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树叶落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这是我刚上小学时,《语文》书中的一篇课文,也是故乡留在我记忆里一幅美丽的图画。

             黑龙江省延寿县有一个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河水甘甜、适合人居的小屯子,这就是我的故乡六团屯。当年屯子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成立人民公社时,公社政府设在这里。后来,公社改成了乡,再后来,乡又改成了镇。屯子也逐渐兴旺起来了,房子多了,人也多了……现在是延寿县六团镇政府所在地。我1951年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这里有我童年的伙伴,有我熟悉的父老乡亲。我留恋这里的风土人情,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

             六团屯南边有一条河,叫玛延河。屯子北边有一条河,叫太平川河。因为玛延河水面宽、流程长,屯里人就叫它“南大河”。太平川河水面窄、流程短,屯里人们就叫它“北小河”。我们屯就在大、小河交汇的三角地带,附近还有许多小泡子,诸如莲花泡、王八渟、牛眼珠泡等。这两条河里及周边的泡子里有很多鱼。到了旱季,小河断了流,大河及泡子里的水也变得很浅。我和小伙伴们常去河里、泡子里抓鱼,且每每都有丰厚的收获。那时候鱼很多,夏天出去洗澡,有时也能抓几条鱼回来。把活鱼放在大盆里,全家人围在大盆旁,看着鱼儿在水里忘情地游动,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

             我1958年上小学时,屯里的房屋全是泥草房,没有一处砖房。校舍地处屯子中心,被屯里人称作“十字街”(全屯最宽最长的两条路交汇处)西南角一处多间连脊的民用草房,每间房里一个班。各教室基本一样:靠南窗台是一铺土炕,炕下是10多平米的屋地。上课时,炕上、炕下全是学生。炕上,只有桌子,没有凳子。桌子的“面”是一块木板,“腿”是几块土坯。学生们只好席“炕”而坐。炕下好一点,既有桌子,又有凳子。桌子的“面”虽然也是一块木板,但有四个“腿”。凳子“面”是直径10多厘米宽、刨平了的圆木,有两个木桩的“腿”。为了稳固,“腿”被钉进地下一尺多深的土里。学校的院子不足100平米,上体育课时,没有活动场所,老师就告诉学生们“随便玩儿”。我们一年级有20来名学生,班主任是一位年龄不到20岁、姓“谢”的女老师。这一年,学校开始推广新式汉语拼音和简体字。我们最先学的汉字是“大、小、多、少,上、下、来、去”。偶尔听到二年级学生读“小小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船里坐,看见了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时,感到很好奇:人怎么会坐到月亮船里呢?

            两年以后,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学校在屯子西边空地盖了茅草房的新校舍。从此,我们有了新教室、长条桌、长板凳,还有了较大的操场。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在操场上玩“打跑球”、“丢手绢”的游戏。操场南端紧挨着农田,地势较低,一遇大雨天,就成了一个“水泡子”。我们几个淘气的男孩子找一块木板当“船”,找一根木棍当“船杆”,在水上“支船”玩……那时候,男孩、女孩大都光着脚(多数家庭买不起鞋,几乎看不到哪个孩子穿靴子)。生活条件艰苦,学习条件简陋。但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可以安心地学习,自由地玩耍。每天都唱着“社会主义好”,快乐地成长着。

             故乡当年的自然环境,真是美不胜收:大河波涛滚滚,小河流水潺潺,为人和动物、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大地回春,河套地带绿草如茵,绿树成林。家花、野花竞相开放,万里飘香。老蕨菜、婆婆丁等山野菜遍地都是,屯里人可尽情享用。野鸡、野鸭在天空结伴飞翔,野兔、狍子在树林中肆意乱窜,黄鼠狼是屯里的常住“居民”,野狼也偶尔进屯里偷吃家禽、家畜……

             夏天,人们捡到野鸭蛋、鸟蛋是常有的事。偶尔还有人在大河滩上的沙子里,拣到王八(屯里人习惯把乌龟称作“王八”)蛋……在蔚蓝的天空中,雪白的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一群接一群,春天从南方飞来,秋天又飞往南方。一连10多天,从不间断。老鹞鹰不时在天空中盘旋,吓得小鸡崽直往老母鸡身下钻。小鸡的主人拿着柳条子大声哄赶:“鹞鹰叼小鸡啦,嗷嘶,嗷嘶……”直到鹞鹰飞远了,主人才能松口气。    

            到了收获季节,农田里,水稻、谷子金浪滚滚,玉米、大豆丰满诱人眼球,白菜、豆角等蔬菜物美价廉;树林里,蘑菇、木耳等菌类食品弯腰可采,山丁子、山里红、臭李子等野生果子伸手可摘。

            冬雪一落,屯里爱好打猎的人就忙乎起来了。他们抓野兔、打野鸡、套狍子……人们赤手空拳抓住野生动物的事屡见不鲜。屯中有个姓朱的农民,是抓兔子的能手。每年冬天,他都去屯子边不到二里地的玛延河河套(树林)里抓野兔。由于林中雪深又松软,兔子陷下去,很难蹦起来,常常被人活捉。每逢冬天,他能抓十几只兔子呢。有一年冬天,我家邻居家两个10多岁的小学生,在大河南岸拣烧柴时,居然在河边的塔头甸子里活捉了一对野生的貉子。

            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人们盲目地砍伐林木,开荒种地,仅过去10多年的时间,果树没了,杨树、柳树等树木也少了。荒地、湿地都变成了农田,大河里的水少了,小河干涸了,树林也渐渐小了,鱼儿少了,野生动物无法藏身。天空中已看不到成群结队的大雁,树林里常见的野兔、野狼、狍子也陆续绝迹了,就连成群的野鸡、野鸭也难得一见。人们破坏了环境,环境也惩罚了人们。现在,家乡的人们很难采到野菜、野果。也许这是人类的悲哀吧!令人高兴的是,改革开放后,故乡的政府和父老乡亲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已经注重了环境保护,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发展生态农业,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局面。我们盼望着:找回当年与动物和谐共存的欢乐,故乡昔日的美景重现在人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