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彰武,地处交通要道、战略要地,素有“全辽管钥”之誉,是我国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文化交流大通道,千百年来,围绕着这条大通道,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东西方文化以此为纽带碰撞、融合、升华,对人类文明的产生,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草原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四条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一,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时游牧文化交流的动脉,由中原地区向北,东起辽东,越过古阴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带的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地区。中原旱作农业地区以农业为主,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这种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关系,是形成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根据发现的考古材料,草原丝绸之路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产生的重要原因与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的生活习俗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争有关。

  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之际,辽宁的草原丝绸之路是沿着长城沿线而伸展的。彰武一带是汉族农耕和匈奴、乌桓、鲜卑等马背民族游牧生活的地区。长城里为汉族,长城外则为马背民族。春秋战国,中国开始向封建社会迈进。处在北部的燕国、秦国和赵国,都各自在自己辖境的北部筑起长城,以防马背民族侵扰。

  阜新地区修筑长城,是从战国时期燕国开始的。燕是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之一。燕国长城约在公元前290年建造,西起河北省围场,东延伸到襄平(辽阳)。秦灭六国后,把原秦和赵、燕三国的长城联贯为一,西起今甘肃省岷县临洮,东至今朝鲜大同江入海口的碣石山止。公元前206年汉灭秦后,西汉和东汉又沿用了秦长城。

  战国时期,阜新地区西部属于燕国辽西郡,东部彰武属燕国辽东郡。经阜新地区的燕、秦、汉长城分内外两线。据长城学者初步考证,外线(北线)长城从内蒙古敖汉、奈曼、库伦旗,进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镇后二十家子,然后向东北方向进入彰武县四堡子、满堂红,向南折向丰田、双庙、五峰、城郊、西六家子、二道河子和东六家子等乡镇,进入法库县叶茂台西北山。彰武县境内燕、秦、汉长城全长为114.36公里。随着燕国势力的衰落和匈奴、东胡的逐渐强盛以及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变化,燕长城不得不南移百余公里,形成一条内线(南线)。内线长城由牤牛河西岸的北票市六和城过河进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化石戈乡胡头沟,向东伸向紫都台、大五家子、红帽子、阜新镇、沙拉、大巴、老河土、泡子等乡镇出境。燕、秦、汉长城的显著特点是:修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有的石砌,有的土筑,有的建在平地,有的建在山坡,也有的建在大山上。

  沿着燕、秦、汉长城外线(北线)遗址,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镇后二十家子到彰武县四堡子镇。燕、秦、汉长城外线在四堡子镇林家窝堡西南林地蜿蜒前进,经过小南洼、王家店、腰吴家、壕外、先锋等村屯,进入满堂红镇姜家店。四堡子镇境内长城全长20.9公里,最大坍高1.6米,坍宽21米。在满堂红镇姜家店附近发现烽燧遗址一处,坍高2米,坍宽(圆形直径)25米,为土筑。

  四堡子镇和满堂红镇均在柳河上游南岸。柳河两岸柳林茂密,河道宽阔,河水混黄,静静地流向雾气迷蒙的远方。在四堡子河段陡峭的河南岸上,树林里有燕、秦、汉长城的遗址,为黄土夯筑。在小南洼屯西南,有一古城遗址,城为土筑,平面长方形,城外为沙丘地带,城内灌木丛生,地表为风沙所覆盖。由于城池紧靠河岸,现在西墙北段和北墙西段已被柳河冲毁不存,西墙南段现存395米,北墙东段现存300米,城址南墙东西长1100米,东墙南北长900米,城墙塌宽10米,存高两米,城址内曾出土大量文物,建筑构件有板瓦、滴水(在阳台、窗台下边缘设置的内凹型构件)、兽面纹瓦当(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人面纹瓦当、陶螭首(螭chī,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九子之一,属于一种没有角的龙,常置于房檐)、铁铸龙首。与此同时还出土了石杵、铁刀、铁车、铜镜、陶罐、酱釉瓮及唐、宋钱币。

  据专家考证,此城为辽头下军州壕(濠)州城遗址。根据辽史记载,这座古城遗址也是汉西安平县治所即县城,是燕、秦、汉长城线上的一个重要城池,是草原丝绸之路一个重要节点。

  西汉和东汉,阜新地区西北部分地区归辽西郡管辖,其余大部分地区为辽东郡辖区。西安平县,就是辽东郡所辖的一个县。《阜新通史》记载,西安平县县城是阜新地区于2000多年前诞生的第一座城镇和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它的管辖区域曾到达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和通辽市西部。以西安平县县城为中心,沿长城一线分布着众多烽火台和城堡,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高林台城址等。西安平县为汉代重要战略地区,城池密集,西汉时戍守和生活在这里的军民主要为汉族,匈奴人并未大批驻牧。东汉时则逐渐成为东汉政府安置乌桓人的地区。

  两晋时期,西晋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年),鲜卑族慕容鹿统一辽东,彰武纳入鲜卑慕容部。

  隋代彰武地属辽西郡。唐代为营州(朝阳)都督府的营州东北境。

  辽、金、元时期,从契丹族建国起,至明王朝建立止(916—1368年),共计452年间,辽宁和东北其他地区经历了契丹、女真、蒙古三个少数民族的统治,这是民族大融合和开拓祖国边疆的重要历史时期。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生产较之隋唐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道路交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从辽宁通往中原和边疆的道路都有所改善。

  彰武地区在辽代隶属于懿州,非常繁盛。当时不仅有国家行政州县,同时还有公主、外戚、大臣等建立起来的头下军州。

  古代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叫西拉木伦河,意思是“黄水”。人们把它看作是黄河在远方的女儿,所以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两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有一天,一位驾着青牛车从潢河而来的仙女,与一位从土河骑着白马来的仙人,在两河的交汇处相遇,两人相恋,并结为夫妻,他们便是契丹族的始祖,一共生了八个儿子。实际上,仙女和仙人所代表的分别是居住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两个原始氏族,一个以“白马”为图腾,一个以“青牛”为图腾。后来这两个氏族都迁徙到两河汇聚处的木叶山(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海金山),他们联姻繁衍,子子孙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契丹,原意为“镔铁”, 契丹人以此为民族名称,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末年,一个叫耶律阿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并于公元916年在龙化州(位于今奈曼旗八仙筒)建立契丹国,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与北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辽国强盛,疆域是北宋的两倍,为当时中国北部的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小说和戏曲里的“萧太后”,是辽国杰出的女政治家,名萧绰,小名燕燕,是辽国第五任皇帝景宗的皇后。景宗体弱多病,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协助处理。乾亨四年(982年)九月,35岁的景宗驾崩,由他和萧绰的12岁的长子耶律隆绪接班。辽圣宗耶律隆绪亲政后,基本上延续萧太后的政策,使辽朝进入鼎盛时期。萧太后、耶律隆绪还和宋真宗赵恒签订“澶渊之盟”( 澶渊,河南濮阳),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为两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百余年的和平。

  辽国实行“一国两制”。契丹奴隶主贵族为了统治属於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类型的各族人民,逐步建立了一套双轨制的或二元化的统治机构,即所谓北面官和南面官。所以叫做北、南面官,是因为他们的办公机关分别设在皇帝帐殿的北面和南面。北面官主要是管理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事务,南面官主要是管理汉人、渤海人的事务。


                                                      (中)

  辽太平十一年(1031年),圣宗耶律隆绪去世,由他的长子,生于绕阳河畔的15岁的耶律宗真继位,就是辽兴宗。兴宗继位后,其生母顺圣元妃萧耨斤(死后谥号钦哀皇后)发动政变,自立为法天皇太后摄政。耶律隆绪和萧耨斤生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岩母堇,一个叫槊古,在耶律隆绪14个女儿排行中分别是二公主和三公主。二公主岩母堇与驸马都尉萧绍业结为夫妻。三公主槊古下嫁给她亲舅舅、北院枢密使(辽国最高职官,管理全国军务,参与政务)萧孝惠。作为陪嫁,耶律隆绪赐给岩母堇一座头下军州,槊古一座头下军州。岩母堇公主的头下军州起初叫睦州,后来因为驸马反对萧耨斤发动政变被迫离婚当了和尚,改为成州,就坐落在今阜蒙县红帽子镇。槊古公主的头下军州名为懿州,在今阜蒙县塔营子镇,是太平三年(1023年),圣宗耶律隆绪以4000户陪嫁的奴隶,连同土地一同赐之而成的。懿州防务归“ 广顺军”。军,是辽代的地方武装机构,大的类似军分区,小的类似武装部。军的长官叫节度使,广顺军有8000名兵丁,属于地方武装。

  什么是头下军州呢?

  头下军州,就是贵族的私城。“头下”,是契丹语的音译,意思是“首领”。唐朝末年,日益强大起来的契丹族屡屡南下侵扰汉族地区,并以俘掠的汉人建置城寨,这些早期的城寨大都隶属于贵族私人,这就是“头下城”,也就是“首领之城”。契丹建国后,宗室贵族、外戚大臣所拥有的头下城,凡由朝廷赐给州、军名义称号的,便成为“头下军州”。 大的头下军州都修建城墙。头下军州的奴隶叫头下户,主要是汉人和渤海人。渤海国,是由粟末靺鞨(熟女真,即比较开化的女真)於唐代在我国东北建立的地方政权,后为辽灭掉。粟末靺鞨大部汉化。汉人和渤海人大部分被安置在适宜于农耕的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有技艺的则令其从事手工业。这些从事农耕的人,一方面要向头下军州的领主交纳实物地租,另外还须向辽国政府交纳课税。城市里的税收,除酒税交给政府外,其他均归头下军州的领主所有。

  懿州的领主槊古公主的女儿叫萧观音, 14岁就被皇太子耶律弘基纳为妃子,耶律弘基当上皇帝后立为皇后。萧孝惠和槊古公主去世后,公主的亲子萧志智是和尚,不能继承头下军州,萧观音就将母亲的懿州私城进献给朝廷,变成了国家的行政州,也叫懿州,由原来隶属于上京改为隶属于东京(辽阳),下辖宁昌、顺安两县。懿州城既是顺安县城,也是州城。宁昌县城在今天阜蒙县平安地镇古城。彰武分属于宁昌县、顺安县。成州这座头下军州也因为没有继承人而被朝廷收回,改为国家行政州,下辖同昌县。州城、县城同在一地,即今红帽子镇古城。

  辽代准许建筑城墙的头下军州共有16座,而在阜新地区就有11座。其中彰武6座。

  壕州,位于四堡子镇小南洼。《辽史?地理志》载:“壕州,国舅宰相南征,俘虏汉民,居辽东西安平县故地,在显州东北二百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二十里,户六千”。国舅,指萧阿古只,曾任辽国北府宰相;显州,今北镇;辽上京,即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该城是国舅肖阿古只南征时,俘虏后唐涿州副使陈万连同州民迁徙至此所建,有头下户6000户。豪州建于辽太祖神册二年(917年),城为土筑,平面呈长方形,陈万任豪州刺史。这是阜新地区辽代建立最早的头下军州。陈万曾随同辽国皇帝多次征战渤海国,战功卓著。

  渭州,位于四堡子镇韩家杖子村。约建于辽圣宗时期,城为土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200米,东西300米。采集标本有白釉、酱釉瓷器残片、布纹瓦当、沟纹砖等。据《辽史?地理志》记载:“渭州,高阳军,节度。驸马都尉萧昌裔(萧匹敌)所建。尚秦国王隆庆女韩国长公主,以所赐媵臣所建州城。显州东北二百五十里。户一千。”可见,渭州又是一座头下军州。渭州高阳军有兵士2000。

  萧昌裔,其父萧恒德为辽朝猛将,尚景宗与萧绰之第三女耶律延寿公主,先后任东京(辽阳)留守、行军都部署等职。萧昌裔从小父母双亡,被承天太后萧绰接到宫里养育,圣宗耶律隆绪比之皇子。成年后尚辽圣宗之弟秦晋王耶律隆庆之女,拜驸马都尉,历任殿前副点检使、国舅详稳、以功封兰陵郡王,后因反对法天皇太后萧耨斤发动政变被诬陷谋逆,被萧耨斤所杀。《辽史》记载:钦哀皇太后萧耨斤“以匹敌(萧昌裔)当为后(仁德皇后)所爱,忌之。”诬其谋逆,韩国公主得知消息后,劝丈夫萧昌裔投奔女真国以保全性命,萧昌裔说:“朝廷讵肯以飞语害忠良,宁死弗适他国。”萧昌裔死后,渭州变成驻军屯粮的行政州。

  遂州 , 建于辽太宗初年,位于现四合城镇大伙房村。城为土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残长420米,东西残宽210米。采集的遗物有瓦当、螭吻(螭吻,读音: chī wěn 是龙生九子中的儿子之一)、铁刀、马蹬等等。按《辽史?地理志》载:遂州“在檀州西二百里,西北至上京一千里,户五百”。遂州为掠汉民所建,刘日冰为遂州首任刺史,是当时阜新地区较大的州城之一。

  横州, 约建于辽圣宗时期,位于苇子沟镇土城子村。城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350米,东西320米,城为土筑,城墙残存高度2—3米。城址四角各置一角台,西北角台保存尚好,存高7米,马面、城门、瓮城保存基本完整。城内遗物十分丰富,地表散布大量的陶、瓷、瓦当,并在城内出土一完整的黑釉瓷坛、瓮,还于北城墙脚下发现过金代货币窖藏。

  福州,国舅萧宁南征俘掠汉民所建,户300,地址在大冷镇程沟。

  原州,国舅萧恒德掠汉民所建,户500,位于满堂红镇陈家。

  辽代,彰武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由于头下军州的建立和大批汉族移民的开发,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包括彰武的阜新地区成为辽国的腹地,即后方基地。

  辽道宗皇后萧观音由于劝谏辽道宗不要沉湎渔猎而被疏远,遭到打压太子党的权臣党头目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诬陷与宫廷乐手通奸,而被辽道宗勒死,时年36岁。20岁的太子也被耶律乙辛害死。26年后,辽道宗病死,萧观音的孙子耶律延禧继位当了皇帝,就是天祚帝。但天祚帝也沉湎于渔猎,为此“捕海东青(猎鹰)于女真之域,取细犬于萌骨子(蒙古)之疆。”派使臣佩戴银牌,称银牌天使,到女真部强索海东青。这些髠着头发留着短胡须的“天使”络绎不绝,每到女真驻地,还要女真献美女伴宿,美其名曰“荐枕”。为了保证鹰路的畅通,天祚帝还经常使用武力,激起女真人的无比忿恨和强烈反抗。

  天祚帝天庆三年(1113年),女真人完颜部的年青酋长阿骨打继任联盟长,他统一内部,积蓄力量,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招集各部精兵2500人,于天庆四年(1114年)誓师反辽。第二年正月,阿骨打正式称帝,定都会宁(黑龙江阿城),国号大金。金军兵发辽西,辽西各州县纷纷降金。辽国懿州宁昌军节度使刘宏于金天辅元年(1117年)十二月带领懿州城的3000户百姓投降金军,被安置于开原。金国保留了懿州建制,先隶属于咸平(开原)府,后改隶北京(赤峰宁城)路。当时懿州管辖顺安县(宁昌县并入顺安县)、灵山县。彰武分别归灵山县(县城在苇子沟土城子)和东京路的沈州(沈阳)辽滨县管辖。辽代阜新地区其它头下军州均废为村寨,并入邻近的州县。

  为了发展经济,金国一是解放奴隶。用自赎、亲属赎或官府为之赎等办法,赎奴为良。辽时的寺庙有大批庙户,是附属于寺庙的农奴。这一举措使得大批为僧为道的贫民和农奴得以解放。金国还鼓励生育,提倡大家庭,甚至有“一家百口”之户。辽国末年,因战乱导致懿州人口流失。到了金中期,民户和人口迅猛增长。这一时期懿州地区已有40927户,人口增至近辽国中期时的30万。二是实行土改。辽时懿州地区是皇族和后族的分地,所有的土地均为契丹贵族占有,俘掠来的汉人在这里以农奴的身份为头下主耕作。金按每户人口数量重新分配土地,使懿州地区辽时的头下户有了自己的土地。

  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户的劳动热情,使得包括彰武在内的懿州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东北的繁盛地区。一位金国官员曾三次到懿州视察并留诗,记载了金代懿州的变化。


                                                      (下)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清明节后的一天,彰武地区的羊肠河(今柳河)一带,从早到晚风沙弥漫,刮的天昏地暗。驿站的官吏迷了路,领着他护送的一位官员来到东北山下,只见羊肠河浊流汹涌,深不可测,于是就向河畔顶着大风耕作的一位老农问路。老农只顾低头耕作。老农对官员说:“我若不辛苦耕田就没法生活,官府人一到,我们老百姓就不得安闲!”说完摇摇头,苦笑而去。老农的话对这位官员触动很大,于是作诗以自责。诗云:

  逆风吹面朝连暮,蓬勃飞尘涨烟雾。前驺(驾车的驿吏)杳不辩西东,驻马临流不能渡。却寻山崦(崦,泛指山)问津焉(问路在哪),山下野老力耕田。举鞭绝叫呼不得,俯首佝偻驱乌犍(黑犍牛)。可怜野老头如葆(葆,蓬草),龟手扶犁赤双脚。为言生理固须勤(固须勤,固然须要勤奋),盍避(何不躲避。盍,“何不”的合音)今朝风色恶。已而野老笑回头,我自家贫仰有秋(仰有秋,全靠这收成)。官人富贵年如此,胡不收身覓少休(为何不隐退找点清闲)?我初无意聊自虐,不意此翁反看诮(诮,嘲讽)。莫嗔泷吏笑吾侬(莫怪河边的老农笑话我们。泷吏,长驻急流边以保行舟安全的小吏,此指老农),自揣吾侬也堪笑(自己思量我们也实在可笑)。

  这位写诗的官员叫王寂。王寂,字元老,蓟州玉田人,天德二年(1150年)进士。王寂是金代的著名诗人和历史地理学者。他每到一地必考察其风物,并以诗文记之。王寂在视察辽东时曾三次到过懿州。

  大定十四年(1174年)四月二十二日,王寂第一次到懿州,宿于宝严寺。

  大定十七年(1177年),王寂奉命第二次到懿州视察,又寓于宝严寺。

  柳河迷路是王寂第三次到懿州视察,此时他已63岁,时任辽阳路提点刑狱(主管辽阳路所辖州府案件审核与官员监察),于二月二十五日又宿宝严寺。他自第一次到此已经17年。宝严寺是辽槊古公主舍宅为寺,到了金代人们仍尊称她为药师公主,称寺为药师院。这次,王寂是从宜民县(北票)来,在懿州活动了7天。三月四日去灵山县(彰武,县城在今苇子沟镇土城子),为了赶路,清晨就离开懿州城,在柳河遇上沙尘暴。

  王寂在中都路转运使(北京地区主管经济工作的长官)岗位上退休,明昌七年(1196年)代理礼部尚书(朝廷主管礼仪、教育和外交工作的大臣)一职时逝世。他的懿州留诗成为阜新地区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

  金朝统治的领域,东到混同江下游,直抵海滨,北到外兴安岭,西出天山与西夏毗邻,南部与南宋以淮河为界。金在其国内设五京、十九路,路下设府、州、县。五京为: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今辽阳市)、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至中都兴中府(今北京市)。今辽宁地区大部分属东京路、咸平路,还有部分地区属北京路。

  在立国初期,金统治者将从辽和宋地掠夺来的人口和财富大量送到“内地”(上京会宁府),待海陵王迁都中都后,大批的女真贵族及其奴隶又纷纷迁至中原,因此使上京会宁府至中原的道路得到了不断的改善。

  金人王寂《辽东行部志》和宋人曾公亮《武经总要》等记载,由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经兴中府(朝阳)至上京会宁府(阿城),除徽、钦二帝被虏北行所经广宁(北镇)路线外,在辽宁地区还有一条路,即从兴中府往北经辽之川州(今北票黑城子)而达懿州(今阜新东北塔营子),由懿州继续东行,经彰武县东北,然后再经辽之庆云县(今康平东南35里)而达韩州(吉林梨树县),在韩州与辽代通北疆的故道汇合,再经黄龙府(吉林省农安县)而达上京。这条道是上京会宁府经中京至中都燕京的一条捷径,但因为人烟稀少,风沙大,又需跨越辽河、柳河、绕阳河,行旅艰难,所以交通往来较少。

  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蒙古高原的孛儿只斤氏铁木真在经过多年征讨之后,终于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起蒙古帝国,尊号成吉思汗。元太祖九年(1214年)十月,成吉思汗令木华黎统率大军征讨辽西,蒙古将领孛秃攻克辽西。金懿州节度使高闾山战死。随后,成吉思汗将懿州封为孛秃的领地。

  成吉思汗帐下有员将领,作战英勇,却不富裕,只有30匹马的家当,派人拿15匹马作为聘礼迎娶成吉思汗的妹妹贴木伦。成吉思汗很生气,对来人说:“婚姻论财富,好像商人!我正要夺取天下,只要他忠实于我就可以了,何必用财富呢?”贴木伦死后,成吉思汗又把女儿火臣别吉嫁给他。这位将领就是分封在懿州(辽宁阜新,包括彰武)地区和辽河上游一带的孛秃。孛秃是蒙古亦乞列思部首领,他是成吉思汗的妹夫,又是成吉思汗的驸马。孛秃对成吉思汗感激涕零,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死后追封昌王。昌王孛秃家族世代承袭在懿州的分地和食邑(靠租税生活的城镇或地区),男为驸马,女为皇后,始终与皇室保持着婚姻关系,先后有17位公主下嫁到这一家族,有4女为皇后,是元代最显赫的家族之一。既有显赫的皇亲国戚,更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上辽金两朝的开发建设,元朝又在懿州地区驻军屯田,到元至顺年间(1330-1332年),懿州地区已有屯田军户5180户。富庶的懿州再次成为东北重镇,成为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元朝在东北设辽阳行省,辖七路一府,懿州两次升为路,管辖东至康平、法库,西到朝阳。彰武所在的灵山县并入顺安县,归懿州路。

  蒙元时期是草原丝绸之路最为鼎盛的阶段。当时,阿拉伯、波斯、中亚的商人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往来中国,商队络绎不绝。站赤,是驿站的蒙古语音译。元代的站赤,既是驿站又是兵站。东北地区有站赤120处。东北地区驿道枢纽设于懿州城西北侧的驿安,站址在今阜蒙县红帽子镇。这是忽必烈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下诏设立的七驿之一。

  大都(北京)通往蒙古本部和黑龙江入口处的驿道,到北京(今赤峰宁城县)后分两路,一路正北至阿木哥大王府(呼伦贝尔阿穆古朗);一路正东到驿安。从北京(宁城)东行到驿安的站赤是:从大宁府(宁城)东行进入今敖汉旗四家子乡,沿努鲁儿虎山北麓的河谷地带,经游牧在这一带的几大蒙古部落营地,入今阜蒙县抵达驿安。全程约250公里,全为草原地带。至此分二路:一路东北行至西祥州(吉林省农安);一路东南行至沈州(沈阳)。

  东北行的路线是:在懿州北侧过羊肠河(柳河),东行125里是宁昌站,位于今彰武县四合城镇土城子。从这里再往东行120里到今康平县小塔村,即元代庆云站。然后转向东南到咸平府(开原)大安站,由这里往北经贾道铺(昌图)、韩州、信州(怀德县)、大水(波罗泡子)、十八里和胡里出两站,最后到西祥州,再往北直到奴儿干城(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特林地区)。

  另一条路线是通往沈阳和高丽。懿州熊山(大巴镇关山),是周围地区最高的山,为驿道上的重要标示山,在其东侧设熊山站。从熊山经今老河土,过新立屯到达今黑山和辽中一带的彰义,东达沈阳,南通高丽。

  元代懿州,作为东北重镇、三次成为辽阳行省的临时省会,通过驿道与遥远的黑龙江地区及高丽国保持联系。因此,对驿道的建设和管理十分重视。各路站赤均备有一定数量的交通工具,如马、驴、狗(拉爬犁)等。负责传递公文的站赤兵士称作铺兵,遇有任务,各站赤迅速行动起来。铺兵一昼夜驰骋四百里,都腰系皮带,悬铃,持枪,夜里则手持火把,狭道车马听到铃声立避路旁。驿路还设置巡马及马步弓手,其职责类似今天在高速公路上巡逻的交警。元代把猎鹰“海东青”作为站赤的图腾标志,各站赤都挂着海东青标牌,用海东青形象比拟站赤“通达边情,布宣号令”的凌厉和神速。

  元代辽阳行省驿站的设置,加强了元王朝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及对边疆的管辖,也使东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官商和私商常通过上述的交通路线和驿站,来往于东北各民族之间。许多驿站成为当地居民的交换市场,有的地方还逐渐发展为城镇,这对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彰武当时设有驿站。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为此做出了贡献。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