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滚河是我家乡的河,蒙滚河流经盟温站,位于五棵树镇东南6公里处,北靠龚家村,东南与刘家镇相连,西邻松花江与德惠市相望,因清顺治年间在此设立驿站而得名。
到村北边的蒙滚河去看看,是我多年的夙愿。儿时凝聚的情结,总是萦绕在脑际,日久弥深,挥之不去。
最近一次回老家是今年清明,我特意去看望了那条令我魂牵梦绕的小河。小河的名字叫“蒙滚河”,从村子东南而来,沿村子西侧北去,至村北而南折,从而形成圈椅状,老人们说这是“玉带缠腰”,把村子款款地抱在自己的臂弯里。村里没有人知道它的源头,也没有人知道它的年龄,只说它多曲多弯,流入松花江。
少年的记忆慢慢弥漫开来。记忆里的小河是温柔、有趣、亲切而实用的。
那是多么活力四射的小河啊!清凌凌的河水,绿油油的苇草,亭亭玉立的荷叶,粉扑扑的荷花,欢跃的鱼儿,高歌的鹅鸭,还有不时缓缓驶过的小船……俨然一处游乐场和旅游胜地。夏天的午后或黄昏,我们随大人到小河里游泳嬉戏、捉鱼摸虾;冬天的早晨或上午,小伙伴们相约到小河厚厚的冰面上滑冰游戏、比赛陀螺。我们的童年里没有现在孩子们的玩具和动画片,小河以其丰富的娱乐资源,给我们带来了充实与快乐,使我们的童年过得生动有趣、多姿多彩。幼年的记忆里,小河和父母亲一样,是我们人生道路起点处的好伙伴、好朋友。
小河还给我们贫瘠的生活带来了实惠。那时,小河的水质很好,河道不宽但却能行船,里面生长着永远也捞不完的鱼虾、割不完的芦苇、奶奶家住在村子的西头,就在小河的旁边。那时,家里人口多,生活拮据,口粮紧张,因此一有空闲,勤劳的四叔就带上渔网,到小河边打鱼捞虾,补贴家用,改善生活。回到家,炖鱼、炒虾,满屋的香气很快弥漫开来。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围在灶旁,享受贫瘠生活里的大餐。大人们则趁机喝上几口酒,酒酣耳热时,放下筷子,开始海阔天空,小孩子们则顾不得抬头,一个劲儿地吃,等大人们扯完了低头吃鱼时,碗里的鱼往往所剩无几了,于是,看着一群狼吞虎咽的孩子,装作生气的样子,瞪着发红的眼睛,举起古铜色的手臂,做出要打人的样子,可孩子们并不买账,一个个仰起头,向大人们做着鬼脸,大人们无奈地摇摇头,举在半空的手臂慢慢落下来,屋子里立刻响起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
小河给我的幼年生活增添了色彩,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几十年来,无论走到哪里,小河的影子总是魂牵梦绕,挥之不去。我无数次地想,我要回到小河边,我要走进小河里,我要拥抱它……
今天,我来了。阔别了四十多年的一对老友终于再次亲密地相逢了。
然而,伫立河边,放眼望去,久违激动的情绪的飞扬。
迎来对面走来的儿时的伙伴,现在已经是这个村的村长,他激动的牵着我的手,执意要陪我沿河走一走, 边走便聊中告诉我:“现在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村民都自觉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强化属地为主、部门联动机制,统筹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河湖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管理保护。”
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必然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无限的乐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感受清幽;“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我们聆听喧闹;“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让我们亲近悠闲;“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让我们体味斑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相信不久的将来,这条古老而壮阔的蒙滚河将会更加长青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