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竹子是有偏爱的。

  打小至今,吃过竹笋、用过竹筷、睡过竹床、吹过竹笛、骑过竹马、挥过竹帚、挑过竹担、乘过竹排……,也曾听过若干难抑泪涌心颤的咏竹故事,却从未去到任一竹乡,实地感受它鲜活生命里所展现的风采韵味与蕴含的气节张力。天意眷顾心想事成,是年春和景明时分,分别四十载的戍边行伍弟兄们相约聚首江南小城溧阳,于是,得近水楼台之益,我们一行来到了此地怀拥浩瀚三万五千亩的南山竹海。南山原本不是这里的地名,而是泛指江苏南部位于苏浙皖交界处的一片丘陵山区,已无从可考从何时起,先民们在哪方山间坡地上栽种下了第一支毛竹,历经斗转星移,繁衍浸润成今日一望无际的连天林海。由此,“南山竹海”之美名浑然天成。

  南山竹海辟为旅游观光地没有多少个年头,山坳里的外大门处,做工精巧的雕梁画柱仿古牌坊及粉墙黛瓦的回廊小街不见沧桑斑驳,也倒使人免去了回溯钩沉历史故事的负累之感。内大门则设计成一把展开的巨型折扇模样,似欲遮掩其后的隐秘美景,却在扑面而至的满目秀岭幽谷仙境风光中显得犹为顾此失彼,想来应是匠心独运故意而为的吸睛之作。穿过此门,当即步入一片参天的竹林中,茂密的竹叶筛碎了阳光,气温也随之凉爽许多;碗口粗的竹节翠绿油亮,手摸上去滑滑的,很是舒适。飞蛾般的小叶片不断地从高耸的竿头飘洒下来,当地战友说这是毛竹生长迅速、新陈代谢畅快的缘故,听罢此解的我们不由地放轻了脚步,意识里仿佛能听到周遭竹子争相拔节的声音。欢愉的心绪在这种亲密接触中刚刚升腾起始,竹林中的栈道小径戛然而止。原来这只是一小爿引导游人做“下海”感受初体验的迎宾林,相当于名山大川谷口崖壁上先行亮相盛情接风的迎客松罢了。

  一道连接左右山脚的拦水坝横亘在前,沿台阶拾级而上,驻足于矗立有镌刻着“板桥体”书就的“南山竹海”地标巨石旁,环顾前瞻,万千秀竹与和风暖阳共融生成的青山傍绿水、绿水映青山人间仙境大美胜景方才全然拉开帷幕。由此极目连绵以远的座座峰峦至天际,无处不充盈挺拔着密如毛发的葱笼竹树,高低起伏的大地胴体,被这青衿翠袍遮掩得纹丝不露。受浩瀚竹海净化了大气、涵养了水源之益,汇集于山谷中的一股股清澈涧流被人工筑作的石坝锁住后,变身为一泓翡翠般通透的池泽。几无涟漪的水面上,葱郁的山影清晰地倒映其中,如同一面硕大的镜子广角折射着竹海及整个乾坤间生命的本色。故取名镜湖。镜湖的绿“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借朱自清先生描绘“女儿绿”的妙笔,似也不能诠述穷尽它的别样靓丽。 

1541390741641216.jpg

      倘佯踱步穿行竹林其间,弥漫的洁净清新、凉爽湿润空气沁人肺腑,且全无虫豸嘶鸣叮咬之扰。竹子生来喜欢栉风沐雨,加之根、茎、叶质地硬朗、病虫害少,故而通体若玉洁冰清,就连从树冠上滴落下来沾衣触肤的雾凝水珠,也颗颗晶亮,不染微尘。一语“清高”的置评顿上心头,不禁想起陈夫那质朴亦深遂的诗行:“道不出真正的风流/一支青竹便是我无悔的诗——/富有是我来世的缺陷/清高是我处世的随缘/我不愿作任何修饬”。竹子正因具有这种与生俱来且终生恒持的清高作派,方能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与松竹梅“岁寒三友”之高雅格调拟人具象中双双占据一席。而清高谓之于读书出仕之人,则是以清正高洁、刚直不阿、超凡脱俗、不循不屑潜规则的士之风骨修身束行的显现。莫要轻言世道氛围不时被甚嚣尘上的贪得无厌、见利忘义、狗苟蝇营、媚俗庸俗低俗粗俗风霾所混沌,君不见风雨如晦的穷乡僻壤上,亦有傲然直立的棵棵竹树以身作证:清者自清。

  眼前连袂比肩的两座高高山头,是这片竹海中的制高点和绝佳观景台,分别设有空中吊笼与地轨缆车可乘坐登顶。我等虽经军旅锻炼,毕竟体力不及当年,权衡片刻后,忍痛割爱舍低取高,择定借助索道向周遭群山之首的“吴越弟一峰”进发。掠过竹海上方鸟瞰四野,顿感以大海作比拟是多么恰切。竹树与其它树木的“风姿”有较大不同,譬如东北的黑松林和西北的白杨林,风吹树叶哗啦啦响,只是树冠摆动而树干挺立依旧或晃动有度;竹树则是随风尽兴舞及腰肢,摇曳幅度及方向任性无羁。于是,即便山风轻轻拂过,回应的也是浪翻涛涌、万马奔腾、地动山摇、云卷霞飞的轩然大波。曹孟德“洪波涌起”和杜工部“不尽长江滾滾来”之佳句,与此时波澜壮阔、磅礡雄浑的景象倒也十分合辙,然有抒怀情境之别在于,诗人直面的是秋波秋色悲情依依,我等眼前涌动的则是春潮春光兴致勃勃。

  小憩于“吴越弟一峰”山巅凉篷,呷一口初味淡淡的当地产上好白茶,由此山大号中“弟”字无竹头、谁道缺此物的风趣幽默引发感慨,习武出身的生死连弟兄们也学做了一回文人雅士,饶有兴致地争侃起了与竹有关的轶闻故事。平生钟爱此物的我,当有经年见闻感慨聊表一番。

1541390982111310.jpg

      那年由部队复员回城后分配进了造纸工厂,在自豪于做中华民族古代四大发明传承人的同时,知晓了纸张出现与普及之前,老祖宗曾将文字先后刻于兽骨、铸上铜鼎以为记事。其时,做为竹子原产地的华夏大地已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待将竹片选取做简以墨书写后,因其取材简易、文字承载量大、可用绳连结成章、便于集束携带收藏之长,迅速取代旧有文书载体,开辟了中华文字、文化、文明大发展的广阔天地。有据可证的是: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华夏大地出现的诗歌中就有“绿竹淇淇”的佳句吟诵;到距今2800年至2300年间的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论语》《孙子兵法》等丰裕深邃的文化瑰宝皆书于竹简流传后世,彼时先人们“韦编三绝”“学富五车”苦读简书的好学范例也同时传及后人以为师训。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的火焰里,噼啪爆响的便是竹简之书,有同名唐诗“竹帛烟销帝业虚”起句为证。西汉太史公司马迁历时13年作《史记》130篇近53万字,若按每简20字计(以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实物为例参照)当需竹简近3万支,以革筋连接成书,长度则有300米之多,其心血付出可昭示乾坤、辉映日月。从殷商到魏晋,再从东汉到如今,使用竹简与纸张记录文字各达20个世纪,二者先后成为我国历史上时间最为久长的书写载体工具。

  而立之年受命任职小吏之初,出差路上去到一处院落不大、名声不小的古遗存“十笏园”参谒,园中一处刻石上记载有两百多年前,时任山东潍县知县的郑板桥带头捐资并亲率家眷老小与百姓一同抢修决口河堤的事迹。郑氏自清乾隆11年(1746年)始,由范县知县调任潍县知县供职7年里,勤政爱民、廉洁自律,且喜好在官府衙门和住宅庭院中栽种竹子,稍有暇时也喜好观竹品竹画竹咏竹以寄情明志。后因数次施以政令迫使富贾大户多事出资用于接济民生,触犯了劣绅奸吏的利益,终遭诬陷被革去七品之官,归田做了平民仍执意不悔:“乌纱掷去不为官,嚢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做为出身行伍怀有担当抱负初心的我,其时在此读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心灵撞击之甚以致泪眼模糊。还有一次出游去到峨眉山,在通往金顶的崎岖陡峭山路攀登者中,不时有两条长长的竹竿抬起一乘躺椅的“滑杆”轿子夹杂其间。一前一后两个轿夫个子不高,黝黑瘦削的皮肤上爆凸着青筋,汗滴有如断线的串珠连连堕下,微微嚅动的嘴唇似是在数着步子或石阶坚持上行。乘客中有前来虔心敬佛而体力不支的耄耋老者,却也不乏有优哉悠哉的脑满肠肥、西装革履之人。负重行路,斤两之差关乎体能消耗承受极限,登高更甚,所谓“压垮骆驼只需一根稻草”。我问轿夫:体重大者付费是否多加收一点?答曰:原先这样做过,后来有师爷官人提出涉及人权平等,现在收钱一样多。我对轿夫们无语,却欲向那些居于庙堂经院之上、衣食无忧不差钱的师夷高人发声:接接地气吧,莫要忘了自己祖上遗训“哀民生之多艰”!

  如今过了知天命之年,置身清明高洁的竹海之上,纵观历史暨横剖现状,不禁感叹:书香铜臭,此消彼长;清浊争流,泾渭自分。孰生廉孰易腐,为官哪任(人)不晓知?!分别退役回乡的战友们几十年间虽未有联络,此次会面聊及过往竟也雷同:大多都在村官、工厂及机关管理干部等基层工作岗位上,担任兵头将尾殚精竭虑做到退休,虽无功利显耀,却也家和心安。

  噫!爱抚竹海,环顾周天,景仰先贤,评说今人,莫如撷来竹样高格启迪我辈及族人友人摹效毕生。少小时,得到师长的希冀是茁壮成长如雨后春笋;青春期里,受到领导的鞭策为勇于上进跨越百尺竿头;人到中年,社会交际各个层面托付并信赖我们事业发展与责任担当应胸有成竹;步入夕阳,重晚晴的伏枥老骥与守巢老凤们心态从容地相互赠言竹报平安。且善言寄望后辈人生仍当师竹:未出土前已有节,刺破天后尚虚心。

  南山竹海哟,若有来生兮,我愿做你其中的一支。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