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东晋名僧,山西临汾尧都人。

       法显俗姓龚,他本来有三个哥哥,但是都没有养活,所以家人从小就把他送去庙里做了和尚,希望他在佛法的庇护下能健康成长。法显果然没有步哥哥的后尘,在寺中成长为一个精通佛法、一心向佛的僧人。

       法显所处的东晋正是佛教迅速发展的时代,和印度佛教不同,佛教传入中国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印度的和尚没有私人财产,生活全靠施舍,而当时中国的和尚不但有香火供奉,还有田产,有田产还不算,还不用上税,过度的物质使当时的僧侣异常腐败。然而东晋并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它与五胡十六国并存,东晋内部本身也四分五裂、风雨飘零、山河破碎。当时的百姓更是生活困苦,生活难以为继,很多寺庙更是乘机侵吞田产,放高利贷。

        法显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僧人一起在田里收稻子,来了一伙吃不上饭的饥民抢他们。其他的和尚都吓得躲进寺院,只有法显平静地对抢劫的饥民说:“你们如果饿了,就随便拿吧。只是你们现在这样贫穷,正因为过去不布施所致。如果抢夺人粮,恐怕来世会更穷。贫僧真为你们担忧啊!”说完,他就从容的走回寺院,而那些抢粮的人被他感化,四散而去了。

        这个故事虽然是说法显慈悲的佛性,但是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法显六十五岁时已经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很多僧侣的奢靡之风愈演愈烈,法显深深为佛法担忧。再这样下去佛教将仅存庙宇和雕像,而佛法不存。法显认为这是因为佛教在物质方面发展太快,而与之相对的佛家典籍,特别是相关的戒律经典不足。

       于是,忍无可忍的法显以六十五的高龄决定去西天取经。没错,和西游记里描述的一样,但是他比唐僧还早200多年,是中国第一位远去天竺取经的僧人。他找了几位有同样愿景的僧人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沿着丝绸之路游历了天竺三十余国,终于到了当时的佛教圣地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

       法显在那一住十三年,学习梵语,翻译佛经,与法显同去的僧人或亡或留,历经十三年回到中国的只有法显一人,这时的法显已经七十八岁了。法显到圆寂前共翻译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一万多言,还写下了不朽巨著《佛国记》。

        法显不仅仅影响了后世的佛教,他写的《佛国记》更是补充了印度的历史,因为印度没有像中国一样纪录历史的习惯,之后印度的历史大量参考了法显的《佛国记》。

       人一定要有梦想,才能启发与生俱来的无限能量。年过花甲的法显为了实现重整中华佛教的理想,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惊人壮举,在大多人开始不想自己志向的年纪学会了梵语。法显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