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说,最重要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要交代清楚,可是中国小说最著名的代表作《红楼梦》,却在这几方面都留下了太多的悬疑。本人研读之下,对有关事件、地点、人物等感到不合情理之处甚多;虽前后连缀,考查再三,仍然是一片迷雾。今开列如下,以征慧识。

        一、贾府人物年龄之谜

         1、林黛玉、贾宝玉的年龄

        书中第二回说:只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8页)。紧接着就是贾雨村应聘到林家做家庭教师,看看又是一载有余,不料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病而亡。女学生……旧病复发,有好些时不曾上学。(9页)在这些叙述过程中,没交代季节和具体月份。但黛玉生日大,是二月十二。第六十二回探春和袭人谈论生日时,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389页)据此推断,此时黛玉年龄应该是六岁,不可能是七岁。而且按照过去民间风俗,计算岁数大多以虚岁为主。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通过冷子兴的嘴,给我们勾勒出贾府大家族的历史和现状。这个夸夸其谈的冷子兴是什么人物呢?为什么他对贾府如此熟稔?书中介绍,此人是都中一个古董商,是贾雨村最相投契的有作为大本领的人。但这个身份只说明了冷子兴的职业,读者最关心的是他和贾府的关系。第七回,注明了他是贾府中地位重要的当家人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女婿。周瑞夫妇是荣国府管理层中地位很重要的管家,直接听命于核心层驱遣;是被公子、小姐称为周哥哥、周姐姐的有一定权威的人物。所以,冷子兴的演说不是信口开河,其讲的内容基本可以采信。

        冷子兴说贾宝玉:“如今长了十来岁”(10页)。

        六岁的林黛玉在贾雨村伴送下,乘船赴京都。路程再远,船速再慢,也用不上半年时间。这一点通过贾母的话能反映出来。贾母说:“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里,把你林姑娘暂且安置在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给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排吧。”(19页)可见林黛玉是在当年秋天从扬州出发,冬季到达贾府的。因此林黛玉到贾府时,还是六岁。

        第三回,林黛玉到贾府后,回答王夫人时,陪笑道:“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16页)。

        这就出现了第一个谬误:此时的宝玉是十几岁还是七岁?

        第九十回贾母谈给宝玉娶亲时说:“况且林丫头年纪到底比宝玉小两岁”(575页)。

        这又出现了第二个谬误:林黛玉究竟比贾宝玉小一岁还是两岁?(当然这个谬误是续书中出现的)。

        再看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左右瞻顾,事事小心,言谈举止深合礼仪。一个六岁孩子,即使受过教育,也难以面面俱到顾及周全。书中让读者见到的,分明是个娴静典雅的少女形象。

        探春听到宝玉给黛玉取名“颦颦”,问道:“何处出典?”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取这个字岂不美?”探春笑道:“只怕又是杜撰。”宝玉笑道:“除了《四书》,杜撰的也大多呢。”(18页)从宝玉和探春(探春比黛玉还小)对话,根本看不出是孩提间话语,分明是少年男女对话口气。

        作者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刻画林黛玉的美。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15页)“标致人儿”——是描写小女孩的口气么?

        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18页) “捧心西子”更是对青年女性的赞语。

        同一回出现的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14页)完全不是五六岁的小女孩形象,至少也应是十几岁的样子。

        而对贾宝玉的两段肖像描写则更成人化:“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系着一块美玉。”

        “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非常明确地点明了贾宝玉是个“年轻的公子”,而且长得“风骚”、“万种情思”。

        看来冷子兴说的贾宝玉十几岁,能与书中人物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对上号。

现在的问题是:林黛玉等人从六七岁一下子跳跃到十几岁,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为什么书中不交代清楚?这里显然缺少极为必要的过渡性文字。

让我们继续探讨贾宝玉的年龄问题。

        书中无任何时间方面的过渡,就到了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梦中与秦可卿发生云雨之事。

        我们跟从书的回目发展,前后串联推理,看一看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年龄多大?

        第五回宁国府赏梅,(25页)梅花开的时间应是腊月或正月。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书中说:因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34页)刘姥姥见到凤姐穿的是冬装,“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36页)。“赏梅”与“秋尽冬初”时间不搭,说明从第五回到第六回,时间至少过了一年。

        接着是贾宝玉认识秦钟,二人入家学读书。第八回写道:秦邦业却于五十三岁上得了秦钟,今年十二岁了(50页)。第九回贾宝玉对秦钟说:“咱们两个人,一样的年纪……”(52页)从第六回到第九回,时间应又过了一年。按书中描述,此时宝玉是十二岁。

        接着贾府经过秦可卿患病、宁国府家宴、秦可卿丧事、林如海去世一系列重大事件,时间不觉又来到年末。第十二回写道: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因为身染重疾,写书来特接黛玉回去(69页)。

        第十六回,贾政过生日时(书中没写具体日期)接到圣旨:贾元春被封为贵妃,并立即开始修建大观园。如果是冬季,北京天气寒冷,不可能进行园林施工,所以贾政过生日应该是转过年的春天。这项庞大宏伟的工程用了多长时间才完工呢?书中没正面叙述。第四十二回讨论贾惜春作画时间时,黛玉说:“伦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就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的功夫呢。”(257页)从侧面可知,建大观园用了一年时间。

        元春省亲该是又一年的元宵节。这样算来,从第六回开始,时间整整过去了三年或四年。

        元宵节后,第二十二回明确写出,正月二十一,是薛宝钗的十五岁生日(125页)。第二十五回,宝玉中邪祟时,瘸和尚为宝玉治病,持玉念道:“青埂峰下,别来十三载矣”(149页)。这说明第二十二回到第二十五回,时间上应该是同一年。宝钗比宝玉大两岁,此时宝玉是十三岁。

        从薛宝钗过生日(宝玉十三岁),及从与秦钟相识(宝玉十二岁),两者都能倒推出,第五回梦游太虚境时的宝玉,应该是九岁或十岁。就算有一年的误差,宝玉最大也就是十一岁。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有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男子二八而天癸通”。贾宝玉再早熟,也不可能十岁左右就梦滑遗精,经历男女之事(除非他是印度人!)。这真是闻所未闻的奇葩事情!小说端的“又向荒唐演大荒了”!

        红楼梦中人物,不只是宝玉性早熟。就连那个与之同龄,“禀赋最弱”的秦钟,因与小尼姑智能儿“几次偷期缱绻,未免失于检点”,被老父杖责。把老父气死后,自己也得病死去(第16回)。按书中回目推断,秦钟死时也不过十二三岁;然而就是这个十几岁的孩子,竟然性饥渴到与智能儿多次发生关系,而且曾被贾宝玉捉到(第15回)。仔细考较,这又是一件行为与年龄不符的荒诞事例。

         2、贾母年龄

        书中三十九回,贾母问刘姥姥:“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起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比我大好几岁呢!”(237页)据此可以推断,此时贾母大约是七十二、三岁,姑且算做七十三岁。

        时隔不多日子,应该是同一年,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对薛宝钗说:“我今年长了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怪不得云丫头说你好”(277页)。此时宝玉是十七岁(暂且把宝黛年龄差定为二岁),宝钗是十九岁。

        第七十一回,书中写道:因今岁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大寿(450页),与七十三岁相差七年。此时宝玉、黛玉、宝钗分别是二十四、二十二、二十六岁,都已远远过了当时成婚年纪。而事实上,除了贾元春,迎、探、惜及宝、钗、黛、湘无一人订婚。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其后七十八回,宝玉作《芙蓉女儿诔》中说:窃思女儿自临人世,迄今凡十有六载(506页)。

        晴雯死时是十六岁。可实际情况,晴雯比宝玉大。第六十三回写到袭人年龄:“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黛玉与他同辰”(400页)。第六回写到袭人比宝玉大两岁: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省人事(33页)。 说明晴雯、袭人、宝钗、香菱四人同龄,都比宝玉大两岁。贾母八十大寿过了很久,而晴雯才十六岁。晴雯如果十六岁,比她小两岁的宝玉不能不是十四岁。

        七十八回的宝玉是十四岁,七十一回的宝玉是二十四岁,两者竟然相差十岁!?(请注意:《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一样,故事情节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轴,向前铺陈发展。全书没有倒片子情况出现)。

        笔者认为,通过七十八回晴雯的年龄,推断当时的贾宝玉是十四岁,比较合乎实际。因这时园中姐妹都没有出嫁。

        如此种种年龄上的错乱,不能不让人感到郁闷:一部严谨的作品怎能出现这样多的低级失误?这绝不是“草蛇灰线”“有隐有现”的写作笔法该有的含义!

        二、地点的模糊

        《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对冷子兴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9页)这是贾雨村给出的贾府在南京的老宅位置图。笔者想说的是:书中说“相连”是不对的,应该是“相对”;而且是东西相对。

        关于金陵老宅与京都住宅,两处名称都是“宁国府”与“荣国府”;只不过地点和地理方位不同。南京旧宅隔街东西相对;北京新居则同在大街北面,东西相连。如果读者不经过多次仔细阅读,很容易认为是同一地点。

        笔者认为:书中第二回,通过冷子兴和贾雨村谈论“都中新闻”,贾雨村讲贾府金陵住所时,作者应点明是贾府以前老宅,把事情交代清楚。否则给人印象是:二人说的就是贾府现状。这样就令读者对都中究竟在哪里,是南京还是北京?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三、人物的悬疑

         1、祭祖活动中失踪的贾蔷

        红楼梦中主要人物以外,贾蔷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第九回贾蔷首次登场:这人名唤贾蔷,亦系宁府之中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跟着贾珍生活,如今长了十六岁,比贾蓉生得还风流俊俏。他兄弟二人最相亲厚,常共起居,宁府中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专能造言诽谤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什么小人诟啐谣诼之辞。贾珍想亦风闻得些口声不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这贾蔷外相既美,内性又聪明,虽然应名来上学,亦不过虚掩眼目而已。仍是斗鸡走狗,赏花阅柳为事。上有贾珍溺爱,下有贾蓉匡助,因此族中人谁敢触逆于他(53页)。

        因为贾珍与贾蔷的特殊关系,修盖为贾元春准备的省亲别墅(大观园)时,贾珍派贾蔷下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负责整个戏班筹建工作。回来后贾蔷做了大观园戏班总管,并得到龄官的痴情。

        贾府败落后,他和贾环、贾芸沆瀣一气,利用代理管事的机会,偷典偷卖、酗酒聚赌,把贾府闹得乌烟瘴气。

        这里想说的是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书中写道:众人围随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帐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像。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下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里。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媳妇,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去,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332页)。

        请注意,这里没看到贾蔷的名字。

        正月十五贾府摆家宴赏花灯,书中写道:上面两席是李婶娘薛姨妈坐。……贾母歪在榻上,与众人说笑一回,又取眼镜向戏台上照一回,又说:“恕我老了骨头疼,容我放肆些,歪着相陪罢。”又命琥珀坐在榻上,拿着美人拳捶腿。……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坐着。每馔果菜来,先捧给贾母看,喜则留在小桌上尝尝,仍撤了放在席上。只算他四人跟着贾母坐。下面方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位,下边便是尤氏,李纨,凤姐,贾蓉的媳妇。西边便是宝钗、李纹、李绮、岫烟、迎春姐妹等。……廊上几席,便是贾珍、贾琏、贾环、贾琮、贾蓉、贾芹、贾芸、贾菖、贾菱等。

      贾母也曾差人去请众族中男女,奈他们有年老的,懒于热闹;有家内没有人,又有疾病淹缠,要来竟不能;有一等妒富愧贫,不肯来的;更有憎畏凤姐之为人,赌气不来的;更有羞手羞脚,不惯见人,不敢来的:因此族中虽多,女眷来者不过贾蓝之母娄氏带了贾蓝来,男子只有贾芹,贾芸,贾菖,贾菱四个现在凤姐麾下办事的来了(334页)。

        这里又不见贾蔷名字。

        在贾府纪念宗祠及元宵赏月的两次重大活动中,贾珍最宠爱的侄子贾蔷不仅必须参加,而且还应出现在仅次于贾蓉的重要位置。至少要比贾荇、贾芷、贾菖、贾菱位置靠前。但奇怪的是,这样一个没出五服的已经成年的贾家子孙,却在大型家族活动中莫名其妙地失踪了!

         2、紫鹃与春纤

        读红楼梦的人,一般都认为鹦哥改名叫紫鹃。但书中并不是这样记载的。  《红楼梦》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写道: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己的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名唤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将自己身边一个二等小丫头名唤鹦哥的与了黛玉(19页)。

        第二十九回,黛玉跟随贾母前往静虚观打醮,带了紫鹃、雪雁、鹦哥三个丫鬟(171页)。紫鹃和鹦哥在一个场合同时出现。

        再看高鹗续书第一百回写道:无奈紫鹃心里不愿意,虽经贾母王夫人派了过来,自己没法,却是在宝玉跟前,不是嗳声就是叹气的。宝玉背地里拉着他,低声下气要问黛玉的话,紫鹃从没好话回答。宝钗倒背底里夸他有忠心,并不嗔怪他。那雪雁虽是宝玉娶亲这夜出过力的,宝玉见他心地不甚明白,便回了贾母王夫人,将他配了一个小厮,各自过活去了。王奶妈,养着他将来好送黛玉的灵柩回南。鹦哥等小丫头,仍旧伏侍老太太(636页)。

        看来高鹗老先生也是把紫鹃和鹦哥当成两个不同的人。

        由此看来,紫鹃和鹦哥不是同一人。读者所以造成两者为同一人的误判,可能因为第五十七回,紫鹃对宝玉说过“你知道,我并不是林家的人,我也和袭人鸳鸯是一伙的,便把我给了林姑娘使。”(362页)。而且鹦哥给了黛玉后,几乎很少露面,于是就形成错觉,李代桃僵。其实紫鹃和鹦哥应该原来都是老太太的丫鬟,贾母何时把紫鹃给了黛玉,书中没明确交代。

        要知道,《红楼梦》中有很多人物,都莫名其妙地出现,又神秘地消失。比如第三十四回:晴雯听了,只得拿了绢子,往潇湘馆来。只见春纤正在栏杆上晾手巾,见他进来,忙摇手说:“睡下了。”(202页)春纤是谁?整部书中这个小丫头仅露这一次面,说过一句话,再就像只流萤一样悄然消失了。而与林姑娘朝夕相伴的一等大丫头紫鹃,事先也没作任何交代,就蓦然出现在潇湘馆中,而且与黛玉朝夕相伴情深意厚,一直到黛玉死去。难怪读者产生紫鹃就是鹦哥的误判。

        四、贾府死人灵柩如何存放

        中国一向有人老了“叶落归根”,死者“入土为安”的说法。 贾氏祖坟没在京都,而是在金陵。两地距离遥远,交通不便,按当时情况,乘船得一两个月才能到达。所以贾家死了人口,都先寄存在铁槛寺。铁槛寺是家庙,是贾家寄放灵柩的专用场所。

        第五十八回写到: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贾琏已备下年例祭祀,带领贾环、贾琮、贾兰三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宁府贾蓉也同族中人各办祭祀前往。(365页)这说明铁槛寺内有贾府去世者灵柩存放。否则,如果寺内无灵柩,则不必祭祀。

        贾敬此时未死,灵柩内是谁的亡灵?书中只有秦可卿及瑞珠两具棺材尚未下葬;还一个可能是,贾府人口众多,有同族中旁支人氏亡故,也停放在此,书中没有写。

        第六十四回,贾敬死后,书中写道:等过百日后,方扶柩回籍(409页)。此后书中关于此事就没再提及。我们可以认为,他的灵柩在八十回前已经送回原籍。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把已经存放好几年的秦氏灵柩,随同贾敬棺木运回南方一起安葬?

        唯一行得通的解释是:秦氏棺木远远好于贾敬。

        第十三回写道:且说贾珍恣意奢华,看板时,几副杉木板皆不中意。可巧薛蟠来吊,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说是铁网山上出的,作了棺材,万年不坏的。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的,原系忠义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用。现在还封在店里,也没有人买得起。你若要,就抬来看看。”贾珍听说甚喜,即命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声如玉石。大家称奇。贾珍笑问道:“价值几何?”薛蟠笑道:“拿者一千两银子只怕没处买。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银子作工钱就是了。”贾珍听说,连忙道谢不尽,即命解锯造成。贾政因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殓以上等杉木也罢了。”贾珍如何肯听(72页)。 第六十三回写道:(贾敬)寿木早年已经备下,寄在此庙的,甚是便宜(403页)。

        爷公公和孙媳妇的棺木一起运输,一个极其贵重,一个便宜;高下立判。沿途及到老家后,肯定会招来很多非议。

        续书中林黛玉、贾母、凤姐先后亡故,除林黛玉灵柩在城外庵内存放(林黛玉是外姓人,死后不能进贾府家庙);贾母、凤姐都停灵在铁槛寺。第一百一十六回,贾政对贾琏说:“我想好几口棺材,都要带回去,我一个人怎么能够照应?想着把蓉哥儿带了去,况且有他媳妇的棺材,也在里头。还有你林妹妹的,那是老太太的遗言,说跟着老太太一块儿回去的。”(729页)

        这说明,秦氏是在死亡十几年后,其灵柩才和老祖宗等人的灵柩一起运回南方下葬。

        这样一来,就有贾母、凤姐、黛玉、秦氏、鸳鸯(还应有为秦氏殉情而死被当作女儿的瑞珠)这么多灵柩都未及时运到南方下葬,而是在铁槛寺或其他地方分别存放了一段时间。于是产生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尸体在运输前的储藏(至少一百天),运输中的保管(水运也得一两个月),是怎样做的?其中秦氏主婢死了多年,该用什么常年制冷设施予以保存,尸体才不会腐烂?这得花多少银子来维护这项科学性极强的工作?对于贾府日渐衰弱,后来靠典当金银器皿来勉强维持运转的经济状况,又如何能承受得起这笔巨大的开销?

        然而书中对此毫无解释。给读者的感觉是:有关铁槛寺的一切活动,似乎是空蒙世界里秀出的一场神话。

        综上所述,《红楼梦》在时间、地点、个别人物、某些事件上悬疑甚多(书中不止上面列举这些,另外还有很多。比如好几个主要人物的判词与结局都不相符)。

        对人人推崇的“里程碑式的小说”,笔者不敢求全责备;但它确实瑕疵不少!虽作者自述“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但仍是半成品!很需要下一番功夫,前后穿联精细雕琢;该暗则暗,该明则明,经得起任何推敲;方不失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脂批所云“有隐有现,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云龙雾雨……烘云托月……”,这些写作特色确实在书中多处体现,值得文学爱好者研究与学习。但如果以“贾雨村言”为名,故布疑阵,制造烟雾,有意形成玄幻谜案——让读者难辨真伪;那就会浪费读者神经,徒然制造出许多无谓的争论。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加快。除少数国学研究者外,大部分人是抱着缓解压力,释放心情的态度来阅读的,根本没有精力细读、精读长篇生活体小说;更谈不上为了某一个难解问题,花大量时间钻到故纸堆里求证。一部小说如果疑点太多,往往使人敬而远之,最终束之高阁。

        维纳斯是美的,美得无与伦比。引得很多突发奇想的人,想为她接上断肢。于是开始研究那只断臂原来的姿势,耗去了很大精力。

        笔者认为,阅读《红楼梦》时,我们在学习、吸取其思想、艺术精华的同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进得去,出得来。知道它是残本,非完本。对其中出现的某些悬疑问题,可采取“模糊论”态度对待;完全不须为一枝一叶,刻求甚解(有些悬疑根本无解)。这样看起来就不会感到累,也不会走向研究的误区。

        一部《红楼梦》,包罗千万情!伟大的曹雪芹先生穷毕生精力,援如椽巨笔,洒尽辛酸泪,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家弦户颂”、“万古不磨”、脍炙人口的金玉之作。然而悼红轩中,卿何薄命?“茅檐蓬牖,瓦灶绳床”;“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条件;凄凉多病的晚景及残酷的文字狱令他难以畅情,最终使他无法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大作,不得不带着无限遗憾,魂归离恨天!

        注:本文讨论版本——2007年10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红楼梦》。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