪演化成了小圆帽。黑色礼帽是现代英伦元素,成为正统派犹太教徒的时尚。在礼帽的里面,也有一个基帕。那种穿着很正统两鬓须发很长的犹太人,是终身不剃两鬓须发的。
  博雷曾多次提醒我们,注意酒店房间的门框上有一个只有在以色列才有的东西。在经过仔细观察后,我发现了那个神秘的东西,原来是一个长约四五厘米宽一厘米左右的长方形小盒。博雷说,那是经文护符匣(Tefillin),里面有写着摩西五经章节的羊皮纸。摩西五经指令人们穿戴经文护符匣,以标志和纪念上帝把以色列人带出埃及的经历。戴礼帽的犹太人会在里面的基帕上绑一个这样的经文护符匣,再带上礼帽。
  我曾经好奇地问博雷:“那种浅浅的小圆帽,怎么能够戴在头上而掉不下去呢?”他告诉我说,有头发的人用小发卡固定,而没有头发的人则用胶布贴在头上。要不是到了以色列,还真没想到以色列人的帽子会有这么多的学问。


  五、游船上的中美“民间外交”


  在耶路撒冷老城,我们沿着两千多年前耶稣曾背着沉重的十字架,一步步走向刑场,然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苦路14站,走到了基督教圣地、耶稣被处死之地和墓地圣墓教堂;我们登上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山橄榄山,欣赏了耶路撒冷圣城全景,参观了耶稣为耶路撒冷哀哭的主泣耶京堂、耶稣被犹大为了30个银币以亲吻为暗号将耶稣出卖给罗马政府的地方喀西马尼园以及由16个国家捐献金钱所建的万国教堂;在浪漫的地中海城市特拉维夫和雅法古城,我们观赏了古老的港口、街区和教堂,欣赏了以色列艺术家的画廊,体会了以色列现代艺术的魅力;我们参观了以色列钻石中心,了解了犹太人闻名于世的非凡的钻石切割与加工技术;在以色列的港口城市海法,观看了巴哈教的空中花园及其令人叹为观止的金色圆顶巴布圣殿;在耶稣基督小时候成长的故乡拿撒勒,参观了天使加百利向玛利亚告知圣灵感孕生子喜信的天使报喜堂;在加拿,参观了耶稣点水成酒圣迹与天主教婚姻教堂;在加利利海畔城市提比利亚,参观了耶稣宣讲山中宝训的八福堂、彼得献心堂等圣迹;在塔布伽,参观了耶稣用五饼二鱼喂饱5000人的五饼二鱼堂,等等。在以色列的这些游览项目,构成了一次听《圣经》故事、寻耶苏圣迹之旅。
  11月10日,我们在提比利亚游船码头登上当地的木船畅游加利利海,体味海天一色的美景。加利利海又称加利利湖,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周长53公里,长约21公里,宽约13公里,总面积166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213米,是地球上海拔最低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第二低的湖泊,仅高于咸水湖死海。
  我们的旅游团加上以色列的导游共18人上船后,又上来了一个美国老翁和老中青四位妇女,看来是一个家庭。开船后,船主拿来一面中国国旗和一面美国国旗,开始在船头的旗杆升国旗。我们全体肃立,面向国旗行注目礼,并随着音乐高唱国歌。中国国歌奏完后,又奏起美国国歌,美国人也高唱国歌。


游船上的中国美国以色列国旗.JPG

        (游船上的中国美国以色列国旗)


      升旗完毕,我走过去对几位美国游客说:“China-America Friendship.(中美友谊)”他们听后都很高兴,纷纷和我握手,表示友好。接着,以色列船主组织我们一起跳起了以色列舞蹈。美国人主动在里面组成了一个小圆圈,我们中国人和以色列人在外面组成一个大圆圈,按照以色列船主教的舞步,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手拉手转着圈边跳边喊,气氛非常友好快乐。跳舞完毕,又掀起了一阵中美人员相互合影留念的热潮,俨然成了一场小型的中美“民间外交”。


作者在游船上与美国姑娘合影.JPG

        (作者在游船上与美国姑娘合影)


  六、戈兰高地的桉树和雕塑


  11月10日下午,我们前往戈兰高地参观游览。这是我们在以色列也是此次三国旅游行程的最后一个项目。戈兰高地位于叙利亚和以色列边界,是叙、以争夺的战略要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戈兰高地隶属于法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1941年叙利亚独立后拥有戈兰高地主权。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后,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埃及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戈兰高地以少胜多。1974年5月31日双方达成协议,以色列军队撤离戈兰高地东部狭长地带,让出库奈特拉城,设了1.9-5.8公里的缓冲地带,由联合国派出维和部队进驻。
  在戈兰高地模仿射击雕像.JPG (在戈兰高地模仿射击雕像)

在我们的旅游车开往戈兰高地主峰本塔尔山的途中,看到公路两侧都设置了铁丝网。导游博雷告诉我们,铁丝网围起来的地方,都有大量的地雷。他问我们:“你们在以色列看到了很多椰枣树,而在这里有另一种树木,你们看是什么树?”还没等我们回答,他就介绍说,是桉树。他还讲了这些桉树的来历。他说:“这些桉树救了以色列人的命。”戈兰高地本来是一片沙漠,没有树木。在叙利亚占领时期,这里有很多叙利亚的军营。由于没有树木,叙利亚的士兵在炎热的天气非常艰苦。一个打入叙利亚内部的以色列间谍向叙利亚军事当局建议,在军营中可以种植桉树,桉树长大后能够为士兵提供树荫,让士兵的生活舒服一些。叙利亚采纳了这个建议,就在军营种植了很多桉树。在以色列与叙利亚发生战争时,桉树就成了叙利亚军营的目标。以色列仅用两天的时间,就清除了这些叙利亚军营,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此说,桉树救了以色列人的命。以色列人真是大大滴狡猾狡猾滴!
  到达戈兰高地主峰本塔尔山后,博雷带领我们观望了以色列和叙利亚边界及山下的“眼泪谷”。这个在战争中曾经到处都燃烧着坦克残骸的眼泪谷,如今广阔的山谷中洒满阳光、和平与安详。博雷给我们讲解了当年战争的过程。1973年10月6日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时,这条山谷是战争的主战场。那天是犹太教的 “赎罪日”,所以又称为“赎罪日战争”。赎罪日是犹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这天犹太教徒实行禁食,许多士兵离开岗位回家过节,以色列正处于一年中战备最脆弱的状态。经过4天3夜的激战,以军第7装甲旅用不足百辆坦克挡住了叙军1个机械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的兵力及700辆坦克。尤其是在第7旅的中央防区眼泪谷,以军以50辆坦克抵抗叙军500辆坦克,当以军打得只剩下7辆坦克,眼看就要顶不住时,叙利亚撤军了,以军以顽强的意志赢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
  在本塔尔山,我们走进当年的战壕,参观了战争后保留下来的以色列军队要塞。在山顶上,摆设了一些用废旧铁板制作的人物雕塑,如举着望远镜观察敌情的指挥官、跪姿射击的士兵等,再现当年的战斗情景。我一时兴起,依托着一个战壕边的铁护栏,以登山杖代枪,以两个举枪射击的铁板士兵雕像为背景,请旅游团里摄影技术造诣深厚的王方辰先生为我拍摄了一张逆光照。



        戈兰高地的雕塑.JPG

       在通往主峰的公路两旁,陈列着很多用当年战争遗留的武器装备残骸制作的大大小小的雕塑作品,例如用铁皮制作的大牛,用齿轮、轴承、钢管等零部件制作的人物和各种小动物等等。这种雕塑作品足足有几十件,让人既想到残酷的战争,又感受到化战争为和平的欢乐,真是独具匠心。


      (戈兰高地的雕塑)

        这次中东三国旅游,使我增加了对古埃及历史、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以色列犹太教及基督教教义的了解,增长了对有关各国的民俗风情、地理地貌、社会国情、名胜古迹等各种知识的了解和认知,收获颇丰,大有裨益。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