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晴。昨天下午到达宝鸡比较早,住下后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所以今天的精神劲儿比较足。我俩商量了一下,简单的早饭后骑车出发,打算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去看看石鼓山。

       石鼓山位于宝鸡市区的中部,是秦岭北坡、渭河南岸的一块丘陵台地。海拔600多米,因出土了春秋时期的石鼓而得名。

       在2000年10月3日,我和同事一行15人开车走西北,路过了宝鸡的石鼓山,当时因为天已傍晚,还要着急赶路没有停。这次有缘又到石鼓山,而且是骑行到此,和虎成兄弟一起游览!

      驮着行装沿滨河路骑行,“陈鑫太极拳西藏行”的小红旗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很醒目。宝鸡市沿渭河两岸而建,东西长约30多公里,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自汉代至今,不断出土的青铜器达数万件,而且精品多,内容丰富,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在等红灯时,顺便问路。一位骑着电动车的女子靠过来,用手撩着小红旗的角看着,说:“你们去西藏呀!真了不起!我也是骑行爱好者,现在忙出不去!”又用手指着左前方:“石鼓山前面一拐就到了!祝你们一路平安!”非常感谢她的热情主动。

       我们拐过去弯儿,老远就看见一只非常高大的神鸡,站立在石鼓山下的大门前。

       宝鸡,“宝地神鸡”。原来叫陈仓,为何叫宝鸡,有多种说法。最简单的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

1539239536100457.jpg时,唐玄宗逃难,在危急关头,突然出现一只山鸟引路,玄宗一行摸上陈仓山顶后脱离困境。于是玄宗脱口而出言:“陈仓,宝地也;山鸟,神鸡也。”

       石鼓山是一块台地,海拔不高,但坡度还是比较陡的。我们一鼓作气的骑上山顶,来到了石鼓阁的门前。虎成坚决让我进去参观,他在外边看着两辆车和装备,包括青铜器博物馆也是这样,这种牺牲精神让我感动。

       石鼓阁白墙灰瓦红柱,仿秦汉建筑,十分的雄伟高大。外面看上去是五层,实际内部是九层,寓意着九五之尊。

       拾级而上,走进石鼓阁的展厅,浓郁的先秦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各种有关石鼓和石鼓文的物器和图文示意让人目不暇接。

       最核心的还是那十面石鼓,看上去貌不惊人,却很厚重,它承载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据专家研究,石鼓为先秦时期所造,每面石鼓上都刻有篆体字,是一首四言诗,描写了秦公渔猎、庆典,祭祖敬天等活动。

       唐贞观年间,这十块形状像鼓的大石头,在石鼓山上被一位放羊老人发现。因为上面刻有神秘的文字,无人识得,所以被百姓们视为神物,焚香祭拜。到“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命人将石鼓运往凤翔,

1539239640958016.jpg后在战乱中被盗失散。北宋凤翔知府派人找到了九面石鼓,剩下一面石鼓找不到,经多年不见踪迹。金石收藏家向传师在查寻时,偶然在一屠夫的刀下,意外的发现了那一面叫作“作原鼓”的石鼓。后来又经历了无数次的颠沛流离,从元代至今一直存放在北京,现真品在故宫博物院保存。

       石鼓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享誉中外。石鼓文为先秦时的石刻文字,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被称为“书家第一法则”。所记载的秦史发展的历史信息,是很珍贵的研究资料。

       看完讲解,走出石鼓阁,思绪久久不能平静。陈仓石鼓厚重的历史文化,两千三百多年的曲折传奇,无不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下面是我们的骑行结束后在网上找到的一段文字,可以看作石鼓的简史,录在这里,以供读者分享。

       “——2300年前,秦始皇的先祖为炫耀文治武功凿刻十面石鼓,为汉字演变的一个阶段留下唯一物证......

       ——秦汉更替兵荒马乱的岁月,被遗弃荒山野外,韩信暗度陈仓的兵马从它身边静静流过......

       ——贞观初年,牧羊老人偶然发现,文字无人能识,惊为太物......

1539239895105866.jpg       ——安史之乱,再被掩埋......       

       ——千年之后,韩信后裔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呼吁保护,并创作流传千年的《石鼓哥》......

       ——宋徽宗为石鼓文字的槽缝填注黄金。靖康之变被虏燕京,金兵剔去黄金后丢弃荒野......

       ——宋蒙联军攻破燕京,被碰巧发现于废墟之中......

       ——被称‘书法之祖’,欧阳询、韦应物、褚遂良、欧阳修为其艺术成就赞叹不已......

       ——民初,最为珍贵的北宋《前锋》《中权》《后劲》三种拓本被日人购去......

       ——抗日战争为避日寇,南迁两度翻车......

       ——建国前期,仅因飞机超重,未被运去台湾......”

       石鼓文化传递的信息,对我来说仅仅是珍奇,而对虎成来说,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这里按住先不说。我给他简单的介绍了石鼓阁里的概况后,虎成果然很是兴奋,连连的说回去以后好好查阅查阅石鼓的资料,让我记住把拍的图片一定全让他看看。

1539240018298683.jpg       从石鼓山顶向下,我们滑行到建在山半腰的中华青铜器博物院。博物院的建筑很独特,整体造型为“平台五鼎”,气势雄伟,新颖别致,浓缩了西周列鼎制度的内涵。标志性建筑是一面高大突出的石鼓,石鼓外面和向下斜切的顶面上镶嵌着一层青铜,犹如一面巨大的铜镜。旭日东升时,石鼓山上的铜镜折射着朝阳,为这座古老的城市罩上了一层祥瑞之气。

       争执不下,虎成还是要看车,我只能抓紧时间到主要展厅看一眼,出来再让虎成参观。

       博物院展厅由青铜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等几个部分,馆藏精品有“何尊、折觥、厉王胡簋、墙盘、秦公镈、卫鼎”等非常珍贵的青铜器。

       一进门,正厅前边的前言这样介绍:“青铜是一种金属,更是一个时代,它标志着人类第一次用自己的智慧改变了矿石的属性,创造出了崭新的世界,也正是这个时代,才有了文明的诞生,国家的兴起,还有对大自然不尽探索能力的提升。”

       为了赶时间,我顾不上去听讲解员的故事和传说,一个展馆接一个展馆的快速走一遍,匆匆的把造型美观、工艺精湛的一些展品拍下来,就赶快出来去换虎成师弟。可是虎成说天已经中午了,我们抓紧赶路,路上你把看到的给我说说,我听听就好。没办法,师弟就是这样的性格。

1539240223723837.jpg       从石鼓山上骑行下来,我们轻带剎车,借着下山冲坡的爽劲儿,顺着路一气儿就到了一条出宝鸡的国道路口。吃饭时一问,被告知这条道是去成都的,我们的目标是青藏线,差一点儿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午后的太阳有点儿晒人,“陈鑫太极拳西藏行”的旗帜却更加鲜红,两个骑行者在秦地的山川之间上下起伏着。我们不觉得热,骑的也不快,和虎成讲述着在石鼓阁和青铜器展厅的见闻,满心感叹在此停留一个上午是值得的。

       骑行到宝鸡的收获很大,石鼓的传奇经历和青铜器的精美内涵,对于喜欢传统文化的人来说,真好比享用一次尽是美味佳肴的饕餮大餐啦!宝鸡,古陈仓,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我国青铜时代的文明在此达到了顶峰。西周兴邦、凤凰来仪、秦人崛起、神鸡飞鸣、周崇礼制、秦尚法度,中华民族的发展在此奠定了基础,人类文明的脚步在此可以说迈出了划时代的一大步。

      我们真是有幸,冒打误撞的置身于一次周秦文化的时空穿越,通过石鼓文、青铜器与两三千年前的先祖对话,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源头的璀璨和斑斓,接受了一次伟大的历史文明的文化洗礼。

       还要專門提起的,是那些热情的骑友和圍觀的市民們。在上石鼓山前的主动指路,使我们节省了时间;下山后午饭时的围观,路人、食客、店老板和服务员,众多的赞叹话语和敬佩的目光,让我们倍受鼓舞;出宝鸡城时在加油站问路,陌生的小伙子帮我下载“行者路书”等等,满满的都是宝鸡人的热情,满满的都是“天下骑友一家人”的情义。这热情,这情义,让我和虎成久久难忘,感受颇深,非常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离开宝鸡时,我掏出手机打了个电话。黄平均,河南籍的宝鸡人,在登封少林寺武僧团培训基地结识的,我们有过交流,相处的很好。黄老师大我4岁,从宝鸡铁路公安刑警退休的,一个真正的传统少林功夫传人,他的师父释永寿把少林寺十八般兵器都留给了他。

       我知道他不在家,但骑行路过宝鸡,还是想问候一下。4月22日我们出发那天,他应邀去了福建龙华寺。和踏踏实实传承陈鑫太极拳的陈沛菊一样,默默无闻的传承着地地道道的少林拳。我们有着共同的认识理念,诚敬守中,踏实勤奋,坚守着传统武术的真谛,为河南省也是为全国的两大文化名片——太极拳少林拳的传承和发扬做着贡献。1539240353510873.jpg

       在310国道、宝天高速、陇海铁路三路交汇的地方,我们到铁路桥下一个养着羊的院子里找水喝。虎成看到养羊老人的腰有问题,经询问得知刚摔骨折没多长时间,一直在吃着中药。虎成是个善良的心,取出针就给养羊老人扎上,想办法为病人减轻痛苦,走的时候又留下足够的针,交代病人怎么扎怎么用。

       离开宝鸡后,就重回到310国道上开始了爬山。还好,腿劲儿又已经适应了,车载的重量还是那么多,已经习惯了,所以骑起来也不是太费劲儿。因为看石鼓山耽误了半天路程,赶不到预计的目的地,想要在堡子梁隧道路边一个小院露营,可院里叫不应人,过往的大卡车噪声太厉害,又担心安全,就决定继续走。赶巧穿过隧道,就有一家唯一的小旅馆。

       五月的山谷之夜,屋里屋外那微微的沁人的丝丝凉气,让人感觉像初冬。躺在簡易的木板床上盖着被子,回想着那宝地神鸡的传说,回味着石鼓山那石鼓和青铜器,恍惚入梦,尽情的策马驰骋于那久远厚重的斑斓多彩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