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绵延,未有尽头。世代居住在浑江流域的容家人如同这浑江水一般延续绵长,在时代的波涛中浮沉。或许有时风急浪高,生活的小船在风雨中流离颠簸,或许碧波荡漾,得以在平静的港湾中体味生活的乐趣,但唯一确定的是这一家族不会被大浪冲垮,只因心中那不熄的火苗——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追求。

  第一部《酸浆》主要讲述了家国危难山河失守之际,陷于伪满洲国统治下的桓仁县容家的发展历程。国不成国,家不成家,书香门第的容家在时代的洪流下从繁荣到衰败,一个个容家人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在众多人物的描绘中,以容福祥这一支为重点展开叙述,按时间顺序讲述容家这一大家族在风云变幻之中的走向,对容家的各色人物进行了刻画勾勒,展现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物的特定性格。

  起初拜读先生大作,为书中对时代的描写所吸引,先生刻画可谓深入独到。书中写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日军占领东北,紧张和恐惧的气氛在桓仁全县蔓延开来。作者对日本入侵桓仁后,集家归屯大屠杀,镇压救国会志士,制造沉江事件等一系列暴行进行了揭露,使读者仿佛深入那个战火纷飞,备受欺凌的年代。小说刻画出处于阴霾之下的人们没精打采,办事说话的谨小慎微,“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惕惕怵怵小心翼翼地说话、做事,唯恐再有什么把柄落在日本人手里”。长时间心灵被禁锢的压抑,“黄柏汁里熬苦胆,饱受苦水浸泡的人们过惯了艰难日子,神经久已麻木,全靠动物性本能在支撑着生命,就像山坡上的酸浆”。对日军的愤恨但又无能为力的无奈,“好久时间里,人们走路总低着头,即使见了熟人,也不愿打招呼——谁能对杀人魔鬼残忍屠戮同胞而不悸痛不悲愤呢?”后来日本推出奴化教育,桓仁获得短暂和平,学子被要求学习日文和武士道精神,参拜靖国神社等都在书中得到了详细描写。

  书中描绘饱受十四年欺压与奴化的男女老少在日本倒台后涕泪交流,欢呼声响彻云霄。以独到的眼光在对时代大背景的细致刻画之中关注身处其中群体的感受和处境,并加以刻画,日军侵华,抗战胜利,国共内战这一幅幅一章章以立体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而不仅仅是作为人物生活的底板存在。

  旁而不杂,容家各色人物性格各异,鲜活生动是小说的又一大亮点。作者运用大量的语言和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容家的主心骨—容福祥。乃然先生中年时期参加救国会,侥幸从日本人手中捡回一条命,而后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做人,在整个容家大家族中充当主心骨。后来国共内战时期容家衰败,四分五裂,又遭遇土改危机,但他也坚强地挺了过来。

  乃然先生作为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礼貌待人,温文尔雅,颇有儒士风范。处事果断,为人聪明,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山河的坚守。在日军侵占东北时期,容福祥积极参加救国会,冒着危险支援抗日活动,为的就是山河的完整。他乐善好施,不与人计较。对于困顿之中的陌生人容子安,容福祥毫不犹豫地把他收留在自己家中,像亲人一样看待。对待远房的亲戚他也是极力帮助,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用的也都要给亲人分半享用。正因为如此容家才得以在乱世中凝成一股力,彼此亲密友爱。容福祥对待自己的亲人更是温暖备至,关心备至。他关心四个儿子的教育和婚姻,在儿子的事业上不遗余力的给予帮助,和儿子谈心交流,对唯一的女儿也是宠爱有加。在占山、占峰失踪跟国民党走后,茶饭不思,思念儿子,对两个儿媳和孙子也是理解关心。人物的多面性在小说的情节中得到了彰显和升华。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