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渭河岸,行者飞驰离秦川,

      陇东山上春色晚,正是槐花爽口甜。

      5月3日,晴。杨柳披翠,山野清新,空气中有阵阵的槐香扑面,沁人心脾。每隔大约101541586512802499.jpg公里左右,路边就会看到很多蜂箱,成群的蜜蜂忙碌着,在路边的槐树丛和蜂箱之间飞来飞去,养蜂人头戴着防蜂纱帽,在忙着收割蜂蜜。

       虽然光线不好,还是想拍一下养蜂人的劳作情景。停下车,取出相机,猫着腰慢慢的靠近,没拍两张就被蜂群给围住了。倒是有骑行的头盔眼睛脖圈手套保护着,不担心被蜂蜇,不过手背还是感觉到了一阵针刺的痛。我的装束引起了这些组织严密的小生灵的警惕,并把我作为入侵者发起了攻击,我也只好收兵赶路去了!

       310国道的路随着山势左右盘旋,两辆山地自行车随着路上下起伏。我们一会儿使劲儿的蹬坡,一会儿很爽快的俯冲,一会儿撸几把槐花解渴,一会儿拍几张照片赏景。这就是自由骑行的状态,没有硬性的任务要求,也没有时间上的紧迫感,虽然每人车载的负荷很重,但我们的骑行很是轻松惬意。

       在一座连着隧道的铁路桥下,我们停下来休息,顺便取出相机拍拍风光。一抬头便看到了隧道右上方的几个大字——“甘肃欢迎您”!骑行啊骑行,是不是也太简单了!原来不知不觉的就要进入甘肃了,哈哈!

1541586676121896.jpg      进入甘肃境内以后,植被越来越少,远近都是光秃秃的山,路上一点儿凉荫都没有了,真真的一派黄土高原的典型特征。我们俩人在正午的骄阳下骑行爬山,到处都能感觉到路面上升腾的热浪,如同在桑拿房里热蒸的那种滋味很不好受。恰恰前面又是一个两公里只多不少的大长坡,我们相互鼓励着蹬着车,心里在说:“说嘴打嘴,现世现报。”这句俗话怎么就这么灵验呢!

       山半腰有几棵小槐树,树下都是些碎石和乱草。我俩并没有商量,连个招呼都没有打,可几乎是同时下的车,支好车子,急忙的跳过去到小槐树下去蔽日。说来不怕您见笑,因为不想到太阳地再晒一下,连只要跨一步过去路沟去拿车上的水杯都不想了。在小树下稍凉快了一会儿,才站起来顺手撸些槐花放在嘴里解渴。

       这时,又有三个穿着紧身服带着头盔的骑行者赶了上来。前两个由坡下蹬上来的吃力样子,回放着我们刚才的狼狈相。后边那一位更惨,刚骑上坡没多久就下来了,推着车子一拐一拐的走着上来。我们赶紧让出有荫凉的地方,招呼他们过来休息一下。

       彼此聊了一阵儿,相互了解了个大概。他们是天水市清水县的骑行爱好者,想解决健康上的问题,利用五一假期出来骑行锻炼,经天水骑到宝鸡再原路返回清水。看到我们的装备那么重,又骑了那么远,还要骑到西藏,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敬佩不已!

       知道了他们有高血压糖尿病和神经衰弱等,虎成肯定又是出手帮他们解决一下。那位腿不好1541586779550032.jpg的是这次骑行爬山时膝盖受了伤,一遇到大的坡路就骑不成了。我们就把自己在骑行中摸索出来的一些经验告诉他们,怎样的顺着劲儿蹬车,怎样保护自己的关节。休息过后,一前一后的蹬车出发。

       虽然都是向着天水骑,但他们三人都是空车速度快,尽管我们先出发,很快就被超越了过去。说实在话,从服装装备和车辆上看,他们都比我们专业,不但速度快,动作也很酷,应该是经常出长途的很有经验的骑行者。再看看我们俩,除了车子和头盔以为,浑身上下整个俩土豹子,看上去给人的感觉就象是卖大米的小贩儿。

       只一会儿的功夫,就看不见他们的身影了,留下我俩在那烤人的太阳底下的山路上。没办法,我们的行装太重了。到了傍晚时赶不到预想的地方,只好下路拐进一个叫元龙的小镇歇息。

       第二天一大早,看到昨天的骑友发来的微信,问我们昨天住到哪里了。得知我们住到元龙镇时,说他们也在元龙镇,一个骑友的膝盖疼的厉害骑不了车了,想请高先生给医治一下。恰巧去吃早饭又碰在了一起,清水骑友非要帮我们买单,搞得我们不好意思吃饱,我们俩都是大饭量。

       饭后一起到我们的住处,虎成取出银针给骑友扎上,配上一些手法。今天是他们假期的最后一天,

骑友担心无法骑回家去。虎成很有把握的说:“今天的90公里保证没问题!你以后骑车时注意一下用力方式。”半个小时后,虎成给骑友起了针,让他在屋里活动一下。骑友感觉好了很多,留下一屋子的感谢话,我们分头出发上路。

       这位清水骑友在随后的很长时间,一直保持着联系,关注着我们的行程。让人感动的是,他很真诚的几次征求我们的意见,要向单位写申请休年假,加入我们的行列一起骑行西藏。因为我们骑得慢,车载负重大,遇到有需求的病人随时就会停下来义诊。行程的随机性太大,没有规律,而且时间上没有保障。所以我们以婉言相劝,并由衷的感谢清水骑友对我们的信任和鼓励!1541586882787094.jpg       元龙镇出来没多远,紧挨着路的左边,有一不大的寺庙叫兴国寺,我们把车停在外边走了进去。里面有几位老人在干活儿,其中一位做着木工,一个身穿僧人衣服的和尚开着一辆奔马车拉东西,看样子寺庙是在搞修缮伙计。寺庙对面路右边的空地上,有一约四米多长的大石头,上面阴刻着涂有红漆的三个大字,告诉我们这里是“井儿村”。

       310国道随着渭河的流向,在这片开阔的平地画出了两个很大的驼峰状的弯,缓缓的向远处的高山延伸而去。兴国寺和井儿村都在两个驼峰的底部,背靠着山,应该是块儿旱涝保收的肥沃之地。

       离开兴国寺就又开始上山。真应了那句“人是铁饭是钢”的话,早上太顾及脸面了,没有吃饱,蹬车蹬到10点多肚子就饿了,饿的的心直发慌。于是赶忙在一个山村小店买了两桶方便面,要人家半暖瓶开水泡着。也顾不得来往车辆扬起的尘土,就站在路边连汤带面的吃下肚,又休息了好一阵儿,那种有点儿两腿发软的劲儿才算过去。还好,蹬上去这座山以后,一直到天水都是慢下坡。

1541587029105453.jpg       天水,我不是很陌生。1976年12月底,我当新兵坐着闷罐车到部队去,途径天水某地时有过临时停车。远处山上的老百姓看到运新兵的车停了,便不顾一切的从山坡上冲下来,围着车门伸着手要东西吃。“解放军叔叔!给点儿吃的吧!”“解放军叔叔行行好!”男女老少大姑娘小媳妇的,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黑红的脸上是乞求的目光,给我的印象太深了。2000年的那次西北行时路过天水,也只是在麦积山的门口站了一会儿,也没有什么了解。所以天水在我的印象里是,荒凉,贫穷。

       我们从天水市的东边进来,到西边出去走310国道。从吃饭、买果蔬的价格及市容市貌的状况,感觉和全国各地的中小城市差不多少。大饼卖的很便宜,黄瓜西红柿也不算贵,我们在汽车站附近补充了干粮。街上的车比较少,人也少,但很淳朴。

       其实很想在天水停一天,一来把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游览一下,二来也好把天水的感受增加点深度。因为麦积山的距离有点儿远,且不顺路,若是住下来,一下午的时间就浪费了,虎成兄弟就一句话“听你的,怎么都行!”犹豫了个把小时,还是骑上了和310国道重叠的一条高速路,太阳西下时,把天水市西北的一座大山提前解决了。

       在一个叫滴水崖的小村,虎成到隔离带外边紧挨着路的家户去寻求留宿。一路上,凡是在外求宿露

营,都是虎成师弟去,他在这方面比我的成功率要高的多。

       等我们把车推到一个小院时,天已经全黑了下来。女主人给我们做的稀饭,每人碗里放一枚红枣,炒了俩个素菜,还有面条。恰逢男主人也收工回来,我们一起馒头稀饭面条的吃了一顿舒适。完了摸着黑到小院门外的空地边,支起了帐篷。

1541587213569439.jpg       5月5日,晴。天灰灰亮时,我爬出了帐篷,身上感觉有点儿凉意。女主人听着动静把院门打开,送出来一壶开水、漱口水和小半盆洗脸水,并交代我们洗过脸水不要倒掉。这家小院门口种着两棵观赏树,里里外外挺整洁的,从昨晚的饭菜和屋里的摆置,看得出女主人是个很精明的持家好手。昨天她看我们赶不到前边的城镇,同意我们在院门外的空地支帐篷露营,可以为我们提供用水,但需付费,因为山上用水太紧张。一杯开水0.5元,家常晚饭每人15元,既帮我们解决了需求,也能有点儿小的收入,这样的明确价格挺合情合理的。

       我们留下40元钱,付了饭费和水费,也把滴水崖的故事装进了行装。昨天一起吃晚饭时,男主人告诉我们:滴水崖年降水量很小,山上又存不住水。在一个很深的峡谷底下,从崖壁缝隙里滴下的水,汇在一个不到两平方的石坑里。山上的人每天要很早去排队,20元钱一吨,还要定量。所以洗脸水和洗锅水都要留作他用的。这一点和我老家以前的用水习惯是一样的,脸盆里倒上一点儿水,洗过脸的水用来擦桌子,擦完桌子再和煤用。

     我的用水习惯是很好的,不管水源有多么充足方便,都不会放大水龙头去冲洗,更不会无节制的浪费水资源。

       后来查得天水地名的来历。“天水”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春秋战国时称邽县,秦朝为上邽,源于“天河注水”的传说。远在三千多年前,上邽地区连年的干旱,加上战乱,繁华富饶的上邽一片残垣断壁,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随着一道金光,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的巨响声中,地面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叫“天水湖”。此湖“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有人说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汉武帝就把新设的郡建在上邽北城的湖旁,名“天水郡”。“ 天水”之名,沿用至今。

       美丽的传说已经远去,留下的现实非常严峻。我们不能等着再来一次天开地裂,也等不来再一次的天河注水。必须要大面积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改变水土流失的状况,才能改变滴水崖滴水如油的现状。还要从我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