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人是一个“尚武”的汉族群体,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地戏,地戏在“屯堡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是屯堡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和精神象征。“跳神”是地戏的传统叫法。一戴上神秘色彩浓郁的地戏面具,平日蹲在墙脚、言语不多的庄稼汉立刻像换了个人,舞弄刀枪、挥动折扇,举手投足间好不潇洒。据当地人讲,地戏源于军傩,军傩是古代军队中用来作为出征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的一种傩仪。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史料中记载有那时司傩仪的官吏叫“方相氏”。今天我们看到的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地戏,是傩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地戏这种民间戏剧屯堡人自己俗称“跳神”。

  地戏是以平地为舞台围场演出的戏剧,一年中有两个期间出演,一是春节,年初二这一天地戏班子在“神头”的带领下,开箱“请脸子”摆放香案,献雄鸡、猪头、敬神,请神灵保佑,付以脸子的灵气,然后敲锣打鼓热热闹闹的来到演出场,此时场地四周已是人山人海。从年初二开始一跳就是半个月,年复一年的重复上演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他们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的露天演唱形式,用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法,表现《封神》、《楚汉相争》、《三国》、《薛刚反唐》、《精忠传》等中国古代忠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演员们额上戴以简炼夸张的“脸子”,也就是木雕面具,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系战裙,手持木制短刀长枪,唱着原弋阳腔,仅借一锣一鼓的击奏,在一人启口,众人接腔的伴唱下,以人物上下更换时空变换,借三、五步为万水千山,就竹鞭为金戈铁马,依桌椅象征高山要塞,在扬、开、合的厮杀、挡、架、翻、窜的格斗中虚实结合,形神兼备,产生极具击鼓进兵、鸣金收兵的古代战争景象,从而形成屯堡地戏特有的艺术魅力。在整个演出结束后,班子还要进行扫场封箱,送诸仙各归其位,以待下次演出。仪式由两个特定有趣的人物、土地公公和麻和尚主持。小军先上场通报过后,土地和麻和尚出场,互相盘问打趣,其中有着许多屯堡人的言子话、俗言和歇后语,扫场在轻松搞笑的气氛中开始后才转入正题。土地和尚手执扫把边扫边念,念词多是一些扫除人间瘟疫病痛,祈保村寨安宁的吉祥话。仪式完成后,众神入位,演了大半月的戏才算终结。

  富裕屯堡人家还在地戏演出期间,请地戏班子去为自家开财门,这也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民俗活动,大意是主人家有子孙中举或家中建新宅等喜庆事,为了喜上添喜,热闹一番。二是农历七月半,鬼节期间。七月—卜四是屯堡人的一个重要节日,称为“供老祖宗”,这期间正是稻谷扬花的时节,故这一期间跳地戏称为跳米花神,时间一般三至七天,这一次跳地戏的仪式和正月间一样,所不同的是这一次主要是祈盼五谷丰登,演出期间更少了为人家开财门的民俗活动。

  地戏演出的装扮、彩裙、背旗、战袍等鲜艳美丽,打斗唱腔都很精彩,演出时,演员头上蒙青巾, 腰围战裙, 额前戴假面具, 手执戈矛刀戟,随口歌唱,应声而舞。据考证,地戏的唱腔源于江西傩戏中的弋阳高腔,高亢粗犷,十分合适于表现地戏演出的战争主题。屯堡人的祖先在很多年前就把这一特殊唱腔化入了地戏演出,随着征南屯田而进入而延续下来, 这也曾是影响国粹京剧的重要唱腔。如今,有当年 汤显祖等戏剧先人创下的唱腔在其它戏中已不复存在,只有在屯堡地戏中保存下来,可见其珍贵了。演员在演唱时胞含激情,演唱悲壮,一人唱,众人和,很有韵律感。地戏的打斗动作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地戏贵州本土,可以算作外来文化,历经风霜,最终融入这片古老的土地,在其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奇特的人文环境里成长为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岁月荏苒,地戏所担负的“寓兵于农”的功利目的已不复存在,而作为一种世代传承的文化现象,它已深深地渗入到屯堡人的生活之中,成为屯堡人最引人注目的风俗之一。屯堡地戏曾去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演出,引起轰动,也是令屯堡人很自豪的事情。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