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五年的春天,莺歌燕舞百花争妍。经济复苏了,文艺复苏了,沉寂了十多年的神州大地旧貌换新颜。《诗林》《小说林》林林总总,《山花》《雨花》花花绿绿。复兴了的文学热潮方兴未艾涌波逐浪。各地各类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接踵而起。


  那时,我在黑龙江的延寿一中教高中语文。一浪又一浪的文学热潮激起了中学生的文学激情,他们有的喜欢舒婷喜欢北岛,有的敬慕梁晓声敬慕贾平凹。一个个文学梦在中学生的心中悄然而生。我和苏世政老师一起组建了全县第一个中学生文学社团——蒲公英文学社。出版了全县第一份中学生文学小报——《蒲伞》。我们请延寿籍的著名作家张笑天为小报题写报名。这份小报,从油印到铅印,一直到发行全国十七个省市。学生们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常常挑灯夜战,写诗撰文刻版印刷。一张张飘着墨香的小报“出笼”之后,孩子们那张张被墨汁染成的小花脸绽出了开心的笑容。他们在这里书写理想憧憬希望,得到了快乐得到了成长。不久,又成立了“延寿县中学生文学爱好者联谊会”,中学生的文学梦想弥漫了整个延寿的城乡学校。


  当时,孙德义先生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他瘦削的身材上透着坚毅和刚烈,明亮的双眸中闪着睿智和善良。幽默的话语里充满着哲理和文采。他能诗善文恪于职守。“蒲公英文学社”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他说:那一束束飘向大江南北的蒲伞是延寿文学的希望,是延寿未来的希望。他在百忙之中多次莅临一中,亲自参加文学社的活动,热心指导文学社的工作。每一期《蒲伞》小报,他都悉心阅读,一旦发现新苗子发现好作品,他总是欣喜不已。


  在他的倡导下,一时间,延寿县的文学社团纷纷扬起旗帜。白鹭、郑丹宇领衔的“蚂蜒河诗社”、张殿福、李玉山担纲的“红烛文学社”、孙新丽带头的“雪乡文学社”集合了全县的文学爱好者。一期期油墨飘香的文学社刊在延寿父老中传阅,一次次跋山涉水的采风活动在延寿城乡里开展,一批批满怀憧憬的文学新人在延寿大地成长。


  为了繁荣文学事业,为了培养文学新秀,孙德义先生千方百计克服经费困难,办起来《绿茵》文学报。这是一份八开四版的官方文学报(县委宣传部和县文联联合主办),是自1961年《延寿报》停刊以来,第一份县级文学报。这份报纸倾注了德义先生的大量心血,他亲自撰稿组稿,亲自编辑校对。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呕心沥血挑灯伏案,当一份份图文并茂的《绿茵》搬上案头发给文友的时候,他会心的微笑中浸透着泪滴。艰辛疲劳君可知?莞然一笑看明天!


  有了《绿茵》,延寿文友就有了创作的园地。有了《绿茵》延寿文友就有了展示的平台。如今《绿茵》停刊了,但是,《绿茵》的成就《绿茵》的功劳,永远铭刻在延寿文友的心中。《绿茵》中有飘飘扬扬的束束稚嫩蒲伞,有滔滔滚滚的朵朵蚂蜒浪花,有闪闪烁烁的点点红烛灯火,有苍苍茫茫的片片雪乡腊梅。


  那时期,延寿的文学活动波属云委接二连三,成为了这个小县城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蒲公英的大河篝火,蚂蜒河的石山极顶,红烛的漫漫跋涉,雪乡的剔透坚冰,文友们一路笑语一路诗,满心欢畅满心情。大家携起手来歌唱家乡歌唱未来歌唱希望。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是德义先生精心策划倾心组织的“端午诗会”。端午是诗人的节日,是民族的节日。屈原是伟大的诗人,是伟大的民族爱国者。纪念屈原,就是要继承他的民族精神,学习他的诗情胸怀。


  端午时分,大地回春。沉寂了一冬的大地,泛起了阵阵绿波;沉睡了一季的大河,唱起了曲曲欢歌。


  大清早,人们云集蚂蜒河畔,这一边,高歌时代,那一边,曼舞青春。一幅“延寿县端午诗会”的横幅,在冉冉升起的朝阳下熠熠生辉。人们,采艾蒿,采来的是吉祥;人们抛粽子,抛去的是思念。横幅下,文学爱好者们吟诗作词,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无论是干部还是学生,不分年龄不问身份,大家一样的激情一样的激动,载歌载舞。我们知道,只有太平盛世,才会有这样的歌舞升平。


  多少年,“端午诗会”几乎成了延寿县的一个常设的文学活动。我们清楚,德义先生为这些付出了多少牺牲了多少。


  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都老了。再回老家时,他成了真正的空巢老人。老友相聚,举杯话旧时,我们常常叨念起那些蒲伞飘飘的季节。几十年过去了,一切都成了回忆。但,我们清楚地看到,蒲伞还在飘着,飘向远方;蜒河还在唱着,唱得嘹亮;红烛还在亮着,亮满清澈;雪乡还在美着,美迷四野。


  得知德义先生《飞红万点》大作集成,以诗贺之:


  飞红万点点点红,


  深情千言言言情。


  春去秋来芳华尽,


  眸回眼转涕泪零。


  风雨洗去大共小,


  雪霜堆来辱和荣。


  耄耋百岁不说老,


  枝枯叶瘦有魂灵。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