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9992593644702.jpeg从雷锋班走出的李和平,退役后保持军人的耿直性格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曾担任过大连电视台的记者,大连数字电视教育频道《就业之路》和《法律之窗》制片人,《沙河口区报》编辑。先后在国家、省、市媒体发表新闻以及散文、小小说等1000余篇,主编过多部文学作品集。骄人的成绩面前不追求个人仕途,瞄准基层,关注群众,发现并传扬着真善美。

多年来,他取得的荣誉不少,这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干出来的。他拍摄的《来自96大连国际名师名牌论坛的报道(上下集)》节目获得全国优秀电视类节目评论类二等奖;创作的《拥抱阳光的人们》获得全国优秀电视经济节目1997年度系列类三等奖;论文《文化馆的服务能力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主题》获全国群众文化2013年度论文三等奖;文章《多措并举,为群文队伍插上腾飞的翅膀》——沙河口区文化馆群文工作经验谈荣获全国群众文化2016年度优秀作品,并入选《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大家谈》优秀作品汇编。在取得这些荣誉之后,他没有以此为自己铺升官发财之路,而是始终为基层群众搭建着通往成功之路。

大连文友张兴德老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夸赞他:

铺路石

 

芳草编织成了

无垠的春天

绿色地毯上的公路

像飘带一样。

滚滚车流

高唱着幸福进行曲

 

铺路石,手紧挽着手

背紧挤着背

托着车流

任其顺利流淌

是那样安静

静静地、静静地

听着车轮奔放的歌唱

——啊,多少人

正给你,最真诚地

——赞赏!


李和平就像这首诗中描写的铺路石,他或许只是一块小小普通的石头,但那种甘愿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却是伟大的。不愧是从雷锋班走出来的军人,奉献的基因始终在血液里流淌,有担当,有使命感是他的不断默默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内在动力。

做别人不想做不愿做的事,并且把大家都能做的事,做得更好更完美!这是和平对事业对文学的初心使然,更是他曾作为军人的踏实勤奋作风使然。这些年来,他如一位行走的将士,走到哪里就会在哪里搭建起一个军营般的团队集体。

在他的努力下,沙河口区作协办得红红火火。在大连文学圈有这样一句话:“沙河口作协活动搞得多、搞得好,中山区朗协朗诵会搞得好。”2015年以来,他为草根作家、文学爱好者策划主持过大大小小的诗歌朗诵会、书评会、作品研讨会、文学征文以及文学交流等活动一百多场。被许多离退休的老年文友亲切地称为亲人般的好干部,也被许多年轻的文友视为贴心的好哥们。他为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召开作品研讨会,为离退休文学爱好者开辟精神家园,邀请知名作家为社区居民做专场讲座,他甚至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去支持文化事业。有人说他傻,但他却执着地坚守着这份傻劲,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文学的光芒,看到了文学的魅力。

在文学有些边缘化的时下,在碎片化阅读日趋盛行的今天,作家协会的意义被不断地消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沙龙、文学讲座、文学品鉴,要么是死水微澜,要么是改头换面。真正具有审美意味和普及意义的文学活动,在基层中是极为罕见的。而李和平却打破了这一常规,他以开阔的文化视野、深邃的文化担当、浓郁的文学情怀,让大连市沙河口区的文学活动在一片红红火火中,产生了极具正能量的社会效益。大连作家森林书评吧,如今已成为大连这座海滨城市一张响亮的名片,2016年,大连作家森林书评吧被大连市评为文化品牌。

多年来,从沙河口区作家协会走出的名人很多。有的成了全国著名诗人,有了出了自己的书、走进了全国作协,有的被中央电视台采访,成了《夕阳红》栏目的座上宾。如韩月娥老人的手工布艺、韩月琴的剪纸已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不少外宾。

无论是几岁的孩童,还是八九十岁的老人,无论是天赋秉异的作家,还是身体残疾的作者,在和平眼中,他们都是沙区作协的宝贝,都是自己最喜爱最尊重的人。他默默地甘当铺路石,用自己的奉献成就着他们,也感动着他们。85岁高龄的葛文芬老人,是沙区作协的一位老作家,每次活动她都不落。去年夏天,当她看到和平工作太辛苦了,也为了表达一份感激,就拿出自己的钱,邀请文友们一起座谈采风;还有60多岁的包桂珍老人,出于对和平的认同,今年夏天自掏腰包组织大家一起交流采风。可以说,沙区作协的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和平这位领导人一次次辛苦付出换来的。他平易近人,极富亲和力;他言行一致,磊落光明;他谦虚敬业,坦诚善良;他公正廉明,坦荡澄澈。他说:“只有这样塌下心来干,俯下身子干,才能把基层文化这一盘棋,下好下活!”

很多文学爱好者,都经历过内心的迷茫和生活事业的不如意,和平时常在私下里和大家谈心,发现有什么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好的文学素材就组织人员开座谈会、研讨会。记得沙区作协有位叫杨成浩的老人,今年70多岁了。去年,自打他老伴去世后,他的内心十分空落痛苦抑郁,他的女儿为了疏导父亲的心里痛苦,想出了一个写家书寄思念的办法,于是老人和女儿之间就通过书信的方式来交流,不知不觉就写出了200封家书。这厚厚的家书帮助老人慢慢地从失去亲人的痛苦孤独之中走了出来,老人有个心愿就是想把这些家书汇编成一个集子留存起来。和平听说了这件事,就组织沙区作协的文友和朗诵爱好者为老人专门召开了“200封家书”座谈会,会上,和平把老人和女儿的家书打印出来,交给朗诵者,大家一边朗诵老人与女儿之间的一封封家书,一边落泪,场景十分感人,老人也十分感动。和平这一善举,让老人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寄托,并感受到了沙区作协这个集体的温暖。像这样温暖文友的事情,和平做了很多。数年来,沙区作协的每位文友生病住院、谁家老人去世了,和平总是第一时间通知大家,第一时间赶去探望。

曾经的军旅生涯,让和平厉雷风行、一丝不苟。曾经的记者生涯,则让和平思维敏捷、不知疲倦。忘我而投入地工作,已经成为和平的一种常态。他不为名不为利,仅仅是出于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良知,出于自己内心那片不变的文化情怀!他陶醉于工作中,沉浸于工作中,并且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支撑点,找到生命的表征与意义。他喜欢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陷入沉思,他喜欢在曲终人散时一个人在现场徘徊,他喜欢在阳光四射的早晨抚摸着自己装帧设计的作品集……

有人说:朴实无华是李和平最大的人生亮点,和他相处犹如春风拂面;有人说,和平是文化的坚守着,他身上有无私奉献的军人气质,温暖人心,和平是位心中有大格局的文化人。认识和平这么久,我觉得他是一个认真做事的人,一个心底坦荡的人,一个值得尊重的人。为了宣传身边好人,民族大学教授李大为和他的学生等公益为和平拍摄了一部记录短片——《永远行走的人》。播出以后,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很多人这样评价说:“和平,以军人的风采、文人的气质,从静美的世界走来,一路勤奋、一路担当、一路温暖照人。”

在去年沙河口区第六届年文化节演出中,和平让百名作家汇聚一堂,自己朗诵、自己吟唱、自己放歌……那热烈而欢快的场面,不知背后凝结了他多少辛勤的汗水!而就是这样一个与工作为伴的钢铁侠,却因为过分关注自己的事业,二十年没有回山东老家看望自己的岳父岳母,对自己懂事的女儿,更多的时候也缺少一份应有的陪伴。

站在秋日的暖阳下,看着李和平忙忙碌碌的身影,内心突然涌起一份无名的仰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位被称为最美基层文化干部的中年人,这个把沙河口区文化火焰点亮的男人,这个一身正气、磊落坦荡的好干部,他的身上始终闪耀着一种不熄的光芒。那光温暖着接近他的每一个人,那光照亮了多少人的文学之路,那光折射出的是军人身上最美的气质。

这就是我们的最美退役军人李和平,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一个侠骨和柔情并重的人。一个讲义气重担当的人!这一年,已接近尾声,这位最朴实的基层文化干部,还在酝酿着他的下一个文化品牌的打造。我想,以这样的视野与格局投入工作中的人,怎能没有沉甸甸的收获?和平,愿你永远意气风发,愿你在行进的路上永远发现美好追寻美好……

在结束这篇文章之前我想起了网友大连了然写给和平的一首小诗“让那些挚情在火热的氛围中燃烧,把持守的真诚担负心中,用华美的身影点亮行进的脚步,却忘记不了那个掌灯把黑夜应送到黎明。”这正是对行走在基层文化战线的和平最真实的写照。甘当铺路石,让大连的文学春天百花齐放,愿千千万万个如和平一样的甘当铺路石的人,成就我们伟大中国的春天。


人物简介:李和平,退役军人,法学研究生,大连沙河口区文化馆调研非遗部主任,沙河口区作家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大连作家协会会员,《幸福沙河口》刊物主编。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