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张昌军老师的小说《红树之恋》,深深地沉浸其中。这是一部诗化的小说,或者说,是一部有着浓郁的诗性氛围的小说。人物与叙述,都不是按照固有的小说逻辑来展开的,而是一种诗性的呈现。红树林,是一个伟大的象征。它象征着自然的力量,象征着最具原型意味的自然。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能否诗意栖居的根本。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称为“天人合一”。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望见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红树之恋》鲜明的主体指向就体现在这里:能让人愉快的任何事物,一定是人与自然最完美的聚合,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契合。在寻找红树林的过程中,人性的光辉得以彰显,人性的局限性也时有流露。但是,作者的诗人禀赋,决定了它的小说也是诗一样流畅的文本。在这样的文本里,一切都可以被诗意所照耀,包括寻找红树林的动议和过程。

        湛江特呈岛,这个被红树林所环绕的南国小岛,以明亮而神奇的姿态,成为作者笔下一个闪烁的审美意象。诗人们在小说里相逢,在文本里汇聚,烟火里便荡漾出盎然的诗意……小说的主人公洪建民,与其说其是一位学者和科学家,更不如说他是一位诗人。他毕生所探索的重逢原理和亲疏关系的几率,不是一个科学的公式,更像是一缕人文的呼唤!由于诗性因素的介入,很多看起来似乎是宿命的结论,却闪烁着深深的人生况味。他的科学精神和他的情感诉求一直在碰撞着,最终他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在升华的情感世界里找到了终极的意义。

        他所深爱的南珠儿,在揭开了洪建民所有的话语密码后,选择的不是一路跟随,而是悄然离去。即便若干年后的再次相逢,燃起的情感火焰仍照耀不到心灵的彼岸。可以说,这是一种宿命,这是一种必然的若即若离,这是恋人之间关系最完美也是最真实的呈现。

        洪建民揭示了一个科学的命题,自己却也不得不成为这个命题的践行者。已故的白泉教授,是一个生命的智者。他能望见的未来,却不是他自己亲手编织的未来。他自己在受难,他不希望他的弟子在受难,但最后的结局是洪建民和南珠儿都在受难。不过,这是一份诗意盎然的受难,这是一个指向意义本体的受难,这是一个能望见些什么的受难……小说被浓浓的诗意所笼罩,甚至人物的语言和对话,都洒满诗性。至于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大段大段的诗歌,更让小说的叙述洋溢着诗意的光芒。

        这里要强调的是,叙述和故事,不是这篇小说的侧重点。作者的本意在于抒情,在于倾洒浓郁的诗情,在于在互文式的话语转换里,让我们的心灵荡漾起生命的光辉!寻找红树林,是一个或明或暗的线索,但这个线索显然不是叙事的重点,它甚至经常被中断抑或被有意忽略。

        作者描摹红树林,不是以此引发出他的故事片段,而是把红树林作为一个生命的意象,来阐释自己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小说的深度和意义蕴涵正在这里:红树林照见了自然,更照见了人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性高度与人性深度的彰显!洪建民所探索的理论,最终也一定会在人性的层面找到答案!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是《红树之恋》所昭示给我们的意义。爱情不远不近,红树林不远不近,一切都不远不近……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