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太平”是省里一次创作笔会在全椒召开,往返后没有任何感觉,只认为所谓的太平桥是一座人造新桥,没有多深的文化内涵,虽然雄伟壮天丽,总觉得人们争走太平是小题大做,要不就是一种潮热,桑梓凤阳挑出一个最不风光的景点,不需夸张修饰,也超越这座不值一提的新桥,争走太平是不是脑子跑慢气。

  时隔一个月之后,受朋友邀请,第二次来到全椒的太平桥上,朋友在太平桥的中间讲了一句话:“开理,在这个世上唯有‘太平’超过天地间的所有!”我看着朋友的表情,猛然有一种特别的情怀,摸一摸太平桥的栏杆,思绪像滔滔的江水汹涌奔放。

  我的朋友原是一位极有前途的县官,反腐潮流使他走进了高墙,他过完六年的狱中生活,在太平桥上说出了这句发自肺腑的感言,绝非是空口说白话,我看着他的表情:好似打翻五味瓶。


  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太平是福,太平是金,太平是人世间最高的理想境界。

  当我和朋友走下太平桥准备分手的那一刻,紧紧握着对方手,默默相对泪四行,莫逆之情唯天晓,此际才觉太平良;离别时,我和朋友同出一语:“太平是福!”

  日前,我受市文联的邀请,再次来到全椒采风,重新审视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还有这里的蓝天白云,带着浓浓的情感,再次走上太平桥。这次我真的不放过一点采摘的机会,随着导游走到桥正中,倾听太平桥的由来:在汉朝中期,全椒任上一位知县,这个老爷清正廉明,爱民如子,次年恰逢大旱,全椒及周围的县都颗粒无收,这位知县正在筹划如何带领灾民渡饥荒,有不少灾民纷纷要起势造反,忽闻圣旨到,全椒县令跪倒接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全椒县令接旨,为日后皇上南巡必须穿城四十里,兴土木、建楼阁,以备圣上驾临之用,钦此。”知县手捧圣旨,想起苦难的百姓,怒不可遏。他深知,当场抗旨死路一条,自己死不足惜,可老百姓仍然是饥寒交迫,不如借机让百姓吃几天饱饭,因此他不动声色,欣然领命,要足建筑饷银,然后一分不留地平均分给老百姓,他觉得自己的一颗人头能换来全椒万众饥民的幸福,同时也避免因饥荒而造成的不太平,这是多么客观的盈利啊!他分罢饷银,自动投案,就在正月十六这一天,这位让老百姓祖祖辈辈敬仰的好知县含笑归天。在老百姓洒泪赴刑场看他的时候,他坦然地对大家说: “以我一人之首换取万众之命,盈得全椒的太平值,值啊!”

  从此,全椒人就用知县的祭日在行刑的地方,拥来烧香,放炮朝天跪拜,真诚地祭典这位让人们永远怀念崇敬的好知县,由于隔襄河不方便,故筑桥通行走太平,祭知县。久而久之便成了全椒的一种传统习俗,延续至今。

  是的,这次采风走太平收获太大,至少弄清了走太平的深刻内涵和传统的文化底蕴。全椒县委书记盛必龙谈笑风生在太平桥上给我们讲述全椒的概况,全椒的亮点及如何打造美丽全椒的具体做法:所说之点,我们必到,所宣之形,一点不假,所例之果一毫不虚。尤其是他谈到创建平安全椒时特别激动,这表明全椒的平安与发展和这座宏伟壮丽的太平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是不是偏见我不知道。眼前的盛必龙也算是位现代的基层好官吧!前不久听说他已被提拔重用。  

  我三下全椒,三走太平,听的、见的三位“知县”各有千秋,使我不仅对太平桥增添眷恋之意,更重要的是对汉朝中叶知县的壮举产生了无限敬仰的情怀,对我莫逆朋友的今天表示琛深的惋惜,但看到全椒眼前的具大变化和朝气蓬勃具有基层先进代表性的七品“知县”盛必龙,真的看到今后的希望,看到辉煌灿烂的明天。


  简介

  全椒太平桥原名贺鲁桥(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曾造橹于此而得名)。清康熙后改名为太平桥,为旧时滁州至庐州(今合肥)古驿道的必经之桥。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前后,国民政府全椒县建设局曾修整过。

  全椒县太平桥太平桥为石拱型单孔桥,建国后改为木面桥,后在桥上增铺了砂土。

  原来的太平桥重建于1992年9月,1994年2月竣工。太平桥系传统风格、现代结构的钢索斜拉人行桥,长90米,宽3.56米。桥两端建有牌坊,高耸的牌坊檐下悬挂着题有“江淮背腹”、“吴楚冲衢”的扁额。桥势若长虹卧波,既有古典意韵,又充满着现代气息。不愧为全椒的一大人文景观。

  烧炷“太平香”,为亲人求一份幸福;走趟“太平桥”,为自己许愿一个平安。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去太平桥上走上一趟无疑是全椒人民的“头等大事”。近年来也已吸引了30多万人的参与,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现今的太平桥建于1992年,被全椒人民戏称为“世界上最小的斜拉桥”,存在着桥面太窄且年久失修的状况,有着重大的安全隐患。2010年全椒县人民政府顺应民意决定重建太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