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县西北郊,有山一座,名塔山,山上有座灵光塔。不知道是不是山因塔得名,但塔比山有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这座山的名字,但许许多多人一提起吉林省的长白县,不管去没去过,都知道那里有座灵光塔。

  一个风雪弥漫的冬日,我慕名去看灵光塔,没想到却与传说中的薛仁贵的足迹不期而遇。

  听当地朋友介绍了诸多灵光塔的灵异与传说之后,朋友似乎是无意地指着塔前一处深深凹陷的巨石说:“那是薛仁贵的点将台,也叫跨马石。你看,那个半圆的凹进去的地方,是不是像个马蹄印?那就是薛仁贵跃马点将时留下的马蹄印。”循着朋友的指点看去,果然那方巨石的凹陷处,很像一个巨大的马蹄印。照着这马蹄印的大小,可以想见这准是一匹典型的高头大马。

  接着朋友还说,这灵光塔,在民间也有人叫薛礼塔。哦,薛礼,字仁贵。看来这里还和薛仁贵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渊源了。不只是当地人,就连史料也无法说清这中间情缘纠葛。据清朝刘建封所撰的《长白山江岗志略》提到这座塔也是语焉不详:“土人云,十数年前,潘姓见塔前有一石碑(该塔为灵光塔)甚小,上勒篆文不能辨,后被韩人毁。查此塔建立已久。或云尉迟敬德所筑,或云薛仁贵所筑,或云刘仁轨所筑,碑记无存,未易考核,惟所称皆系唐人,其为唐塔无疑。”看来,灵光塔被称为薛礼塔,也还是有着一定的依据,尽管是民间传闻。

  经此一说,再看那塔那巨石,似乎感觉薛仁贵的信息穿越时空而来,在风雪的裹挟下,一阵阵冲击着的思绪,让我的思绪一下就飘到了遥远的大唐王朝。而我眼前仿佛呈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匹高大健壮的白马上,一员白袍将军高持方天画戟迎风雪而立,慨然点将誓师,为这悠悠的长白余脉,平添了无穷的英雄大气。也让这个看似温情脉脉的冬日,有了一种铁马冰河的凛然诗意。


  一

  其实,对于薛仁贵并不陌生。很小的时候,就曾在父亲并不标准的京东大鼓的哼唱中,认识了这位“跨海征东”白袍将军;嗣后,在评书或者演义中,更是听闻了许许多多关于这位“白虎煞星”转世的大将军不停地征东、征西,奋勇转战的故事,虽然其中掺杂了不少神话传说的色彩,也不乏许多穿凿附会的理想主义故事,但薛仁贵能征惯战、勇猛无敌的这一形象,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小时候,身处冀东平原的我,也常常想,薛仁贵“跨海征东”中的这个“东”到底是哪里?小小脑袋,不知道海在何处,显然更想象不出比村东更远的“东”来。后来,走出故乡的小村来到白山松水间的这片黑土地,才知道当年薛仁贵征战的地方,就这片苍茫的大地上。每每提起薛仁贵的名字,就总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和每个男孩对英雄无可抑制的崇敬。尽管心中明白,自己的老家在河北,薛仁贵的老家在山西,所谓“他乡遇故知”的无端亲切,纯属于一种心理上的崇敬与亲近罢了。

  薛礼,字仁贵(公元614年—公元683年),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是南北朝时期天下无敌的撼将薛安都的后代,但是到他的一辈家道已经没落。薛仁贵虽然家贫,但自幼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过人。在他的家乡山西河津县修仁村,现在还流传着薛仁贵“汾河湾射燕”的传说,燕子逃不过薛仁贵弓箭,所以不敢偷吃乡亲们田里的麦子。薛仁贵虽然武艺超群,但三十岁之前一直以种地为生,空有一腔壮志,却总是不得伸展。有人告诉他时运不济,主要是因为薛家祖坟风水不佳,薛仁贵就想迁祖坟以改运。

  而他的妻子柳氏十分通达,对薛仁贵规劝道:“你有再大的才能,祖坟的风水再好,但没有好的机遇,没有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也无法改变命运。”

  柳氏的话,就一个意思:奋斗改变命运,时势造英雄。这话不新鲜,可的确有道理。

  奋斗的劲头和决心,薛仁贵是满满的,可是有造就他成为英雄的时势吗?

  虽然,薛仁贵所处的时代是少有的盛世。都说乱世出英雄,但造就英雄的时势还是有的。

  薛仁贵的机遇是随着政治变化而来的。

  此时正是唐贞观后期,正值唐政权日趋稳固、国力也不断上升时期。唐太宗就对边疆一些不太稳定的地区进行安抚或者征服。东北地区的高句丽,自晋以来,实力不断膨胀壮大,其势力范围也不断扩张,逐渐向辽河中下游蚕食,成为一支强大的地方民族割据势力,对中原王朝有时纳贡朝拜,有时反叛,而对中原王朝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中原王朝的实力强弱。因此,多少年来高句丽对于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始终是一个极不安定的因素。为进一步巩固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与控制,于是唐太宗在国力稍强之后,就想亲征高句丽。于是,唐太宗从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

  “你薛仁贵不是总是感觉怀才不遇吗?现在机遇来了——当今皇帝准备御驾亲征讨伐高句丽,如今正在招兵买马。你何不前去应征从军为国出力,等到在征战中建功立业,再回改葬祖坟也不迟啊。”柳氏励志劝夫之语并非无的放矢,是有着极强的针对性的。因此,一下子说到了薛仁贵的心里:“自己梦寐以求的,不就是凭借一身超人武艺驰骋建功立业吗?现在正是国家打仗用兵之际,不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吗?平时总是抱怨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次机遇来,再不抓,怎么改祖坟的风水,也不可能改变命运啊。”于是,薛仁贵就听从了妻子柳氏的话,应朝廷招募毅然从军——到将军张士贵处应募,被收为部属。从此开始了一生的戎马征战生涯,也从此让自己的命运朝着理想的方向成功转弯。

  薛仁贵参军不久的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督率二十万大军亲征高丽,而此时的薛仁贵在这个二十万浩浩荡荡的大军中,只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无名小卒。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从这个意义上说,薛仁贵自然是一等一的好士兵了——他满脑子都是报效国家的将军梦。就在他刚刚随唐朝大军出征不久,薛仁贵就凭借自己的勇猛一战成名了。

  公元645年3月,在辽东安地战场上,唐朝中郎将刘君邛陷入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虽然拼力厮杀,但因敌军太多太猛,一时难以突围。在此危难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腾跃而出,杀入敌阵。只见他奋勇跃马挥舞方天画戟,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不多时便那高句丽将领击杀,并将敌将之头悬挂于马鞍之上。见薛仁贵这样勇猛善战,敌人纷纷溃退,刘君邛被救出重围。

  这一仗,薛仁贵这个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卒一下子成为全军的焦点。试想一下,在唐朝那样一个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一个无名小卒竟然在主将被围困之际跃马冲锋,敢为大将之事,不要说结果如何,但是这份勇气就足以让人竖起大拇指了。更让人称奇的是,薛仁贵的本领更佳,竟然一击成功斩杀敌将。经此一役,薛礼想不出名都难。

  而接下来的战斗,薛仁贵的表现更是让他在短时间内迅速蹿红,并渐次进入唐太宗的视野。

  一个无名小卒,能进入最高统治者的视野,应该说是难得的机遇。但这份机遇并不是从天而降的,不仅是留给有充足准备人的,更是献给表现最佳的人的。

  薛仁贵这两点都具备了。

  安市是高句丽的重要军事据点,城堡建于山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贞观十九年( 645年)六月,唐朝各路大军齐聚安市(今辽宁海城县英城子古城)城南。两军多次交锋,各有胜败,一时僵持不下。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军20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

  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决定诱敌深入,并埋伏重兵以期消灭敌援军。

  薛仁贵深知,机会是自己创造的,要想引起大人物的关注,必须要特立独行引人注目。

  于是,他在准备了满满的信心和建立奇功的强烈愿望之后,还特意穿上异于众人的白盔白甲和白战袍,腰挎两张弓,手持方天戟,身份虽是小士兵,但打扮和心理准备却是一员大将。

  一句话,薛仁贵就是想抓住机遇,展示自己的本领,努力创造沙场建奇功一鸣惊人的效果。

  再说李世民用诱兵之计,让高句丽大将高延寿、高惠真进入了预先设定好的埋伏圈后,立即命唐军遍举旗帜、齐鸣鼓角,一齐杀向敌阵。这时,只见一员白袍小将,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挥舞一支方天画戟,如入无人之境,所到之处无不人仰马翻。犹如一道白色的闪电,将敌军撕开一道不可缝合的裂缝——高句丽军望风披靡一触即溃,唐军随之追杀不止。

  站在高处观战的唐太宗望见这一场景后,立即就问:“这一白袍先锋叫什么名字?”“薛仁贵”有人答道。从此,“薛仁贵”这个名字便深深地印在了唐太宗的脑海中。战斗结束后,唐太宗特意召见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奴仆 10人,并提升他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职守皇宫玄武门(北门)。

  此一战,虽然唐军大获全胜,也迫使高延寿率军投降。但是,这只是一次战斗的胜利,整个征东的战役却依然处于僵局之中,不仅安市依然固若金汤,急切之间一时难以攻克;而且随着天气逐渐变冷,唐军粮草难以,形势对唐军愈发不利。审时度势之后,唐太宗一想此次征东,虽然未克全功,也攻克了十座城池,收复了辽东部分土地,即使高句丽没有彻底臣服,不过也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唐太宗见好就收班师回朝。

  对于这次战果,唐太宗显然不是很满意,但令他欣慰的是,通过这次征东之战,他发现了一员将才,他对薛仁贵说:“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之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也就是告诉薛仁贵说,能征惯战的大将们都老了,现在朝廷的将官培养方面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季节,你薛仁贵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这次征辽东收复一些失地,并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发现了你这样的人才,才是让我最高兴。这种评价之高,确实是十分难得了。当然了,唐太宗也知道口头奖励,只能满足人才的一时虚荣,要想真正留住人才的心,就必须来点实际的。于是,不久之后他加封薛仁贵为右领军郎将。而实际工作呢,还是负责守卫皇宫北门,成为负责唐太宗安全的近卫将军之一。

  从征东的初露头角,到安市的一战成名,薛仁贵短时间内便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基本设计——凭借超人武艺,赢得赫赫威名,并博得了一份不错的职位。

  但从征高丽后到唐高宗时期的十余年中,薛仁贵一直守卫玄武门,没有什么太惊人的建树。不知道,是皇帝爱才心切呢,还是出于对皇宫安全的考虑,这期间唐军的三次征伐高句丽,都没有让薛仁贵参加。

  这十余年中,对于薛仁贵来说,值得一提的,就是他救过一次驾。

  那是永徽五年( 654年),唐高宗李治行幸万年宫(在今陕西麟游县西),第一天夜里就遇山洪暴发,直冲万年宫北门,卫士们见水势凶猛各自散去。而薛仁贵登门向宫内呼叫水至,唐高宗听到喊叫,急忙出宫跑到高处。当唐高宗回头看时,大水已经涌进了他的寝殿。躲过大难,唐高宗感激薛仁贵,特赐薛仁贵御马一匹。

  这次救驾,让皇帝才想起自己身边还有这样一位曾经征东的有名战将。于是,薛仁贵重新进入高层视野。

  正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右屯卫将军苏定方进军西突厥,薛仁贵虽没参加,但献出了最重要的政治决策,为苏定方灭西突厥做出重要贡献。薛仁贵的主意很简单,就是分化敌人的势力,善待一方,使其内部产生内乱。苏定方,乃大唐名将,是李靖的嫡传弟子,也李靖兵法的继承人,比薛仁贵大24岁。这样一位德高望重根红苗正的大将,能接受薛仁贵这一个看门将军的意见,可见薛仁贵的意见很对他的心思。

  重新进入高层视野的薛仁贵,不久就迎来了他重返沙场驰骋纵横的机会。而这一次出征,又让他的人生攀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二

  唐显庆三年( 658年),唐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出征辽东征讨高丽,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丽军,斩首三千余级。第二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此时,薛仁贵已经是四十五岁了,但勇猛依然不减当年,每次战斗,他都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而横山石城之战中,薛仁贵在其原来的勇猛善战之威名外,还以其高超的箭法,威震敌军。当时,高句丽军中,有一名神射手,连续射死了十余名唐军士兵,一下就遏制住了唐军的进攻之势,唐军士气也一落千丈。薛仁贵见状大怒,当即跃马而出,手持弓箭,冲向敌阵。他一边策马飞奔向前,让敌人的神射手无法瞄准他,一边在飞马疾驰之际,快速张弓飞箭,弦响之际便是敌军应声落马之时,几乎是眨眼之时,就射杀十余名敌人。而高句丽军中的那名神射手,见薛仁贵在策马飞驰之际还能发箭如飞且箭不虚发,一时惊呆了,连自己的弓箭也都吓得掉在了地上。还没等缓过神儿来呢,薛仁贵已飞马而至,将其生擒活捉,高句丽大军溃败如潮。

  之后不久,薛仁贵又参加了对契丹的作战,他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生擒契丹王阿卜固及诸首领,押送东都洛阳。薛仁贵因功升任左武卫将军,封为河东县男。

  龙朔元年( 661年)10月,铁勒进犯唐边。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总管。出发前唐高宗宴请将士,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坚甲赏赐薛仁贵。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2月,回纥铁勒九姓突厥(九部落)得知唐军将至,便聚兵10余万人,凭借天山(今蒙古杭爱山)有利地形,阻击唐军。突厥首领铁勒派10余员大将前来挑战。薛仁贵拍马而出,连发三箭,敌人三员将领坠马身亡,敌大军见之,立即混乱,薛仁贵指挥大军趁势掩杀。不多时,敌人13万大军不战而降。薛仁贵随后挥师大举进攻,将铁勒首领叶护3兄弟生擒。三箭射杀三敌将,薛仁贵的勇猛善射之威名,从东北大地又传向西北,成为了军中传奇,当时军中传唱这样一首歌谣称颂薛仁贵的勇猛无敌:“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从此,回纥九姓突厥衰败,不再为边患。

  乾封元年( 666年),高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死,他的三个儿子为了争夺莫离支的位置,掀起内讧。盖苏文长子泉男生继位,但被他的弟弟泉男健、泉男产从平壤驱逐出去,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并遣使者向唐求救。

  这时,唐高宗李治感觉到这是征服高句丽叛乱势力的最佳时机。因此,他决定派契苾何力、庞同善、李勣等率大军出征东北。薛仁贵作为这支大军的后卫,负责对各路人马进行策应。

  征讨大军兵分两路。南路由李勣、契苾何力率领,为唐军主力,负责进击平壤。这一路势如破竹,连下高句丽十六城,长驱直入直抵鸭绿江。

  北路由高侃、庞同善率领,负责与国内城的泉男生军队合会。但北路军的进军不断遭到挫折。行至新城,庞同善为高高句丽军袭击,损兵折将。薛仁贵得知后,率军及时赶到救援。薛仁贵一到战局立刻逆转,薛仁贵率军击斩敌首数百级,解救了庞同善,使唐军反败为胜。

  高侃乘势北上,想拿下金山(今辽宁省昌图县金山寺)。但他迟疑不决,又被高丽军袭击,并被敌军追得狼狈不堪。薛仁贵闻讯后,横向出兵,及时救应,将高句丽军截为两断奋击,斩首5000余级,并乘胜攻占高句丽南苏、木底、苍岩二城,与泉男生相遇,取得了金山大捷。金山大捷的作用十分关键,这一仗成功截断了高句丽军南北防线之间的联系,给予唐军南北二路进军以有力的策应。同时,金山之战也是唐初年的罕见的大规模遭遇战,是灭高句丽四大战役最关键的一次战役,基本消灭了高句丽精锐部队,为彻底胜利奠定基础,此战由薛仁贵亲自指挥,攻不可没.对此,唐高宗特下诏慰勉薛仁贵。

  接着,薛仁贵又率两千军队进攻高句丽重镇扶余城(今吉林省四平市一面城古城)。夫余城是高句丽北部的军事重镇,城池坚固,兵多将广。仅以两千军队就想攻城,无疑痴人说梦。所以,薛仁贵的部将们,都持反对意见,认为唐军兵少势单,且无援军,难以取胜,不应冒险轻进。而薛仁贵力排众议,说用兵之道“在善用,不在众”。 兵贵神速,时逢隆冬时节,东北大地,白雪皑皑,薛仁贵率领的2000玄甲骑兵(唐军精锐之师),全部白衣银甲.直扑夫余城。而此时,夫余城还有10几万敌军,当金山之战失败后,敌人派出这10万人准备快速进攻新城,夺回主动权。

  就这样,在东北大平原上,薛仁贵率领两千白衣银甲的两千唐军与10万高句丽大军遭遇了。薛仁贵当机立断,利用骑兵平原优势,冲杀敌人。于是,在白茫茫的雪域平原上,正在行军的高句丽兵,突然看见一大团白色飞冲而来,没等看明白是什么的时候,薛仁贵的兵将已携杀气而至。薛仁贵依然冲锋在前,勇猛杀敌,这一仗足足打了七个时辰,就是区区的两千唐军,竟然斩杀高句丽军2万余人,剩余7万多高句丽军仓皇逃回扶余城。

  薛仁贵率领2000人继续前进,后续部队也跟到,公元668年2月20日,花了3个月的时间,以薛仁贵为主的部队攻占坚固的扶余城。城堡,取得了夫余攻坚战的胜利。

  仅以区区两千军队,一举攻拔如此坚固的扶余城。薛仁贵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夫余城北至松花江的平原地区)中高句丽的四十余城,纷纷望风请降。高句丽在北部的势力,如沃汤浇雪全线崩溃。

  薛仁贵紧接着挥师沿海东进,与李勣合兵于平壤城,高句丽被降服。

  之后,唐高宗命薛仁贵与刘仁轨率兵二万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第一任安东都护。薛仁贵受命后,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东都护的两年期间,抚爱孤幼,存养老人,惩治盗贼,擢拔贤良,褒扬节义之士,高丽士民安居乐业,因此很受高句丽人民的欢迎。


  三

  然而,幸运之神也不总是照护薛仁贵。接下来的西域平叛之战,由于部将的擅自行动,导致了薛仁贵征战生涯的第一次败绩,也使得薛仁贵的人生跌入最低谷。

  就在薛仁贵任安东都护时,吐蕃渐趋强盛,击灭了羌族建立的吐谷浑,又侵略唐西域地区。为此,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唐高宗调薛仁贵任逻娑(今拉萨)道行军大总管,并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率军十余万人,征讨吐蕃。

  郭待封是名将之后,以前与薛仁贵是平级,这次屈居副将,心里颇有不平之意。唐军到达大非川(今青海切吉平原)后,准备进兵乌海(今青海光海县西南苦海),薛仁贵认为,“乌海地险而瘴,吾入死地,可谓危道”,只能速战速决,迟则生变,大非岭地形宽平,可以布置两道栅栏以保护辎重,留一万军队看守,主力部队则快马加鞭,轻装上阵。于是,薛仁贵率领精锐,奔袭乌海,在河口与吐蕃军队遭遇。薛仁贵率军一阵冲杀,数万吐蕃人死伤籍枕,唐军获得的牛羊数以万计。

  薛仁贵回到乌海城,派人接应郭待封的辎重。不料郭待封违反薛仁贵的安排,擅自带着辎重粮草在后面缓缓前行,被吐蕃二十万军队团团围住,“粮仗尽没”,断绝了唐军的补给和支援。薛仁贵退居大非川,一切都为时已晚——吐蕃四十万军队已经前来迎战,唐军大败,几至全军覆没。但吐蕃主将并不穷逼,以唐军不深入为条件与之议和,薛仁贵不得已应允,然后率败军东归。薛仁贵自带枷锁,回长安向皇帝请罪。依照唐律,以他的丧师重罪,本应处死。但皇帝念及他以往的功劳和忠心,只将他一切职务免去,贬为平民百姓。

  然而,不久之后高句丽地区骤然升起烽烟,给了薛仁贵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

  就在吐蕃动乱的同时,高句丽地区也相继掀起了一系列的叛乱。地方守将拙于应对控制不了越来越乱的局面。

  唐高宗思来想去,反复衡量,感觉只有薛仁贵才是平定高句丽叛乱的最佳人选。于是,他不得不起用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旨在借助薛仁贵的赫赫威名,震慑和安定高句丽各部。上元年间(公元674年—676年),薛仁贵触犯刑律,被贬到象州(今广西象县附近),后来遇赦免才被放回来。

  薛仁贵晚年,也就是六十岁之后,吐蕃势力向北发展,阻断瓜(治今甘肃安西东南)、沙(治今甘肃敦煌),同时突厥也不断侵扰唐北境。这时,唐高宗念及薛仁贵功劳而召见他,之后,任用他为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兼代州都督。薛仁贵奉命率军前往云州(今山西大同市)征剿突厥。突厥闻年近七十的老将薛仁贵率兵来了,都非常害怕,没等正式交锋呢,就闻风而逃。薛仁贵乘势进击,大破突厥,斩首万余级,俘获两万人,及牛马羊三万余头。

  而这是他最后一次战斗,不久之后的永淳二年( 683年)薛仁贵病逝于军中,终年70岁。死后,朝廷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府还特造灵舆,护丧送其还归故里。

  做为唐朝名将,薛仁贵曾在白山松水间留下了铁马冰河的传奇身影,也留下了跨海征东的不尽传说和无数带有神话色彩的趣闻轶事;但他留在史书中的,是勇于力战,长于用兵,深于谋略和凭借一身智勇建立的赫赫战功。可以说,这位曾在关东大地纵马驰骋的白袍将军,不管是平高句丽的百战百胜,还是远征西北“三箭定天山”,亦或是西域征伐,除了守卫皇宫北门的那十几年,薛仁贵始终征战边陲,是名副其实的靖边悍将。应该说,唐前期的强盛进程中,薛仁贵这样的边陲将士作用,是不容也不应忽视的。

  在冬日清冷的阳光中,挥别塔山,挥别那座不管是叫薛礼塔还是灵光塔的塔,每走一步,总感觉都是循着薛仁贵的足迹在走……蓦然回首时,总是依稀看到那个挥戟立马,在苍茫大地驰骋的白袍将军的身影,耳畔是那不尽的鼓角争鸣,心底翻卷上来的,却是一股难以抑制的男儿豪情。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