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欣然——心中的那份沉甸甸法治时代的“中国梦”。普法作为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强力推动着共和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进程。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路口,作为普法人的我正沉淀着对当下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点滴感悟,追忆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更感慨于当代中国法治进程的众多期待。


       回望——我为共和国的法治历程而难忘。

       40年前,正直历史转折的最关键时刻。整个中国即将发生巨变,农村悄然出现了土地“大包干”,打破了禁锢多年的“大帮哄”“大锅饭”。由此,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军号,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各项事业管理迫切需要纳入法治轨道,人民群众同样也渴望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治素养。于此,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应运而生,这是中外法制史上的伟大创举。

      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堪称中外法治建设史上一项伟大创举的普法工程开工兴建。1986年始,争取利用五年时间,在一切有接受能力的公民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普遍进行一次普及法律常识的教育,并且逐步做到制度化、常态化。这在我国某一专项工作中极为少见,足见法制宣传教育之显要。这是党和国家的高远眼界、中国人民的艰难顿悟、中华民族的智慧选择。“一五”普法重视“十法一条例”的法制启蒙教育;到“二五”普法强调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三五”普法重点宣传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并由普法向依法治理延伸拓展,到“四五”普法开创性地提出 “两个提高、两个转变”(“努力实现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到“五五”普法第一次明确提出将农民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创造性地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法律六进”活动;“六五”普法进一步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在确定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为重点对象的同时,特别强调将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作为普法的重中之重。

       连续六个5年的普法实践,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绵绵法雨润神州”精彩而生动的画卷,演绎着普及法律基本常识到推进依法治国的层面发展、纵深发展,凸显出法律的种子只有根植于人民群众这片沃土,才会生长枝繁叶茂的法治大树。全体公民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逐步提高,公职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普遍增强,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的意识明显提升。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勇于开拓的法治“中国梦”的开端,而这些正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奠定着厚重基础。


      欣喜——我为共和国的法治现实而自豪。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我们党的十八大如期召开。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新形势下,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内容,也是当前开展普法和依法治理实践难得的新机遇,更是新时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清点27年普法路程,其功绩有目共睹:法制宣传教育一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而发展;一直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经济发展而发展;一直与人民群众不同阶段的精神生活相适应,随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法律需求而发展;一直与国家民主法治进程相适应,随法治建设发展而发展。积极注重从“重知识”到“知识与意识”并重,从“重义务”到“权利与义务”并重,从“重实体”到“程序与实体”并重,从“重公权”到“私权与公权”并重,从“重他律”到“自律与他律”并重,从“重法律”到“法律与法治”并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已成为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愤图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党的十八大开启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站在这个新起点上,中华民族复兴之梦就在眼前。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中国梦”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促进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凝聚各方力量,比任何时候更需要激发创造热情、焕发社会活力。这为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提供了广阔舞台,更好地实施新一轮全民普法规划,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这,既是全民普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依据,更是法制宣传教育事业继往开来的重大使命。

      法律的权威在于全民恪守,法治的魅力在于上下同行。今春,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散发出浓浓的法治气息,犹如暖暖春风催变了中华大地。“两会好声音”响彻九州,诠释着“中国梦”,更传递了深化改革、富民强国的坚定指向,催人奋进。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强调,“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推进依法治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要求:人大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建设法治政府、提高司法公信力。随即,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开门见山:“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以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俞正声主席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上指出,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鼓励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批评和建议,支持反映人民群众愿望和诉求的呼声。应该说,这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法治生态时代。我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和健全人民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梦”将进一步释放无限的“正能量”。


       祝福——我为共和国的法治明天而祈盼。

      新一届国家领导同志心手相牵高举法律大旗,令国人振奋并充满期盼。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中国法治进程不断行进,领导层越来越认识到立法和法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也是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表现,更为权力自觉接受监督和制约的切实体现。不久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颇受网民和社会各界关注。这实为政治开明之举,是我们走向科学文明、民主法治、坚定自信的时代音符。这个笼子的名字应该叫法治,或起码包含法治。没有法治,就关不住权力这只“老虎”,即便“老虎”被关进了笼子也会坦然跑出,伤人害人、殃及四隅;权力遵纪守法,公众才会心悦诚服,才会坚定跟从。

      现在,由力求温饱度日到建设精神家园,从注重生活品位到讲究生态环保,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空前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学习法律知识,积极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广大公务员学法用法,坚持依法行政;老百姓遇到涉法问题,已渐渐从过去通过闹来“讲公道”,转变到自觉拿起法律武器“讨说法”;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日渐攀升,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明显增强。在一度封建专制统治、法治文化不发达、缺乏法律意识和法治习惯的东方大国,这是何等仪心励志的景象!

      新时代呼唤“敢闯敢干”的改革勇气,更需要40年前“大包干”的实干精神。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为重要。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世人传达着用法治手段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心。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立法治中国做出顶层设计,表定了时间表、路线图,更加重视和践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新起点、新征程必将昭示幸福美好的未来。法治中国任重道远,“我的中国梦”渐行渐近!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