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季节,百草凋零,满天云雾,细雨蒙蒙,我随着考察团来到黄梅之乡——天柱山:虽然近在咫尺,但我是大姑娘上轿——头一次登临天柱山,天柱山位于安徽潜山县境内,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中华禅宗京剧鼻祖程长庚生长的地方,徽班进京就始于潜山,两大爱情故事:小乔初嫁了和现代作家张恨水,恨水一点不成冰的奇缘情歌,也发源于天柱山下。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等历代文人墨客曾流连于此,并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天柱山,巍峨秀丽,雄奇兼备,是江淮大地上第一名山:它历有潜山、皖山、皖公山、万岁山和天柱山诸名。

  天柱山主峰深踞群山之中,且锋顶是尖形,故称“潜山”,周武王封舒州,为皖国,所以将“潜山”改为“皖山”。山曰皖山,水曰皖水,故安徽简称为“皖”。相传皖国有个称皖伯大夫的执政者,他体察民情,施行德政,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皖山更改为“皖公山”。汉元封五年(公元前一○元年),汉武帝南巡亲临皖山设台祭岳,册封皖山为“南岳”,在祭岳时人们高呼万岁,故皖山又有万岁山之称,而皖山之巅耸拔千仞,如柱倚天,称为天柱峰,因此皖山又改为天柱山,故有“南岳”中天之称,又谓之为“南岳”中天一柱。

  “黄山归来不看山”。说的是黄山道路崎岖,峰岩峭壁,攀登万分艰难:下山比上山要难上数百倍。于是才出现这句享誉中外之名言。

  巍巍天柱,层峦叠嶂,岚蒸云蔚,千岩万壑,蔚为壮观。峰雄、石奇、洞幽、水秀,兼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宜人的地理气候,广茂的森木竹海,密布的山泉瀑布,诱人的鸟语花香,点点滴滴都敢和黄山相互媲美。唐代李白泛舟于长江之上,遥望天柱,忘情地写下了“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 绝称人意的诗句,十分形象地突出此山风景秀丽的特点。

  车子经过峰回路转的攀登,出现一个四十多亩地的淡水湖,真可谓奇山怪石,高山平湖。此湖叫炼丹湖,海拔在1140多米,湖水碧绿,清澈见底,小鱼在慢悠悠地游荡,特别惬意。据传这是三国左池道人采药炼丹的地方。游客喝此水可治百病,并能延年益寿。我们下了锁道,第一眼见到的是一个水流潺潺的大泉池,人们呼为“青龙池”。

  根据导游介绍,当年潜山一带的百姓,对玉皇大帝的政策法令有意见,经常好上访,玉帝恼羞成怒,便惩旱三年,谁知东海小青龙出来闲耍,见百姓旱的可怜,利用该池水,降雨浇田,使百姓旱情解除,年终还是丰衣足食。玉帝得知后怒发冲冠,将小青龙打下凡间,永立于池边,故此池呼之为“青龙池”,旁边一座高高耸立的奇山,呼为“青龙山”。

  攀登天柱山的第一个谷口为“通天谷”,进谷便有一头庞大的天然石象,粗鼻笔直朝天,好象谷之守神。再朝上去便到了神秘谷,此谷既神秘又奇妙,三石通天,峭壁如墙,谷中有悠悠的天乐之声,奇妙无比,千百年来无法揭密。在岩壁的中间,每壁生出一松,根据该松的相貌特征,命名为“囚龙”、“龙爪”、“虬龙”。囚龙松,龙囚峭壁;龙爪松,五爪齐伸;虬龙松,龙角锋利,具有三百五十年历史的龙松三奇。盘扎于岩石峭壁之上,生长于高山云雾之中,矗立于山风烈日之下,挺拔于严寒傲雪之间。三松立峭,好似三潭印月,便有古松苍健,九桠乾生,蜷曲虬状,壁石蟠龙之说。

  过了神秘谷,抬头便见在群峰之中“一石矗天,峰上有石”。这就是天柱山有名的“飞来峰”。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游皖时谓此石并非从天飞来:“飞来”顷刻间地动山摇,飞来石跃跃欲飞;乾隆立即改口道:“飞来必是飞来又飞去,何缘当初又飞来。”

  此峰峰崖矗立,峰巅怪石天成,四面皆峭壁,惟北面悬绳可上。

  当我们往上攀登时,发现远处峭壁之上皆是瀑布,山水顺石而下,近前细观,才发现,岩体在流水作用下,侵蚀出许多凹槽,形成诸多条带状水沟,有水无水都似瀑布下泻。在大自然的雕刻下留下了岁月的印痕。

  最后,千回百转我们来到天柱山主峰,峻峰层出,石崖苍苍;四十二峰尽收眼底,奇峰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构成了绚丽多姿的巨幅画卷。依峰周围有三台峰、飞来峰、街珠峰,形成金鸡唱晚,太白观海,喜鹊登梅的奇观。陡然间云消雾散、雨过天晴,别有一番情趣:脚下涓涓细流,天上风和日丽,耳边松涛阵阵,眼前怪石磷磷,奇山奇景,美不胜收。

  天柱之上,有一棵紫竹扎于顶端,任其风吹雨打,咬盯岩石,泰然自若,真可谓:咬定青山不放松,盘扎天岩仍从容,四季常青照峭壁,岁岁笑立风雨中。这使我想起一副对联“人性直节本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我们头顶蓝天,脚踩白云,好似在游览天界仙宫。远眺;云海茫茫,云蒸霞蔚;近看山峰矗立,怪石天成。使我真正感悟到什么叫云山雾照,什么叫仙山奇景。“南岳中天”,扬名四海,畅游天柱,莫齿难忘。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离开天柱山,使我感慨万千,回味无穷,想起岩壁上的松竹,无比钦佩那坚韧不拔、攻坚克难,不畏风雪严寒,笑迎暴雨酷暑的自立自强、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永远在激励人们发奋图前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