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战友聚会的日子越来越近,很多往事不断浮现在我眼前,令人感慨,令人难忘。

  那是1976年,我到第五十二野战医院干部灶当炊事班长。刚开始,我们都是新兵根本不会做饭,做的米饭不是夹生,就是串烟,或者既夹生又串烟。蒸的馒头不是碱小,就是碱大。碱小馒头是酸的,大家吃了上酸水。碱大了馒头是黄的,还有一股苦味,吃了以后直吐苦水。弄得全院干部们工作了一天,吃饭的时候却没有胃口,尽管大家都说没事,但是我们的心里却很难过。

  司务长王起体谅我们是新兵没做过饭,不好意思批评,反而经常安慰我们,鼓励我们,让我们尽快掌握烹调技术,为全院干部服好务。我和全班战士憋足了一股劲,一定要尽快提高烹饪技术。

  第一件事就是早餐做馒头,头一天晚上把面加上“老肥”(面引子)发酵,早上4点起床揉面,面碱要兑的正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开始时兑一部分,揪一小块放到火上烤熟,掰开看一看合不合适。第二个办法是把面揉一定程度,用刀切开。看到面孔很大,闻到有酸味,就是碱小了,孔太小,闻着有碱味就是碱大了,只有把面揉的很有韧劲,敲起来嘭嘭作响,揪一小块放到嘴里一尝甜滋滋那才正好。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锻炼,我们才逐步掌握了基本技能,全院干部才过上正常人的生活。那段时间真是对不住大家。

  要说那段时间我们的饭菜做得一无是处,那也不全是,我熬的粥还是不错的,大家往往早餐只喝粥,不吃馒头。

  过了不久,我们厨艺有了很大提高,土豆丝切的像火柴棍一样均匀。面食一周不重样,炒菜色香味形样样俱佳。得到大家一致好评,尤其是早餐熬粥是一绝,又粘又香又糯。大家还未走近食堂,首先闻到的是粥的浓香,使人胃口大开。得到院长和同志们的一致赞扬,我心里美滋滋的。

  这件事引起领导重视。有一天,院务处协理员徐振海把战士灶,休养灶的司务长,班长和上士都召集到干部灶食堂召开现场会,让我介绍熬粥的经验。这下可把我坑苦了,因为我压根就没有什么经验,只能胡编乱造,说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成果。那几位班长可不是省油的灯,让我少扯淡,快说出熬粥的绝招,我说没有绝招,大家不信,劝我从大局出发,说出来让其他两个食堂的粥也提高一下,不管大家怎么说,我愣是没有介绍经验。大家都很生气,说我思想保守,小家子气,经验交流会成了批判会,结果不欢而散。

  会后徐协员代表党支部找我谈话,语重心长的说一个革命战士应该心胸开阔,要有集体荣誉感,一支鲜花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哪,你这样做对以后的前途和进步都会有影响,我真是有口难辩,越说没有绝招大家越不信,觉得比窦娥还冤。

  这件事给我很大压力,我没招谁惹谁,粥熬好了反而落了埋怨。后来想徐协理员也是为我好,他是我大连老乡,组织这样一个现场会一是为了工作,二是想肯定我的成绩。我应该好总结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当晚我一夜未眠,百思不得其解,想不出我的粥跟别太有什么不同。

  第二天天没亮我就起床做饭,搜肠刮肚地想找出我熬粥的绝招。这回我用排除法,一步一步分析,一定要找出绝招在哪?

  第一步,淘米下锅,小火熬粥。这太简单,没绝招,排除。

  第二步,揉面、对碱、做花卷。跟粥也没关系,排除。

  我开始清扫面案,把面案上的布面扫到一起,用菜刀撮起来,走到熬粥锅灶前,把布面撒到锅里,用勺子搅了搅,顿时锅里就像起了化学反应,一股浓香扑鼻而来,米粥顿时变了粘稠起来,我恍然大悟,原来绝招在这里。

  我把刚才下意识的动作分析了一遍,那点布面恰到好处的使米粥变的粘稠,滑腻,作花卷时我用的是花椒大料、葱花等调料炸的调料油,正是这点油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使粥增加了浓隋的香味。这真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绝招找到了,我曾想向大家公布,但是却再也没有找到合适机会,看到大家有滋有味的喝我的粥,夸我的粥,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后来的一件事,使我的粥充满了传奇色彩。沈阳军区各部队首长在扎兰屯召开军事会议,会议期间临时决定到52野战医院视察。接到通知后,全院人员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政治处干事张福太,王长山拎了半桶浆糊刷大字标语“热烈欢迎军区首长来我院光临指导!”,结果标语贴完了,只剩一个“!”,没有浆糊了,有人提议,快上干部灶要粥,他那粥比浆糊还粘。我听后立即舀了半舀子粥救急。 首长走后下了一场大雨,用浆糊贴的大字标语被冲掉了,只有那个粥贴的惊叹号还完好无损的留在那里。

  后来我到二所当护理员,再后来我退伍到大连机车医院工作,一年后,有大连战友回家探亲,告诉我,用粥贴的那个惊叹号还在那里,虽然经过春夏秋冬,酷暑严寒,它就镌刻在墙上一样牢固,战友们路过时无不暗暗称奇,经常会想起炊事班的老班长,想起我的粥。

  虽然退伍四十多年,每当想起往事,总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留在那里的不只惊叹号,还有我的粥,我的魂。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